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3

初中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

简锐清

鼎湖区实验中学 广东 肇庆  52607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历史课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家庭和国家素养也越来越高。初中历史课程的教育核心即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旨在有效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从多角度分析思考初中历史课中培养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素养的政策,并为初中历史教育的教师给予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策略研究

历史学科的核心品质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历史解释、民族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是核心的理论,时空观是核心的思想,史料是核心的方法,历史解读是核心的能力,亲情是核心的价值。家国情怀意识是学生在学习和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始终具有的人类追求和社会责任感,是自然而然地获得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等[1]。毫不过分地说,历史解读一定会涉及到人类情感以及价值判断,民族主义意识、家国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课堂教育的全过程。本文系统地分析和思考了在初中历史课中培养学生家国观的措施,观点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贯穿家国情怀培养

由于家国情怀培养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教师必须时刻了解班级课堂和家国观念之间的发展关系,努力通过课堂整合家国情怀观念的发展。为了高质量地整合学生家国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必须系统地了解家国情怀价值观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和策略。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建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树立民族观的情怀,确认所树立的民族观的正确性,不断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学习中外历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初级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坚定的国家意识。第二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坚定地认清自己中华民族的身份,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感同身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世界文化。以尊重世界文化为导向,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第四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始终以塑造自身完美人格为导向,认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自信,不断加强加强自我教育及信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

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学生民族情怀的高质量发展,教师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实施创新教学,从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入手。例如,在教授教育部编写教材八年级(下)四单元的“国家统一”“港澳回归”“两岸交流”章节时,教师应围绕“民族大团结与国家必统一”这一知识点进行授课,同时还应将此知识点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扎扎实实的获得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建立家国情怀。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时政要闻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比如通过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在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视频,熏陶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反对分裂、坚持团结”的坚定信念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此外,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之后,还可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参观革命红色地标景区,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去实践在课堂中习得的家国情怀,使它成为学生的毕生信念。

二、通过历史主题教学,不断培养家国情怀

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历史主题教学始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将历史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并确保随后的课堂教学与历史主题保持一致。可以说,历史主题教育不仅需要教师体现其教学能力和思想高度,也有力地推进了民族教育的深化。因此,在初中历史课中教师应着重历史主题教学,促进历史主题和家国情怀的知识整合[3]。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历史主题精心整合教育内容。由于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整合,这样才能应用历史主题单元课模式,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单元主题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要紧密结合课内和课外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使主题教学更加突出,教师应将听、说、读、写四方面知识紧密结合单元主题[4]。例如,在教育部编写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中,教师需要结合课本主题内容整合“抗战”主题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协助收集抗战类电影以及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此外,通过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对抗日战争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口语和写作活动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家国精神。蕾丝这样的主题单元,对积累学生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十分重要。

二是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历史主题教学。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可以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每一章中,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可供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感情。如果教师能成功的将专题课与典型案例相结合,那么学生就一定会深受感动,不断强化家国情怀。例如,在教授教育部版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将这节课的知识点与本单元的知识结合起来,确定教学主题,了解其背景、历史和意义。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与中国红军长征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历史图片,讲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故事,展示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展示出的坚定信念。用真实的历史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够建立深刻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对比中外历史强化家国情怀

历史事件并不独立存在,它们与当时各个国家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我国历史与他国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具体来说,通过在课堂上适时向学生介绍国外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国外曾经发生过什么,现在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不断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逐步养成放眼全球的能力。此外,在指导学生学习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国家之间的关系,尊重每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最终在内心深处形成“人道”的概念,形成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大格局形象[5]

举一例子加以说明,在教授教育部版九年级(下册)“明治维新”时,教师不仅要向同学讲解日本的明治维新,还同时还要比较日本和中国在那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情和发展,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和日本不同的历史。通过对比这一时期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历史,学生可以清晰感受到,只有不断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这种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的家国情感更加深入内心,让学生更好理解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推广这种方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四、解读历史名人升华家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作为家国情操的核心,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用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情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家国情怀是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深深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从古至今,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历史人物,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的品质。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和事迹入选初中历史教材,为教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比如屈原抱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霍去病曾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壮语;文天祥更是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无数的爱国者,留下了许多鼓舞人心的爱国诗篇。谭嗣同甘冒生命危险,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而孙中山则始终爱国,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所有这些历史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现名人名士,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怀。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迎来巨变。100年的时代变迁,更加需要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给学生介绍当代名人,尤其是在学生身边发生过的名人,这些可以让学生情绪得到更深层次的爆发,认真参与到学习和弘扬爱国主义知识的活动中去。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组织进行课堂辩论,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论证爱国主义的著名故事。在学生对爱国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发表意见的辩论会。这样的辩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不仅可以深刻讨论“是否爱国”,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从自身出发“如何爱国”。教师推广使用这项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有非常大的帮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借助史实资料完成家国情怀教育

史料在历史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史料,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有关史证的核心素养,也可以作为情感教育的教材。在民族情怀教学中,教师选择相应的史料,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有效地揭示了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启发意义[6]。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效果远远高于空洞的理论课,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但是,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升华家国情怀时,不能对历史资料的数量过于看重,以免历史课变成了一味的“历史资料展示课”。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谨慎选择史料。教师要注意史料的质量和数量,确保所选史料的真实性,可以作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育部版八年级(上册)中的“新文化运动”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新和旧”作为一个重要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题目。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青年杂志》的一本书的影像,并提出一个具体的探究性问题,比如“看到这本书,学习里面的内容,你认为青年杂志体现了哪些新颖的价值观?”“《青年杂志》在选择封面人物时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过程中,将史料作为挖掘点,指导学生探索隐性知识点,在必要时创设具体的真实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和理解历史。这样学生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精神。合理有效地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实现家国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应了解并积极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根据教育目标进行取舍,做到合理利用。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总体而言,历史课堂利用历史资料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尝试将其与学生民族情感、家国情感的发展相结合。

结语

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要始终强调家庭和民族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在课堂上完成国家情怀的培养和民族意识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教师要牢牢把握教材的内容,结合现代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条件,寻找最佳途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历史,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发展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着眼于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未来,家国情怀和民族主义的意义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因此,时俱进的发展教育策略与方法与将永远是历史教育的主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爱丽.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模式探究[J]. 学周刊,2022,14(14):109-11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37.

[2] 郭玮. 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探析[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3):73-75. DOI:10.3969/j.issn.2096-224X.2022.13.030.

[3] 杜泽林. 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研究——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J]. 读与写,2022(3):172-174.

[4] 黄琼蝶. 巧用历史人物,培养家国情怀 ——以初中近代史教学为例[J]. 考试周刊,2022(23):121-124.

[5] 包录明. 论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J]. 新课程,2021(6):97.

[6]杨美玉. 家国情怀渗透初中历史课堂的措施之我见[J]. 考试周刊,2021(65):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