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探究班级管理中的情与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探究班级管理中的情与理

丁晓华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滨江小学,浙江 绍兴 312300

摘要:小学生年龄小,对于是非对错,缺乏良好的判断力,容易作出一些违反常理和班级制度的事情,从而给自己和整个班级管理带来困扰。如乱扔垃圾、不按规定提交作业以及打架斗殴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作为班主任教师要合理处理和解决,要合乎情理,而不能搞“一刀切”地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指责。在诱发小学生抵抗教师班级管理的情绪基础上,再想管理好一个班集体、一个团队,将十分困难。本文将来探究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与“理”,望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阶段;班级管理;情与理;班主任

善用班级管理中的情与理,可以让学生既能感受到班主任管理方式的严肃认真,又能体验到教师的关爱、帮助,从而达到管理中的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效果,提升班级管理质量。班级管理遇到的问题较多,但一旦通过“情”与“理”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每日班级生活的常态,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主观认识,那么,即使离开教师的管控,亦可保障班级制度的井然有序。下面本文就来具体谈一谈如何对小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一、班级管理中的

所谓班级管理中的“情”,指的就是班主任教师应当付出的真情、温情和关爱,这种情感是连接师生心理纽带的重要因素。孩子们是一群天真、可爱的人,他们的心思很简单,也很纯真,就像是一面镜子,教师对“镜子”微笑,学生就会笑脸对待教师,反之,教师对学生冷言冷语,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么,得到的也多半是学生抵触的行为和现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发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在告诉教师,无论是在学科授课,还是在班级管理中,都要全心全意的爱学生,用教师的温情、真情和关爱去感染、感化他们,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行和素养,这样当每件事情学生都能知道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那么,管理好一个班级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以下是笔者总结地关于班级管理中“情”的使用注意事项:

(一)制度制定要顺乎人情

为维持好班级的秩序,小学各个阶段都会给学生在教室内安排“小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的展示牌,然而考虑到每个班级、每个地区的不同因素,一些班级内还会制定一些个性化的班级管理规章和制度。对于个性化的班级规则、制度的制定,教师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感受,要顺乎人情。比如,班级管理制度中一条非常明显的就是“不迟到,不早退”,不早退很多学生都可以做到,而不迟到,则较难以实现。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因素,譬如,有的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较近,自然可以保证不迟到,而有的学生上学由于家庭距离学校远,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导致迟到。而一旦迟到,则会面临处罚措施。对于处罚的方法,学生们是如何看待的呢?这就需要人性化处理,一则要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二则也要考虑到个别学生的不可抗力因素。对此,有的学生提出,“离学校远的同学如果迟到了,就给大家表演个小节目,而普通同学迟到了则打扫班级卫生一个星期”,很多学生对这一规则纷纷表示赞同,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那如果远距离的同学以为这样的惩罚并不是惩罚呢?我觉得再加上一条更好‘如果超过三次迟到,依旧处罚打扫卫生一个星期’”,这一主张得到更多学生的赞同。这便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在“人情”上的考虑的体现。

(二)问题处理要富有温情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譬如,学生斗殴、作业抄袭或者破坏班级公共物品等,对于这些问题,班主任教师要在参考班级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体现出处理方式上的温情和关心。比如,当学生之中发生作业抄袭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去看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作业态度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师授课不清楚、不充分,导致学生因为不会做,而出现的抄袭,又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果是屡教不改的学生,则自然可以归结为学习态度出现问题的一类,而如果是偶发性的现象,则应当探明原因。可以采用师生“唠家常”的方式,以非正式的口吻,询问学生最近发生的事情,比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打击很大,写作业只能应付了事;又如,有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从未关心过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孩子只是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引起父母的关注,再如,最近良好的生活规律被打破,起早贪黑,故而只能抄袭别人作业应付教师,等等。这些不同因素导致的都是同一结果,但是却需要教师认真分析,从儿童心理需要方面入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如,针对父母离异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你最近无心写作业,老师可以特批你不用再写,但是,请你答应老师上课一定要专心,爸爸妈妈虽然有了新的选择,但是他们依然是爱你的,他们并不希望看到你不写作业,不专心上课,你依然是爸爸妈妈的骄傲,也是老师的骄傲!”,而针对父母在外多年工作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微信、QQ或者手机短信等方式,告知孩子父母学生近况,请求他们协助管理,多陪伴孩子。针对生活规律被突然打破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给他们一些自行成长和恢复的时间,也可以通过课后考核的方式,知晓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以便班主任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课后辅导,使其重新回到学习的正轨。

(三)关爱小学生不应滥情

物极必反,虽然教师对学生应当关爱有加,呵护备至,但也并不是没有节制和尺度。过分的对学生关爱,实为溺爱,这样做不仅是纵容学生的任性、妄为,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比如,有的班主任就过分偏爱学优生,只是因为他们的考试成绩优秀,而任何时候都偏向于他们,如当班级中发生了优生和困生肢体冲突时,班主任的解决方式就是只批评困生,且不问缘由。愚以为,这样的“情”之管理方法不要也罢。

二、班级管理中的

班级管理中的“理”指的就是给学生讲道理,说是非,论对错。小学生对是非对错缺乏判断力,因而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而教师不是分不清是非对错,班主任教师要通过阐述道理,诉说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判断对错的方式,让学生知晓自己的错根结在哪里。

首先,需要教师解释问题、现象有理有据,比如,可以根据大家制定的新班规或者“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条例,分析学生违反了哪些制度,或者通过阐述学生某种行为错误之处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如“同学间的肢体冲突”现象,我们可以说“当发生矛盾时,及时地找班干部或者找老师解决这才是正确的方法,而如果大家都去自己解决,每天一次斗殴,那么,学校是不是就永无宁日了。况且,你们私自斗殴,打赢的一方家长要赔钱,打输的一方,要去医院,如果因此落下终身疾病,你们将来的生活怎么办呢?”,如此,通过这样的说理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意识到错误、不当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在今后的班级生活中遇到同类事情,知晓正确的问题处理方式。教师讲道理,学生听之信之,师生关系融洽,生生之间互敬互爱,则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得以构建。

综上,班级管理中要讲“情”,也要说“理”,教师的关爱、帮助和爱护,是建立师生良好互动、交流情感的基础,而教师“说理”,则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教师管教心悦诚服。因此,本文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与“理”的实施作出了几点策略分析,希望能够对加强班级良好氛围建设,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玉玉.小学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2022(38):212-214.

[2]王海珍.基于小学班级管理,探究新型管理模式[J].新课程,2022(38):215-217.

[3]祖苹.基于尊重、平等、关爱理念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22(3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