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商兴农”视域下电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 4

“数商兴农”视域下电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许开录 ,刘宗盛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与电商学院,兰州,730020

摘  要: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专业,必须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创新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育人模式。农业高职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精准对接数字乡村建设和“互联网+” 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电商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课程结构、职化教学环境、实化教学过程,探索构建“训育一体、双证并举、三育融合、课岗证赛四融通”靶向育人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服务产业的实效性。

关键词:农业高职电商专业  专创融合  课岗证赛融通  育人模式 

一、引  言

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村电商是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最活跃、最集中的新业态、新模式,也是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突破口。在乡村产业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中,农村电商发挥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通,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强大功能。电子商务从流通端切入,逐步向农业产业链上游延伸,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推进农产品在生产、组织、管理、加工、流通、储运、销售、营销、品牌、服务等环节互联网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节本增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正因如此,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数商兴农”就是要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对农村商务领域的赋能效应,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供应链,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培育农产品网络品牌,加强可电商化农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推广,意在通过提升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助力乡村振兴。但由于农村电商人才的严重短缺,“数商兴农”工程在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增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县域农村电商迭代创新提速,网络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等方面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为确保“数商兴农”工程务实高效推进,必须在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农村互联网生态的同时,下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电商人才。

我院作为一所培养高素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围绕高水平电子商务特色骨干专业建设,一方面适应甘肃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电商人才的需要,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与多家农业电商企业合作,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角色,参与电商企业的平台运营管理、农产品直播营销、商务软文撰写、美工设计、数据分析、客户维护、物流仓储等经营活动,积极实践探索校企“双主体”共筑平台、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机制与模式;另一方面,依托学院企业主导运营的省级众创空间、农产品电商网红直播间和“互联网+”农业创客精英训练营,对电商专业学生中具有强烈农业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集训、实践指导与孵化,促其职业生涯规划向农村电商人才、农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乡创客”“农创客”靠拢,通过“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建构和教育教学改革,力推电商专业创新实践校企“双主体”靶向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电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电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的总和。简单地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的系统集成。一般包括四层涵义:①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用简化的公式表示就是:目标+过程与方式(课程和教学内容+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主要解决特定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传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开发课程,培养人才,这对具有确定性、重复性和可分解性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当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质与创新工作能力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竞争实力提高的制约瓶颈时,按照完整学科体系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立的“知识本位”的传统职教理论和“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显露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体经济逐渐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知识本位的职教理论便被能力本位的职教理论所替代。能力本位的职教理论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针对特定工作或工种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做中学、学中做”与岗位技能培训;在教育理念上,倡导按照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重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倡导“为立而教,为立而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弹性银行”管理。正因如此,遵循现代职业教育“产交融合”、“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先进职教理论,农业高职电商专业应坚决摒弃培养同质化、通用型电商人才的传统理念,要顺应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数商兴农”工程、“快递进村”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对高素质农村电商人才的紧迫需求,改革长期以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农村电商人才主要由学校单方面培养的传统育人模式,实践探索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校企“双主体”靶向育人模式。课题研究团队通过对农村电商人才的需求强度、工作领域、就业岗位以及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契合电商专业的属性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农业教育链、培训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效衔接的改革思路,构建了“训育一体、双证并举、三育融合、课岗证赛四融通”靶向育人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为确保电商专业能够真正培养出以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为己任的高素质农村电商人才和农业创业引领型人才,课题研究团队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按照农村电商运营人才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改革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创融合、课证融通、知技并举、四段进阶”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电商专业“专创融合”、“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网站建设维护员、网站运营管理员、网站美工专员、网页设计员、网络营销员、网络客服专员、电子商务物流员等初始职业岗位,将创新创业课程与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结合1+X网店运营推广、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证培训考试,遵循“认岗→习岗→顶岗→定岗”四段进阶,能力递进的建构逻辑,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解构、整合与序化,使知与技、理与实、学与做、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学生与学徒、就业与创业有效对接,深度融合。其中,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两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价值标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强化学生的“三农”情怀、道德品行与社会责任,并与平时学院开展的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的团学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专业基础课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以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后续提升发展的再学习能力为目的,做到必须、够用,二者兼顾。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对接相关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情境化设计,核心是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职业性与实用性,重点是强化提升学生的从事电商运营管理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农业创业能力。专业选修课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围绕农业产业链延伸、供应链融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职业以及学生职业拓展可能涉及的专项职业技能进行弹性化设置,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社会能力。实践课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通过学生完成相关实训实习项目,技能训练与考核、参加1+X网店运营推广、电子商务师、农业经理人等职业资格证培训考试以及在电商企业的生产性集中跟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课题研究团队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和积极思维形成的心理机制,围绕效能课堂建设和课堂生态重构,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自主建构式教学方法,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并借助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VR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广泛开展空间教学、远程直播教学、互动教学,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问题探究、角色扮演、头脑风暴、任务驱动与现代职业教育所推崇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虚拟课堂等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激学导思—疑学问思—自学独思—组学辩思—展学反思—拓学创思”的探究式学习,自主建构经验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并把实操性强的课堂设在电商实训室或合作办学的电商企业,组织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直播带货、产品推广、线上接单、快递发货、客户服务、数据分析等,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力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以训育为中心的转变,通过“课堂革命”,匠心打造符合“五实”要求的效能课堂。如图3所示。

(二)电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电商专业“训育一体、双证并举、三育融合、课岗证赛四融通”靶向育人的“1234”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19级、20级、21级5个统招班、8个社会扩招班进行了实践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我院其他经贸类专业的招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态势,而电商专业的招生人数却逐年增加, 2019年统招生为46人,2020年为58人,2021年为87人,2022达到84人,社会扩招生也由2019年的226人达到2021年的384人。近三年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3.2%。 2019—2022年,共有68名毕业生通过专升本考上了本科院校,占本专业参加专升本总人数的86.4%。二是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意识显著增强。近年来,我院电商专业的课程教学,尽可能将实操性强的教学内容的课堂设在电商实训室或合作办学的农业电商企业,按照“课岗证赛四融通”靶向育人的要求,将企业网络营销策划、网页美工、网店运营、网站设计、平台维护、网店客服、仓储管理等真实工作岗位上员工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合贯通,对学生进行实战化岗位演训,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以训导学、以训促学、训育一体”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动手实操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指导学生参加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职业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年来,电商专业学生先后荣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7项;有86.4%的毕业生考取了电子商务师和1+X网店运营推广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和“双证”并举的目的,推动了“赛教融合、赛训融合、赛育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学生学农践农的信心与责任不断强化。通过电商专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推进,增强了学生的“三农”情怀、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有近46.7 %的学生毕业后回返农村,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工作,或立足农业自主创业,成为参与甘肃乡村振兴、践农兴农的乡村干部“领头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或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电商运营管理人员。电商专业社会扩招生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现职村两委干部、合作社理事长、辅导员、家庭农场主或农业公司的负责人,他们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创办农业经营实体或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引领带动当地农户,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农业特色产业,不仅为家乡的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电商专业毕业生回流农村,立足农业创业大有作为。四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持续强化。长期以来,我院电商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本停留在聘请企业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创业报告,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学校给企业推送实习生以及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校企合作的范围窄、层次浅、水平低,产教融合既没有对接融合的渠道与平台,又缺乏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产业支撑专业建设的机制与路径。但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院以平台共筑、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抓手,通过“引企入校”、“促校进企”,先后与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陇星伟业科技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北方凤凰“三农保姆”农业电商有限公司、兰州领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兰州乐村淘电商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校企“双主体”、“双导师”教学,共同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共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展 “1+X”考证培训,共同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共同建设企业主导运营的产业学院、电商实训中心、众创空间、农产品电商网红直播间、“互联网+”农业创客精英训练营等,构筑了企业主导运营、校企共管共享、电商专业学生深度参与的校园“电商平台”、“客服中心”和“智慧物流快递中心”等,改变了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状况。同时,还利用农产品电商网红直播间、快手、抖音,组织学生开展“甘味”系列名优特新农产品直播营销、认养营销、短视频营销,专业教师对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返乡农民工以及创业农民等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数商兴农”,使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持续强化。

三、电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施面临的问题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支持力度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由于存在校企双方利益目标上的矛盾冲突,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政策指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下发了支持校企合作的文件,也一再强调职业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却没有相应的项目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加之本土农业电商企业规模实力孱弱,经营状况不稳定,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导致农业电商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协同育人仍面临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乏力的现实困境。

(二)专业课程尚未完全与X证书衔接,专创融合、课证融通的不够紧密。X证书的获得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完成一定课时的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但目前我院电商专业“专创融合、课证融通”的课程设置,使“1+X” 职业证书考核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分散在多门课程中,而这些课程又开设在不同学期,以网店运营推广中级证书为例,学生需要通过实训平台完成商品标题优化、搭建推广账户、推广创意与人群定向优化等操作,为了掌握这些技能点,学生需要学习开设在不同学期的《网店运营》、《网络营销》等课程,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是间断的,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记忆是碎片化的,再加上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串联和整合,致使学生在参加考核时无法完整地、综合地运用相关知识。

(三)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衔接难度大,兼职教师无法全程参与课程教学。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实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连续性,除部分实操性强的教学内容和跟岗、顶岗实习可安排在企业,企业兼职教师可在岗指导学生外,学校的日常课程教学兼职教师根本无法做到全程参与,因为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安排难以根据兼职教师的时间来安排,导致企业兼职教师上班与上课存在时间冲突。而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实施又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季节性,企业接到计划任务大量用人时,学校派不出学生,企业不用人时,学生又需要实习,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衔接矛盾冲突大,给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推进实施造成很大影响。

(四)农业“双创”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毕业生自主创业跟踪服务不到位。创业是实打实的投资活动,是办企业,搞经营、做市场,不是单纯地点燃学生的创业梦想和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获奖。但目前我院没有农业“双创”教育的专职教师,现有“双创”教师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双创”教育的系统培训,更没有创业的亲身经历和实践认知,不懂投资创业的经营之道和销售之道,对“双创”教育的实践认知肤浅,在对学生进行“双创”教学与实践指导时,做不到联系真实的创业案例与感悟体会现身说法。而企业兼职教师大多实行定岗管理,又没有充裕的时间参与学生的创业培训与实践指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学校也未建立相应的跟踪服务机制,导致大学生创业风险大、成功率低,影响了毕业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四、促进电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效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创新“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体制与机制。应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协同育人、双赢发展为主线,打破学校、企业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的体制性障碍,在校企合作理事会框架下,合力共建跨界融合的“校中厂”、“厂中校”以及企业主导运营的“众创空间”、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创新校企“双主体+双导师”实岗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尽可能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角色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中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通过岗位练兵,动手实操,掌握职业技能,推进学生与学徒、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发展,确保校企合作有深度、接地气。

(二)建立专业动态诊断机制,完善专创融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应建立校、行、企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专业改革建设研讨会,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专创融合、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应通过梳理总结网站建设维护员、网站运营管理员、网站美工专员、网页设计员、网络营销员、网络客服专员、电子商务物流员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其进行解构、序化,整合为专创融合的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并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有效支撑学生参加1+X网店运营推广、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证培训考试,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三)完善师资互聘共培制度,推行“项目+导师”的教学组织形式。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应合力构建“互聘共培、双岗双职”的师资培训机制,并在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在企业设立名师工作室,重点培养专业技术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热心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安排专职教师到农业电商企业实践锻炼,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行校企人员互聘、双向挂职、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等。要结合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行“项目+导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应围绕“互联网+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展开,将真实的农村电商运营项目引入教学,培养学生从事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运营、农产品电商营销的专业技艺。

(四)营造“开放生态”创业环境,共建共享校企创业实践孵化基地。许多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失败率很高,根源就在于创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单纯的创业理论培训培养不出成功的创业者,必须让学生在创业实践基地接受孵化。因此,应积极营造“开放生态”的创业环境,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界整合,将合作企业引入学校的众创空间,让有创业意愿、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同时,开放共享学校和企业的创业实践孵化基地,打通企业CEO和成功创业者与学生便捷沟通的渠道,建立涵盖政策、项目、融资、技术、人才、市场等综合服务体系与跟踪服务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1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研究》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许开录,(1963-),男,甘肃古浪人,教  授,研究方向:农经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

刘宗盛,(1969-),男,甘肃武威人,教  授,研究方向:农村电子商务  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2]周海英.“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5(23)

[3]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

[4]卢卓,吴春尚.专创融合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9)

[5]杨利静.“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

[6]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