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究

张宝银,宋灿

(华北理工大学,唐山063210)

摘要:现代产业学院旨在促进产教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方向也逐步由数字化数智化转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工科时代已经来临,市场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产业学院开设的方向与模式必须有所改变。通过对我国产业学院运行模式和市场人才需求现状的分析,对新工科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数智化发展方向和意义进行探究,旨将产业学院的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对我国高校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数智化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进而市场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做到与新的发展形势相匹配,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为使新工科建设程度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宽、瓶颈不断突破,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也越来越得到高等院校们的重视。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加快自身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提升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做好自身人才培养机制的改变,以便为我国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对于企业而言,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其发展方向也逐步从“数字化”加速向“数智化”转化,这种转化本质区别不仅表现在支撑技术体系的差异性,更体现在数智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特征、经营理念、技术诉求及开放性。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能够将现代产业学院与数智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必将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的发展,进而满足新形势下当今市场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我国产业学院运行模式及不足

2.1 我国传统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概述

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联手浙江物产集团共同建立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是我国最早以产教融合式方式开设的产业学院。然而,2006年至2016年10年间产业学院的发展止步不前。我国产业学院进入发展机遇期的标志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张宝银,男,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任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主任兼管理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研究;宋灿,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智慧物流。


该意见为我国产业学院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校企合作开设产业学院可以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校、高校的方式进行,鼓励校内外的多方参与。而标志着我国产业学院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是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两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该指导意见以“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为目标,基于我国政府明确的态度,各地的产业学院如沐春风,办学模式迅速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

通过对我国现有的产业学院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从产业学院依托学校类型上看,大部分来自高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由此可见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其可以高效的培育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拥有工程技术和职业技术的人才;二是从产业学院的合作模式来看,大部分师资方面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场地和管理由学校提供,设备和资金由企业提供,而产业学院的日常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等是以企业为主学院协同参与,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充分的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共享、解决企业技术上的瓶颈、解决学校培养人才适合市场需求的问题。

2.2 我国传统产业学院存在的不足

一是我国产业学院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清晰。如今国内产业学院的一大特征为应用型、研究型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办的二级学院,然而二级学院无法获得独立法人资格其次,虽然产业学院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创办,但却缺少了政府作为重要主体介入,导致产业学院主要听从于高校领导的指示,无法独立做出决策,也没有办学自主权。

二是产业学院学生权利的保障力不足。我国虽有对学生权利保障的法律明文规定,但产业学院仅为高校与企业创办的二级学院,还有待明确已有法律是否适用于产业学院,若企业将产业学院当做收获利益的工具,将学生视为低价或免费劳动力,则侵犯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学生因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无法维权,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人身安全受到侵害时,责任主体也无法明确判定。

三是产业学院教师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产业学院的师资是由高校与企业共同提供,对于从企业中选拔的企业技师所具备的教师资格证书、所要求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学历条件等因素还有待考量。企业技师是否享有法律中的教师权利还不明确。当企业技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维权所依靠的法律还有待商榷。

3 我国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3.1 根据就业形势对我国人才需求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入,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开启高质量发展模式,企业的经营理念也不断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从模仿代工向创新引领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至2021年,我国有技工学校2492所,在校生约427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在100万左右,而其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这些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深受我国企业的青睐,其也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人,但其中的高等技术人才占比仅为28%,这个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然而,受制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政策以及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大部分企业将人才类型划分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技工学校出来的毕业生虽然能够拥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受限于学历的原因,成为高级技师往往是其职业生涯的终点。企业虽然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但是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往往是很局限的,职业发展通道窄、上升空间小、工资待遇低、政治地位差等因素,使得一线技能工人岗位严重缺乏职业吸引力。

相比于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不那么乐观。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再创新高的1076万人,同比上年增长167万人,其增速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自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开始,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职位竞争越来越激烈。纵观“十三五”期间的数据,不考虑因为宏观经济大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市场结构矛盾也十分明显,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率受制于所属行业的景气程度,因为大学所学专业面比较单一,造成部分冷门专业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环境向上行的科研尖端领域有来自硕博研究生的竞争,向下行的技术技能领域又有来自高职生的威胁。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国家相继出台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部队士官招聘”“公务员应届生特设岗”“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研究生扩招”等一系列扶持就业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并不能做到标本兼治。

3.2 新工科背景下对我国人才需求的分析

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是引领这次产业变革的战略先导性技术,“区块链”“互联网+”等引领的新科技浪潮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顶层战略推进之中,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逐渐成为阻碍其进行的壁垒。2017年2月以来,由教育部牵头的新工科建设已经进行多年,《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相继发布足以证明我国在培养适合当今时代人才的决心,“天大行动”“复旦共识”“北京指南”等先后形成的共识,也向我们说明了各大高校力求改变的觉醒。强国建设高校现行,为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我国正逐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新发展的高校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今日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从原有的单一领域专研型人才向高素质拥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所谓新工科就是以互联网及工业智能化为核心,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区域整合、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现代技术,与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结合,帮助传统专业改造升级、与时俱进。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在迅速展开,“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及晋升体制,使得我们在实践领域、高精尖领域、智能化领域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人才缺口较大的几个领域是新型材料领域、高端芯片领域、高档机床领域、电力装备领域、人工智能领域以及新型计算机技术领域,而其中需求最为迫切的是新型计算机技术领域,预计到2025年缺口将达到950万人之多,紧随其后的是电力装备领域,届时缺口将达到909万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数据科学专业,驱动人工智能技术,朝向更加贴近产业需求的角度发展,整合计算机、自动化、通信、机械等专业向智能化靠拢,进而拓展到其它专业领域实现学科及产业“数字化”向“数智化”的转变。与传统的工科人才相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要求将更为重视其实践能力、互通能力以及综合协调能力,需要其将技术和经济、社会、管理进行融合,实现对未来技术走向及产业的发展的引领。

4 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路径及意义

4.1 构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训”的学习模式

产业学院采取的是由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开放式办学模式,目的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产教融合、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为将其效益发挥到最大,通过项目教学完成学习、采取案例教学进行实践、利用生产过程导向教学完成实训,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但又并非简单的串联,那么构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训”的闭环式学习模式就能够很好的将三者之间进行融合。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产教结合的新兴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们先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再实践,实践中进一步拓展学习,在理论与实践充分交融后再进行实训。通过这种学习与实践的闭环式学习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科研平台和企业的创新实践平台,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又能够使学生接触到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理论,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专业知识内容与市场社会需求方向、课程内容与职业成长要求、课堂学习与产业实践相对接,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为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的信息人才,打造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地。

4.2 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供需体系

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可以将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整合高校与企业优质资源,建立专业与兼职相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同时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就业供需体系,构建“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在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上与产业对接,重新整合校企资源,利用各方优势,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做好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对于培育适合市场需要的新型工科人才具有积极意义。就业供需体系的形成需要同时兼顾科研理论的发展方向、产业开展的前进方向、市场时下的紧缺方向,这种供需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改变的。

由理论基础夯实、科研能力较强的高校老师和实操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企业技师组成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可以打通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通过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的这个桥梁使高校老师充分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在今后开展日常教学内容时有所倾向,教学的知识方向更有的实用性。同时,学生在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中能够学习到更对非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导使其能够成为一名拥有夯实理论基础、实用型科研能力、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4.3 将学科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进行整合

将教育链和产业链进行有效的衔接,高校教师与企业技师进行深度交流,以实现共同提升的双赢局面。有效的将高校的理论与科研优势与企业的生产与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科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的有机融合,进而激发出新的活力。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技师的理论基础、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在学科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有机的融合下得到提升。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企业的生产技术瓶颈、学生的就业优势不足等棘手问题都能够在这种有机的融合下得到解决。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基础不仅仅是理论文化知识,而是更多的来源于实践与生产,因此,将学科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进行整合,必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复合型工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热捧,仅仅将学科性知识停留在本专业之上势必会遭受市场的淘汰,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们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其能够将企业先进的技术理念及设备设施展现给学生。学科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整合的前提就是教育链和产业链的衔接,而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正好能够起到这个桥梁作用,与传统的产业学院不同之处在于,其是以创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保障,以传统专业与现代数智化理论成果融合为方向,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水平为目的。同时,数智化现代产业学院也应积极承担国家及企业的各项工程项目,用具有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团队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程项目及研发任务,将其社会化效益发挥到最大,打造我国高精尖科研生产领域的高地。

5 结束语

十九大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在新工科背景的当下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做到学校与企业间的无缝衔接,高校开设产业学校的做法毋庸置疑。但为了发挥产业学院应有的价值、使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还需要加强对其培养模式的重视程度,对以往产业学院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分析,并要积极采用相应的应对策略予以合理解决。在新工科背景的当下,现代产业学院数智化培养方式对于我国高校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管连,梁建花.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及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8(11):100-103.

[2]. 金劲彪,侯嘉淳,李继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基于江浙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证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27..

[3] 陈依璐.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困境与出路[J]. 区域治理,2020(28):253.

[4] 朱艳峰,贺佐成,叶雯,等. 基于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58-63.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渤海豪庭92902

张宝银189315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