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育人篇

/ 2

弘扬科学家精神 -育人篇

赵佳1,谭春雨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中国 20120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中国201203

严世芸(1940年5月-至今),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海,中共党员,国医大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级教学名师、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中医教育奠基人之一,主持和指导团队多次获教育部国家教育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被授予“医学教育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致力于推进流派传承工作、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指导创立“优才”学院,为中医药教育改革,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作出了明确界定,即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严世芸的科学家精神是严世芸国医大师及其团队在长期的中医教育改革和中医人才培养的中所体现的意志品质和价值追求。

“文化大革命”时期,严世芸担任了教育革命医疗队队长,虽然听起来只是一个“医疗队”,但是卧虎藏龙,可以说云集了当时上海中医界,西医界的一流技术专家。他平时组织专家讲课,青年医生拼命学习。“文革”结束后,学校教学工作开始恢复正常。1978年,严世芸担任各家学说教研室副主任,当时全国师资力量极为匮乏,为了充实全国中医高校师资力量,在上海举办了“中医高级师资临床培训班”。当时全国各地中医院校都派出年轻骨干前来学习,很多学员回去后成为当地教学骨干,也有一些成了全国知名中医学者。严世芸在学校教研室工作期间,仍继续坚持临床工作,利用课余时间,每周固定跟张伯臾先生抄方,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在工作之余,利用晚上时间,和几位师兄弟一起,将张老的医案整理汇集,编纂成《张伯臾医案》,这是“文革”后所出版的第一本中医医案。

80年代初期,高等中医教育还没有打破传统封闭的思想和模式,中医药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融合度,课程体系落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研究的需要,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迫在眉睫。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组织派严世芸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学习,使他意识到我们必须要改变中医高等教育理念,推进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形成一个“开放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次的学习不仅使他多了一次反思中医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自我否定。进修学习回来之后,党委决定严世芸出任教务处处长,上任伊始,严世芸踌躇满志地筹划着推行新理念和教学改革,结果,如他所预料的一样,迎接他的不是掌声,而是来自上上下下的阻力,但这时的他已经有了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严世芸刚刚担任教务处处长半年多,“突然”又被任命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那时他才43岁,从处长到副校长肩膀上的担子重了好多,压力也大了很多。这时候,在教育行政学院所吸收的大量的教育改革信息,在教育领导岗位的作用就充分显现出来了,使中医教育改革设想能够进一步加快实施。为此,他设想在全国中医院校率先实行以学分制改革为先导,探索人才多元自主发展培养途径。虽然在教务处长岗位上实施的教改受到的阻力到了副校长的岗位后依然存在,但他仍然认为个性化教育是一个趋势,更是中医一直以来崇尚“人尽其才”,“因材施教”理念的实现,严世芸认定这是从根本上提升现代中医药教育的“法宝”。他因此下定决心,锲而不舍,认定方向,脚踏实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改革得以逐步实施。

1998年,严世芸在教学校长岗位上历经风雨已经十四个年头了,就在这时候,正好遇上校领导换届,市委组织部领导又“突然”提名他担任下一届学校校长。当时的严世芸已经58岁了,他担心年龄因素会影响学校事业的发展,但市委的领导一再鼓励他,也打消了他的顾虑。此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和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因此,高等教育也正处于第一次规模扩张阶段,校内很多干部和专家建议大幅增加招生规模,毕竟扩招带来的即时经济效益是很可观的,对此严世芸认为,应结合国情、省情、校情,以建设和谐社会为主线,对现有学科专业不盲目采取扩大或缩小的做法,要根据现有发展水平,逐步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调整,走稳定和谐的发展之路。最终严世芸和班子的其他领导就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要按照中医药教育的规律和学校的特点去定位发展方向,追求规模发展和内涵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本着这样的理念,为保证中医药核心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上上下下的讨论,渐渐取得了统一的认识:继续稳定本科及高职高专学生的规模,适度扩大研究生,成人教育,境外教育学生比例,为提高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服务。严世芸和他的班子们尤其坚持理性控制本科招生规模,本科年招生从2000年起规模基本稳定在770名左右,其中境外教育学生占了近20%。为进一步体现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中医学类专业本科招生又多次主动下调了招生数。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已有的学科基础,学校新设了药学(中外合作)、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和康复治疗学等本科医学相关专业,为保证办学质量,新设专业的年度招生规模也维持在40-80名左右。站在当时的角度来讲,其实直到现今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机遇和挑战的两重性依然存在。进入21世纪,中医药高等教育建立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校紧紧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中医药教育规模及人才培养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能肩负起中医药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

“十五”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整体东迁至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这对实现学校建成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社会主义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至关重要。其中实验室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大学的心脏”,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与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严世芸在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实验室建设高度重视,做好整体的规划、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以评促建、实验室建设成就卓越,无论是实验室的场地、仪器设备、还是承接的科研项目,获得的成果都有了质的飞跃,实验室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也有了显著提高。实验室建设与学校整体规划,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队伍建设相统一。即一所以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外向型中医药大学转变转变为一所以高层次,研究型,外向型为主,其他各种办学层次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为了满足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的要求、开展跨学科的全面合作、发挥整体的科研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的要求,实验室实行一级管理体制,将全校所有教学实验室归属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所有科研实验室归属科技实验中心管理,这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历史上是首创,在全国高校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首创。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技能、提供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场所。两个中心在为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塑造学生创造性品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全国药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在医学迅猛发展,日趋发达的今天,中医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能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保持自己在世界医林中的地位,关键取决其是否拥有一大批继往开来,具备开拓中医新领域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为了迎接挑战,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中医教育,严世芸校长锐意改革、力除弊端,造就一代适应性强、后劲足、富于开拓、勇于创新的高级中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唯此,祖国的医学才有希望永远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中医事业才有可能取得时代性的进展。

第一作者简介:赵佳,1982.5,汉族,黑龙江伊春,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医药文化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

△通讯作者简介:谭春雨,1972.5,汉族,甘肃静宁,男,研究生,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及中医药文化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