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缺血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的坏死所致的脑软化,是神经内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昏迷、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此类病人需要特殊的护理与照顾。我院在2005年10~12月共收治缺血脑梗死病人5例,通过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认为做好心理护理和基本的生活饮食及症状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减少并发症有很大帮助。

  • 标签: 缺血性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缺血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管理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缺血脑梗死患者分成路径组和常规组,对常规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管理,对路径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管理。结果路径组的自我护理知识掌握合格率、健康行为掌握合格率、健康教育管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缺血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的风险。

  • 标签: 缺血性脑梗死 健康教育路径管理 健康行为 护理知识
  • 简介:【摘要】后循环缺血脑梗死,为脑卒中的一种,该病发生后致死率较高,同时也存在很高的致残率,在缺血卒中中约占20%,该病容易出现较多的变异性,侧枝循环相对较少,临床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或者病人在头部与面部出现麻木的情况,也有病人呈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者肢体共济失调,言语困难、吞咽困难等。患者的脑干结构与血管之间的相互支配情况并非与神经关系对应,这就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时有多种临床症状,单一症状出现的病人极少。而如何评判病人是否为后循环缺血脑梗死,则需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包括各种体格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方可进行确诊。一般情况下怀疑病人为后循环缺血脑梗死的病人均需要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包括MRI或者头部CT均可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有效的确诊。后循环缺血脑梗死,根据病人的缺血程度以及缺血持续的时间分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有研究认为TIA是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是病人的血管狭窄导致了血流动力改变。而伴有TIA的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极易引发病人出现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的发生很有可能是致命的,病人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医学上对后循环缺血脑梗死的关注度不高,更多的关注的是前循环,经常会出现后循环缺血的病人诊断不准确。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组加丁苯酞,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28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3个月后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丁苯酞治疗能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58例给予血栓通静脉滴注,对照组58例用丹参注射液,均1次/d,两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在90%以上,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栓通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比丹参加其他常规西药有更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栓通 急性脑梗死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护理。方法:选择临床治疗的缺血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后 ,分别实施不同护理措施),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将 200例缺血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缺血脑梗死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 65.58±1.97)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70.59±1.65)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 P< 0.05)。观察组 100例患者和对照组 100例缺血脑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相比较,前者更低,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通过分析缺血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后,再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机体功能,值得研究和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梗死 护理 风险因素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中青年人发生缺血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于 2011年 1月~ 2013年 12月收治的缺血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中青年组患者( 79例)与老年组患者( 165例)在临床特征或预后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在糖尿病、卒中家族史、高脂血症、风湿性心瓣膜病、心房颤动、凝血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吸烟、长期饮酒和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失语、意识障碍、头痛头晕和单侧肢体麻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发生偏瘫比老年组患者少( P<0.05)。此外,中青年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亦显著优于老年组。结论 中青年缺血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通过改善吸烟、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可能降低中青年人发生缺血脑梗死的风险。  

  • 标签:   中青年 缺血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 要】目的:判定中医药综合治疗急性缺血脑梗死的疗效与经济性;方法:将试验患者随机分配在试验组与对照组中,通过基础康复治疗与中医药综合治疗的差异性判定实际效果,而后借助评分标准,确定实际疗效与经济损耗;结果:试验组在疗效与经济性方面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平台,使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缺损问题得以解决。

  • 标签: 中医药综合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的患者40例,发病4.5小时以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溶栓情况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40例静脉溶栓患者,总有效率95.0%。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5小时以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较为有效、安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标签: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治疗缺血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6例缺血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安宫牛黄丸。观察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2.06%(58/63,基本痊愈率14.29%,显著进步率26.98%,进步率50.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02%(46/63,基本痊愈率6.35%,显著进步率14.29%,进步率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治疗缺血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安宫牛黄丸 缺血性脑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运用尿激酶进行急性缺血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3组早期溶栓治疗组20例,溶栓治疗组2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早期溶栓治疗组和溶栓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于发病后3小时、6小时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评价3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10、20天评分比较,早期溶栓治疗组的评分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溶栓治疗组与溶栓治疗组的疗效评价有统计学差异,且二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早期溶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溶栓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为58.3%。结论早期运用尿激酶进行急性缺血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在改善神经缺损的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对治疗急性缺血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超早期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优势。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4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前循环缺血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超早期(3h内)治疗,对照组行延迟(6h内)治疗。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患者6h、24h、1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55±8.77)分、(18.12±10.21)分、(11.75±10.57)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50%,较对照组的25.00%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缺血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及采纳。

  • 标签: 缺血性脑梗死 超早期 尿激酶 静脉溶栓 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急性缺血脑梗死患者实施急救护理的临床价值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于2023年1月-2024年1月期间开展实验,取该期间我院急诊收治急性缺血脑梗死患者为临床研究样本,人数共计60例,将7月作为分组时间点,上半年实施常规急诊护理作为对照组,下半年实施急救护理干预并作为观察组,收集记录不同干预后两组患者相关数据指标,借助统计学工具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CT检查、静脉溶栓及总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NIHSS评分、GCS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P值显示达到﹤0.05标准,有确切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脑梗死患者采纳急救护理措施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情况,更利于预后恢复,值得推广采纳。

  • 标签: 急救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