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多模态语篇提升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7
/ 2

浅谈如何利用多模态语篇提升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

吴嘉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七中学 55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对学科的赋能,人们不再把语言作为唯一的意义表达手段,以前人们关注的是单模态语篇(语言语篇),但是由于技术的发展,语篇出现了照片、图画、精美的布局等多模态特征。初中英语教学可借助多模态语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 英语听说能力 “i+1”理论   英语学习活动观  阅读圈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要素组成。英语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发展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表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覆盖了知识、能力和态度,四大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基础性综合素养。语言能力中,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写是表达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想辅相成、相互促进。听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五级标准要求,学生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文本语篇和多模态语篇)。多模态语篇是基于主题语境,融合多种模态资源,共同构建整体意义的语篇。外语教学中,多模态语篇主要包括文字和非文字模态的语篇,常见的非文字模态有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语篇教学是教师利用多模态语篇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实现多维互动,对语篇的意义进行整体建构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多模态语篇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仅仅在听说教学中,应该在所有的语言教学中。在多模态语篇下,基于“i+1”理论和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笔者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采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和课外读物与教材的融合两种教学方式。“i+1”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其中核心理论是输入假说,又称“i+1”理论。Krashen认为,“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 他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所以,只有“i+1”水平的语言输入才是对学生有益的输入和有效的输入。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所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问题现状

     听是一个接受声音、理解声音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话者所传来的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听力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能够借助听力完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任务,同时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人们通常所说的交际其中包含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时,说话人对信息的处理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输入、中心处理和输出。在口语教学中,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口语学习,能逐渐做到由知识到技能、由控制到自由,运用英语清楚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进而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现在听说教学中出现了常见的几个问题:1、听说教学的误解 有的老师认为听说教学等同与听说课,读写教学活动中没有听说活动,其实听说教学应该存在于所有的语言教学中。2、听力活动和口语活动的独立割裂。3、听力理解和口语交际的形式单一,活动具有重复性、被动性、机械性。4、缺乏真实语境的听说教学碎片化。5、听说教学中主体的偏离。制约学生听说能力提升的因素:1、学习内容:技能训练单一,知识缺乏语境,语篇意识不强,思维发展薄弱。2、学习方式:接受性为主,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

四、利用多模态语篇提升听说能力的策略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学习和利用网络提供的实时、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深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融合,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可以为教学呈现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新鲜而快捷的学习材料。在听说教学中,笔者采用“模仿”的教学和“模拟”的教学,模仿是语音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多模仿、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英语的语流特征,掌握发音规则。感知和模仿是学习外语的重要手段,但是光有感知和模仿是不够的,只有在真实情境下的模拟才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用正确的节奏说英语的能力。课前、课中、课后笔者带领学生运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前朗读、课中学习、课后跟读、口语练习等教学活动。如:课前预习可以采用在线平台资源库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内容,教会学生在多模态语篇中对单元词汇、语法等知识进行预习;课前朗读,笔者利用教室白板指导学生朗读单词;课中,借助与单元话题匹配的多模态语篇来辅助教学。课后,借助学习平台,跟读单词和课文,加深印象,熟读成诵。学生还可以进行口语练习,从场景词汇到情景问答,再到最后的口语表达,层层递进,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还可以通过相关的课外资源来给学生进行趣配音,例如,卡通片、经典名著片段等。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可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2、课外读物与教材的融合  根据克拉申的”i+1”理论,在读说教学中,笔者所采取的最主要是课外语篇与教材、名著与教材的融合。在课外语篇与教材融合的教学活动中,笔者采取围绕同一单元主题下教材以外的多篇多模态语篇,从不同角度展开,多模态语篇的语言和内容可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有助于学生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在名著与教材融合的教学活动中,笔者采用两种路径,1、现代中学生对于信息输入的要求多元化,笔者借助这种心理,给学生先播放以英文经典名著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学生对影片的内容感兴趣以后,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给学生推荐英语名著,英语名著中具有非常丰富地道的英文表达,有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着喜欢的内容进行配音朗读。2、在名著分享活动中,可采取“阅读圈”方式,“阅读圈”又称“文学圈”,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阅读圈”是由选择相同阅读文本材料的学生组成的以学生为主导的、展示性的阅读讨论小组。每位

成员都将担任不同的角色,通过独立阅读文本完成针对性阅读,各位成员将在小组内进行观点分享。学生在”阅读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1.阅读组长( discussion leader) 2.总结概括者( summarizer) 3.文化连接者( culture connector) 4.实际生活联结者( life connector) 5.词汇大师( word master) 6.篇章解读者( passage person) 。“阅读圈”可以帮助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的阅读过程中发现自我、提升自信,鼓励学生多说,以上两种方式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笔者通常采取以下“五读”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利用多模态语篇开展的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搭建情境、内容和语言支架,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语用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兴趣。为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仅仅只是基于教材文本的听与说,而是结合各种各样的元素,通过视觉或听觉等各种感官使学生与语言学习的内容与情境进行互动,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2、张的禄  黄立鹤《多模态与外语教育研究》 2018年

3、赵尚华  王蔷《初中英语教学关键问题指导》2015年

4、鲁子问 《英语教学论》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