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实现语文课堂“深度对话”的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浅议实现语文课堂“深度对话”的途径

严久宁 ,何淼

成都石室天府中学   610000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上的“深度对话”,能够让师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情感得以交流,生成新的思维,形成新的思想。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实施“深度对话”,可以通过“深入研读文本”“设计多向话题”“制造课堂张力”等策略来实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  深度对话  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不难看出,课堂上的“对话”并非指单纯的声音交流,而是指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的碰撞,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课堂对话的主体涵盖了学生、教师、文本三个要素,它包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人本对话。[2]对话的过程是立体、多元、开放的。在此过程中,师生的情感得以交流,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具有生成新思想、新思维的特质。[3]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深度对话”,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深入研读文本”“设计多向话题”“制造课堂张力”等策略来实现。

一、深入研读文本是实现深度对话的基础

课堂的“深度对话”是建立在师生对文本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读透文本,“深度对话”将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对文本的研读要达到一种什么程度?笔者认为,要做到自己完完全全与作者融为一体,与文本融为一体。达到了这种程度,课堂上才能够设身处地的从作者出发、从文本出发去对话、探究、拓展。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1、反复诵读

诵读是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充足的诵读,甚至要背诵下来。这样不但给学生以榜样示范,更重要的是凭着这个“出于己口”的功夫,教师才具备了与文本、与作者基本对等的对话资格,凭着这个资格才能游刃有余地与学生展开对话。

2、细推慢敲

细推慢敲就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凭着敏锐的语感,寻章摘句,推敲每一个词、句、段,甚至是标点,这是更进一步地深入文本。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文本的叩问和商讨: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个过程,最好独立完成而不借助任何教学用书。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基本上就达到了深入的程度了。

3、查找资料

这里的资料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特定的写作背景、作者特定的人生经历、同期的其他作品,这些资料对于准确解读文本的原意很重要,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当在上面三项工作上下足了功夫,这时候,文本差不多就属于你了,在课堂上就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了。

二、设计多向话题是实现深度对话的关键

在深入研读文本后,课堂的“深度对话”就有了基础,但要在课堂上得以展开,“设计多向话题”便是实施的关键。

我以自己执教的《不仅是一篇生命的悼文》为例来剖析在深度对话中“多向话题”的设计。

整个这篇文章的提问设计成了树状结构,由一个主问题统领,另两个层次的发散问题作支撑,对文章的解读如层层剥笋,慢慢深入。

主问题可以使对话凝练厚重,发散问题可以使对话感性复苏,追问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设计多向话题”在“深度对话”中成了关键的一环。

三、制造课张力是实现深度对话的保证

设计好了多向话题,让课堂对话得以顺利推进,但有时也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这时,运用一些手段,如:穿插资料、亮点重敲、活动建构来制造课堂张力,会让课堂的深度对话“柳暗花明又一村”。

1、穿插资料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时,课堂对话就会停滞。这时,适时适度地补充相关资料,往往会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对话又有了源头活水。资料有时是正面的,例如写作背景;有时是反面的,例如相反的评价;有时是侧面的,例如类似的现象。知识内存的增容,视野网络的互联,才能带来思维方式的刷新和鲜活语言的下载。

2、亮点重敲

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4]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最忌平均用力,贪大求全。要善于抓“点”的突破,把教材的关键点、彩点、美点、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讲深析透,重锤敲打,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我在执教《散步》一文时,学生谈到这个家庭之所以如此和谐,是因为作者孝顺。此时,我故意提出反向观点:作者并不孝顺。因为母亲身体不好,走路不方便,本不愿出来,尊重母亲的意愿,把她留在家里,才更能体现“孝顺”。我故意制造的“矛盾”,激起了学生的激烈争辩,学生认识到,如果将母亲留在家里,她会觉得受到了冷落,得不到儿子的关爱,母亲会更寒心。作者坚持让母亲出来走走,才更能体现出对母亲的体贴照顾。

3、活动建构:

我在上《老王》一课时,为达到了解老王生活情况的目的,设计了“我做档案管理员”的活动,让学生以档案管理员的身份,为老王做一份档案材料。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具张力。

姓名

性别

婚姻

家庭成员

社会关系

职业

经济状况

健康状况

经历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活动不是远离文本的自由发挥,表面上你来我往,轰轰烈烈,其实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而是要以深入学习文本为目的,构建的活动要有“语文”属性,也就是说,不管活动的外衣多么华丽,活动本身多么令人难忘,她的名字永远都叫做“语文”。

总之,对话教学论的提出,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成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指南。[5]课堂上立体、多元、开放的“深度对话”能够让师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情感得以交流,生成新的思维,形成新的思想,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毛矛. 有效对话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9(11):1.

[2]潘娆. 浅议语文"对话教学"的必要性[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3(5):3.

[3]刘金生. 走进新课程的关键在如何“走”[J]. 天津教育, 2005.

[4]郑长红. 作文批改"热处理"之我见[J]. 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 2009.

[5]曾德艳. 对话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J].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9):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