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行程问题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浅谈小学数学行程问题的教学策略

丘荣都

陆丰市潭西镇上埔学校 广东省陆丰市516500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作为未来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意味着传统教学模式以成绩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将成为历史,不复存在。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数学学科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教学深化改革,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各项基本能力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基于这样理念,本文以数学教学实践常见题型“行程问题”为主题,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创新方案,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行程问题

引言:二十一世纪正值我国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一些行业也将员工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足见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考察清华大学的教学工作中说道:“你们是国家的栋梁,所以要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地实千中成就一番事业。”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能够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才称得上新时代的杰出人才。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正式开始,是为学生打下扎实基础,更是推动各类基本能力和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抓住这段给学生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做好教学引导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断成长,掌握数学学习技巧,形成独立自主思考能力。

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浅析

1.教学创新流于形式

截至目前“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已一年有余,可以说“双减政策”彰显了国家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的决心,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但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难看出,他们在教学方面进行的创新仍然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导致教学创新空有形式,但内涵却与应试教育别无二致。以“行程问题”的讲解为例,一些教师在讲解此类问题的过程中,虽然结合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创新,但其内涵仍然是以例题讲解的方式,仅仅让学生考虑路程的计算公式,以及各类潜在考点,让学生完全跟随教师的步伐,完整地记忆教师的解题步骤,以此来达到记忆题型,提高成绩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看似让学生掌握了一类题目,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假如未来将同类题目的出题角度进行变化,例如在相遇问题的基础上,加入多次往返等拓展内容,这时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的束手无策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原因无外乎两种。其一,教师并未真正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仅将一类题目的教学理解为能做、会做,这显然与实践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考较少,只知道在对应的题目中使用固定的解题思路,但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题目稍加变化,也就难免会出现学生束手无策的现象了。因此教学的创新不应拘泥于教学形式的变化,而是真正要让教学内核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2.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小学生年纪较小,他们的大脑和身体的各项机能与成人有着显著差距,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这个特点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这一特点,长时间保持高强度的授课而缺乏课堂互动,就会导致课堂整体较为乏味,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课堂效率自然而然也会大打折扣。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题目讲解,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教师不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只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自主探究的欲望,这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十分不利的。例如在“行程问题”类应用题目中,一些题目会涉及单位的变换,在教师看来学生已经对单位的变换了如指掌,因此可能会省略单位变换的步骤,直接将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而在学生的视角中,教师的只是省略了计算步骤,直接得到了答案,注意力全放在了各步骤的衔接之上,而忽略了单位转变的步骤,因此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也会由于“粗心”而导致在单位转换方面屡次出错。因此教师在题型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自说自演的现象,而是要在每个步骤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合理安排各类引导式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步骤是从何而来,又对整个题目起到怎样的效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行程问题创新路径

1.注重基础,逐步深入

应用类题目的一大特点是,综合性较强,看似只涉及某几个考点,但其中牵涉到的基础性知识和内容众多,因此学生需要有一个活跃的思维,能够将各类已经了解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快速找到答案。

例如在某个行程问题中,学生需要计算总路程,题目分别用了不同的单位表示了速度,在这个题目中考察了学生对路程公式以及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够熟记路程=速度×时间的公式以及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的换算,如果学生对公式和换算掌握不熟练,就很有可能出现错误。虽然在教师看来,这样的题目十分简单,只需要寥寥几个步骤就能够完成计算,但从学生的角度看来,这类题目考察的内容繁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室要脚踏实地,从基础抓起,在每一步的教学讲解中,都为学生设置引导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些已知条件是如何获取的,又是如何通过一步一步地计算得出最终答案的,这样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愈加熟练,在练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后,看到这个类型的题目,自然而然的就能想到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再次引入各种拓展训练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同类型题目的不同出题角度的出题思路,实现教学横纵拓展,达到巩固基础的效果。

2.丰富形式,活跃气氛

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求知问学的过程,而求知本身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每天都有所收获,并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憧憬。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方式革新,让课堂保持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样反而比一味地讲解要有更高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行程问题”的过程中,除了结合课本或相关例题中的情景以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各类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一些学生经常关注国际体育赛事,对于博尔特、苏炳添等短跑比赛健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应用题目中以博尔特和苏炳添的事例作为情景,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同时也普遍会有更高的课堂积极性。笔者在尝试应用这种方式开展教学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学生的课堂发言频次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也说明了因材施教迎合学生喜好的重要性。

3.数形结合,勤思巧解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行程问题中,也同样常常使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人物的行程轨迹,辅助进行运算。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行程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线段图的形式向学生直观地讲解题目的解法,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涉及多个人物地追及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用线段图的形式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转换为图形信息,分析题目解题过程。在以往,也有不少教师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讲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否将其实践应用,许多学生只是单纯了解了这种解题方式,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却缺少灵活运用的意识,这显然无法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效果。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应用,能够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自行绘制线段图,做到数形结合,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了解数形结合的意义,进而能够尝试在其他题型中也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解题。

4,回顾反思,复习巩固

学习是一个不断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的不单单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容,这样才算真正完全掌握,而非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准化教学的方式,帮助不同阶层,不同特点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例如将所有的练习内容分为三个档次,第一个档次面向全体学生,主要为基础性练习内容,具体到“行程问题”上,一般是对公式和概念的考察以及各类重点内容的考察,如单位换算,提取题目有效信息等,这部分训练内容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第二个档次则可以是同类题目的变形,更换出题角度,或者转换已知条件等,这个阶段的练习内容面向班级大部分学生,满足班级内部的大部分学生的拓展练习需要,在基础内容之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细化和深化,开阔学生的视野。而第三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则主要面向少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也想对活跃,也有余力完成更多的训练内容,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就可以为其适当地安排一些更为深入,更加复杂的题型,从而满足这类学生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在线教学平台,提前录制教学视频,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因材施教,全面落实精准化教学,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总而言之,对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而言,教师的工作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授课,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自主认知,让学生从追随教师的步伐转变为自行开辟前进的道路,能够自行完成探究和思考活动,这样学生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材。而教师也应该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设置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内容和知识,以此推动教育现代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多角度切入  推动小学数学行程问题教学[J].小学生(上旬刊),2022,(02):13-15.

[2]吴志远.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路径——以“行程问题”为例[J].求知导刊,2021,(52):67-69.

[3]王小元.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行程问题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147.

[4]李忆华.小学高年级数学优生的数学思维特征分析[D].导师:曹广福.广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