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笔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马克笔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黄小珍

南宁市柳沙学校 530213

摘要:在手绘领域,马克笔的作用不言而喻。就马克笔这种工具而言,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马克笔,用起来十分的方便和舒适,这是很多手绘爱好者和兴趣者的第一选择。作为手绘产品的绘图工具,其独特的色彩特性已应用于各种绘画主题和表达方式。记号笔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创意可视化,还可以帮助设计师思考和分析产品细节。记号笔的好处也适用于初级艺术课程。本文分析了马克笔手绘技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马克笔;手绘技法;应用实践;小学美术教学

马克笔,也被称为记号笔,来自英文字母“Maker”,意思是具有神奇效果的记号笔,最初仅用于阅读和书写马克的功能,因为它具有神奇的特性:明亮的颜色、快速干燥,透明、使用方便,现在已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随着现代制图工具的不断发展,快速性能制图工具马克笔受到设计师的喜爱。因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在一节课的短暂时间里完成一幅作品大部分时间是比较紧张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里,马克笔也同样深受美术教师的喜爱。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在创作参加美术比赛作品时,大部分会选择酒精马克笔,小部分会使用油画棒、彩铅、水粉颜料等。

一、马克笔手绘技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互联网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马克笔手绘设计图会成为设计师和业主的交流媒介,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出视觉冲击力强的效果图,业主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好设计方案。手绘马克笔效果图特有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如果马克笔这一美术绘画工具能广泛推广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掌握马克笔手绘技巧在小学美术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马克笔工具特性

在设计领域,马克笔得到了设计师们的广泛认同与使用,其根本原因离不开马克笔的特点。因为这是一种用来进行绘图的工具,其优势在充分体现出来的同时,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会显露出来。

优势特点

就具体应用好处来讲,马克笔能够快速的看到效果,而且使用起来很简单。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在使用马克笔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确定好画面的明暗关系和主色块,如果运用熟练在作品呈现效果中能有画面明度对比强烈的效果,能在小学美术比赛创作中,尽显优势。

马克笔的色号基本是固定的,创作者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色号,能快速的实现想要的手绘效果,色彩搭配成程序化,不似水粉、水彩等绘画工具需要经过调和的颜料这么难以掌握,对创作者将颜色与其他类型绘画结合使用的能力的需求较低。马克笔刷常见的材料是纤维材料,灵活性有限,就好比在绘画的时候使用了一些硬笔一样,产生的笔划稳定且控制起来十分的容易,新手在适应期后的短时间内通常能够熟练地使用,和一些利用软笔才可以作画的工具来对比,没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简单来说,与各种染料着色工具相比,随身携带十分方便,出效果,易上手,是小学美术教学手绘工具的首先。

三、马克笔手绘技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使用技巧

使用技巧包括了技法和方法,绘画技法一般就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方法,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发现和研究新的技术以及材料本体语言的不断扩展和扩展是促进绘画的直接途径;不同技术的选择也决定了绘画的风格和语言。

(一)笔触排列法

因为马克笔无法补充大面积渐变和中等色调表达的特点,绘画经常使用空间线条的密度和厚度来表达虚拟和真实的关系。使用相同颜色的马克笔完成光接收表面和暗部分的表示。光接收部分颜色较少,半暗部分颜色更丰富,颜色更鲜艳。中途使用拖动调整。拉力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检查马克笔尖的不同角度和倾斜角度。通常来说,马克笔的笔触包括线笔、排笔、叠笔等等。

(二)色彩重叠法

马克笔的空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使用马克笔的线条来表达,也可以通过替换颜色来增强。由于马克笔的颜色干净透明,不同颜色的重叠相当于混合两种颜色,这会导致更丰富的变化。例如,如果红色和蓝色重叠,则显示紫色,黄色和蓝色重叠则显示绿色。例如,如果我们描绘一个物体的阴影,除了使用冷灰色和暖灰色外,我们还可以覆盖浅蓝色和紫色,这样显示的阴影既有色调又不灵活,非常生动。如果纯色太纯,可以将其与灰色混合以降低颜色的饱和度。建议在小学美术教学应用中,学生在进行马克笔创作时,尽量不要将浅色和深色进行混色,以免浅色被盖住,影响画面的通透性。

(三)快画法

速度要求是初学者控制记号笔的最基本点,也是一种能够突出马克笔特点的具体表现技巧。如果要使用马克笔,建议初学者使用窄头楔形头,这样一来,操作起来会更加的容易。窄头的马克笔颜色纯度相对较高。练习马克笔时,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快速均匀地排列。这种练习方式适用于描绘作品的背景,例如天空的表面、墙壁和其他大块。它用于突出显示画面的的主要部分。

(四)压黑法

不同于传统画法中对黑色使用的有所顾忌,马克笔表现中对于黑色使用非常的频繁而且其常常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画面视觉冲击力不够,主体不突出,色彩过多时,可以加强用黑色马克笔加粗主体物的造型线条或者增加主体物的阴影。这能快速的协调画面主次关系。

四、马克笔手绘技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一)笔触的运用

在使用马克笔的时候,建议初学者使用窄头楔形头,这样一来,操作起来会更加的容易。窄头的马克笔颜色纯度相对较高。练习记号笔时,建议使用早期放置电线的方式: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快速均匀地排列电线。速度是建议的平均值。放置导线时,第二条导线和第一条导线之间应略微重叠。这种类型的文字只适用于描绘图像的背景,例如天空的表面、墙壁和其他大块。它用于突出显示图像的主要部分。

(二)马克笔排笔渐变练习

排笔的实用方法是根据马克笔的深度变化,使用马克笔的布局来表示光与阴影的比率。在渐变的实践中,马克笔通常从低到深移动。首先,使用最低的马克笔排列笔划,然后按照相同的图案在光和影之间形成渐变。这是获取马克笔线渐变颜色的最常见做法。当然,从平均颜色到两侧的过渡也可以完成,这可以节省大量着色时间。建议初学者在练习时可以很容易地学会从光中画深,记号笔的特点之一是深色可以覆盖浅色,但浅色不能覆盖深色。这些只是作者自己的一些绘画技巧,根据个人习惯,有许多绘画可以因人而异。布局是马克笔中最简单的表达式,适用于一些大型平面对象。

(三)马克笔扫笔、转笔练习

扫笔必须快速、准确且坚硬,否则刷子会变形。擦拭刷子时,确保两个笔划在潮湿时快速移动。这项技能最适合年长的学生。您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刷子擦拭练习,如圆锥形、尖尖形状和宽尖形状。钢笔擦拭很容易练习,你也可以画出大的曲线形状。例如,原型屋顶、玻璃管、树干、转弯墙等。画笔所表现的作品图像干净透明。转动笔转动手腕即可使用。一般情况下,在大的转折点、圆圈和圆球中转动笔。可以在设置笔、擦拭笔和旋转笔的同时使用大而复杂的形状。因此,不建议低年龄的学生使用平行和铅笔旋转。

(四)不同色号马克笔搭配运用

在使用马克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颜色搭配,需要合理的搭配,这点很重要。良好的配色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材料颜色的选择增加了产品的丰富性和完美性。笔颜色数通常为4-5支具有相同颜色系统的笔。颜色太少,产品没有过渡。好的艺术品通常同时使用颜色系统和灰色系统,形成鲜明的灰色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影响。此外,最好不要在画上同时添加两种颜色,否则太多了。因此,在配色时尝试使用一些相似的颜色系统,更多的灰色系统将使整个产品更加舒适和和谐。匹配一件好艺术品的颜色也必须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实现。艺术表达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来观察和发现。

(五)不同线稿和马克笔的配合效果

马克笔也可以和其他的彩笔一起使用,用不同的笔进行马克笔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当马克笔与彩色铅相结合时,它反映了线条的张力和弹性,身体的表达更加完整,视觉效果也增加了。它适用于代表强度和速度强的产品,如工程机械和车辆。当马克笔与圆珠笔组合时,线条的柔韧性更为突出,适合代表一些可佩戴的物体,反映人物、衣服等的随机影响。当马克笔与针笔结合时,线条会变弱,这适合表达一些需要强烈色彩效果的产品,例如玻璃纹理和不锈钢纹理。简而言之,不同笔和马克笔的组合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六)干画法和湿画法的笔法运用

画法只需要记住他们两者的重要区别即可,即是否需要趁湿叠加。

利用马克笔来练习如何走笔,可以同时进行干式和湿式创造。干法和湿法涂装方法可用于不同的材料表达。干画法适用创造时间短的情况,直接将马克笔涂到纸面等干,它会产生强烈的堵塞感,张力之间有间隙。湿画法是在笔触未干时,用另一个颜色混合,这样的颜色过度会更加的自然。创作时根据自身的需求,可以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结合,丰富画面的层次性。

(四)总结

教学显然是有一定方法的,但是教学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自己的。尽管马克笔用起来十分的简单和容易,也可以很快的看见效果,但它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样马克笔才可以真正的满足自己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迪.马克笔手绘作品:室内设计[J].印染助剂,2018,35(10):68.

[2]张璇.马克笔手绘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13):96.

[3]黄磊,张佳奇.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7):33.

[4]刘铭.马克笔表现形式及新技法探究[J].大众文艺,2017(03):73.

[5]孙虎鸣.产品设计手绘效果图技法要点解析——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思考[J].工业设计,2016(11):107-108.

[6]黄懿.手绘效果图学习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6(05):259.

[7]李璇.浅析室内手绘效果图马克笔表现技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7(01):84.

[8]罗进.马克笔手绘技法课程教学谈[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