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教学

付小霞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石灰铺中学 广东 清远 513000

摘要:当今,我国正向创新强国转变,亟需创新型人才。跨学科教学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人根据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总结了一些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跨学科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途径和方法

引言:中国教育新课程改革注重于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并强调各个课程的学科渗透与跨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跨学科课程是在多元智能理念下的一门课程新思路,可以促进学习者水平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学校在课程实施时应集成多样化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课程研究,推动课程之间的互动与衔接。

一、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科融合的意识

在中国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教学工作都是分门分科开展的,老师"孤立"地教,孩子"孤立"地学,这样很容易让孩子的认知框架封闭、呆板,而不了解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采用跨学科教学,老师应该从所授科目的某一系统基础知识为起点,建构其与其他科目之间的横向关联,并利用老师的启发性与引导能力协助孩子将所学重难点内容融会与沟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能够借助对各个课程的交叉渗透对章节产生整体和系统化的认识,能够开阔学习者眼界,深化学习者对章节的了解与掌握,并促进学生系统学习方式的习得

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形成,这对学习者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有助于扩大教育视野,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在常规课程结构下,老师通常只注重于本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探讨,而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较少涉及,这使得老师视野狭小,也使得其实践教育水平受到影响,尤其是针对一些专业交叉处整体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往往觉得"力不从心",这渐渐形成老师授课的"障碍",使得其在学习者眼中的专业地位降低,更不利于其本人的专业成长。进行师范生的跨学科教育能够鼓励师范生不断地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教育知识,并能够增进专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开阔老师的学习眼界,推动其本人的学科成长与整体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三)利于与中考、高考接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跨专业的研究取向,注重人与人相互之间、区域与区域相互之间、行业与产业相互之间的协调效果。针对跨专业主体课程教师而言,则要求老师学生相互之间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攻克跨专业主体课程;对学习者而言,则赋予了每个学习者以平等参与、共同练习、探索新问题和启迪思维的机遇,无疑地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产生正面影响,并提升在考试时的个人成就。孩子的知识能力是老师管理课堂的基础与根本。老师在开展跨学科教育中应以他们的认知需要为切入点,掌握学生的智力特点与认知规律,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抓住他们的兴趣。另外,老师如果要进行跨学科教育也应针对他们的多元智能发育状况制订具体的跨学科教育计划,把有利于他们的各种智力知识资源加以恰当归类。老师应依据需求随时综合运用教育资源,合理科学地进行教育,以开发其智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跨学科教育不但与科技学习领域有较多的交叉联系,而且与人类知识的学科有较多关联,也为跨学科教育创造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善于掌握学生的需要,根据各种教材探索跨学科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使之融入成本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并加以适当安排与设置。这样不管对三维教育理想的达成,还是对中考、高考接轨,培养学生的应试意识都十分有益的。

二、跨学科教学的现状

(一)跨学科教学意识不强

老师也是进行跨专业主题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现实中,老师们一般有两个错误观念:一是传统课程教育和跨专业主题教育从根本上是完全相反的;二是老师开展跨专业主题教育就是否定了传统的课程教育。前者认为,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打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双基教育长期以来都是靠传统课程教育来完成的,因此跨专业主题教育的开展必然会形成老师轻视课程、去学科化的趋势,并由此造成了学员的知识与基本拈接不牢;后者则提出,跨专业的主题教育是以突破传统专业界限、整理知识结构、融通知识地图、探索社会生活问题、进行认识建构为目的,这同传统的固守专业壁垒、挖掘知识细节、解剖内容散点的教学方式迥异,从根本上撼动了传统知识基石。所以,老师们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是跨专业主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主题教学是专业教学的整合和升华"的教学观点,切实解决好主体课程和学科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跨学科教学点把握不准

跨学科的教育存在着二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老师和学员们都普遍觉得,知识点都属于专业知识,而只是教师课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点,因此存在着一定的专业限制;二是师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系统和高等学校都实行的是分科教学和知识课程,教师课程更是如此,而师资的培训都是为了追求专业教育的纵深度思维和知识的专业化,而缺少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性思维、系统性训练、一体化培养和系统性研究。因此在学校进行的跨学科主题教育中,大多是以单一课程为核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这既导致跨学科主题教育失去了学科集成的性质,教师无法打破课程界限,也限制了教师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从而使得跨学科主题教育常常面临"分科教学——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问题。

(三)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

跨领域主题教育如何切实进行有效开展,以增强课堂效果,关键问题就于老师如何组织课堂,既要引导老师地讲,更要促进学生的练。要更好地组织开展主题课程,教师需要克服二大困难:首先,要克服小班教学制中使用技术将学科知识的"输入—输出"缺点,采用分组协作、问题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课程方法;其次,由于缺乏具体的将网络技术进行跨学科课程融合方法的教学手册和具体例子可供参考,教师需要自行设计编制跨领域主题课程手册,以确保课程成功开展。

三、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跨学科教学高效融合

(一)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把握跨学科教学点的能力

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跨学科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搜索,更关键的是对跨学科课程的深入研究与掌握,可以基于此进行网络"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形式,平时每周的集体备课持续时间短,很多提问没有深度讨论,所以,我们在平时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博客"这种网络平台,组织老师们进行加强跨专业教学点的能力集中备课。上面的集中准备工作采取了"一人主备、多次讨论、多次研磨、最后成稿"的方法。各年级组及备课组老师按照各学科备课组长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认真准备,并在约定的时限内,把初稿发表在备课组的"博客圈子"上。其余老师则通过课余时间在线阅读,参加在线讨论交流,并发帖反馈修改的意见。具体负责人按照大伙的修订建议做出了调整,并上在"博客圈子"上供各位朋友借鉴。这种的网络式集体备课方式,比常规集体备课扩大了教师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了沟通时的角色平等、教师互动时间的充分平等。另外,老师可以通过多次类似的"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创造"的活动,把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与教师教学研究、老师的专业发展实际地融在一起,从而建立了一种教师在研究环境下写作的新职业生涯模式。他已从单一的教学工作者逐步发展成了研究型教师。

(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学科教学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开跨学科教学比如: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把生物学科的细胞分裂过程融入到乘方教学中。(观看视频《细胞的分裂》),根据演示课件的提问让学生解决细胞分裂,计算细胞的分裂,10次有多少个细胞,10次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在中学语文《观沧海》教学中,通过微视频,把曹操的一生穿插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观沧海》中观出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使学生体会到曹操宽广的胸怀,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在生物课程中,比如,在"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一节中,通过播放数学中"物体的体积越小,其表面积相对较大"的知识微课[1],使学生们知道了小肠是人体内消化与吸收物质的主要场所,这一功能也是与小肠的构造密不可分的,小肠内有很多环形皱襞,其外面有很多的小肠绒毛,绒毛上也有微绒毛,也就是由于这种微细构造使小肠的内表面积较以前增加了将近六百倍。

在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中,利用动画视频播放王之涣的诗词《凉州词》,让学生明白"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这种地理现象。

在历史《郑和下西洋》内容的教学中,利用地理中不同季节盛行季风的图片,让同学们理解郑和选择出行和返航时间的节点,加深同学们对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先进性的印象。

(三)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课后支持

在课堂之后,学生们肯定有很多思考与问题。但通常情况下,因为习惯或者其他因素,学生并不会将这些东西记下来,时间长了学生也就淡忘了,即使有写学习反思文章的习惯,但没有互动平台也无法做到资源共享,不利于教师相互之间的合作沟通。而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教师们也能够通过互动平台及时记录所思所想。而老师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把自身的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提升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有效地答疑解惑,从而增强了教师内部的互动沟通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是永远开放性的,媒介是多方向交互的,传播系统是多媒体技术的,知识是超越空间局限的,传播手段与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具有开放式、交互式、自主性、多媒体化等特征。学校开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课后支持以来,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结束语:综上所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跨学科主题课程将成为一个全新的课程形式,其创新实施可作为在新时代下撬动课程变革的强力杠杆。尽管在实践中学校还面对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但正是困难,赋予了教学管理者积极推动此项变革的动力;正是正视挑战,也赋予了教学学者与一线老师共同协作攻克难关的动力,并将跨学科主题教育内容与新课程变革的精神有机融为一体。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为何及怎样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J],生物学教学,2017,42(10);7-104

[2]吴善海. 浅谈跨学科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000(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