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晨晨,指导老师:胡莹莹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摘要: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本领。1+X证书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制度设计创新。基于此,对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得到了稳定提高,大众平等意识日益增加,人们逐渐对教育的公正性和平等性愈发关注,其中作为现代教育结构体系内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同时也将面临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高质量要求。全纳教育教学模式的兴起,推动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它不仅可以提供许多创新性的方法和途径,还能更加有效地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以及我国学前教育行业的综合性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发现它们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时分配比例失调,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少于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求,公共选修课程的数量也明显不够。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各成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相互独立、交融性不够,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课程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实现有机融合。三是课证岗赛融通不足,课证、课岗、课赛分离现象严重。专业课程体系既没有与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和内容相融合,也没有与学生未来工作的岗位要求以及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的实践能力相对接。

(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授课时常花费大量时间推演理论、传授知识,未将理论和实际案例有机结合,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课时会以美术、舞蹈、钢琴等作为主要技能课,但实际上部分学生毕业后因各方面技能未达标,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未充分考虑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未明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及幼儿特征的情况下,基于主观层面运用艺术系标准展开教学,导致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托幼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多元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一,积极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注重立德树人价值理念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充分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以及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德育元素,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引领和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第二,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促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在“知行合一、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下,增加专业实践和劳动实践的课时比例,努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第三,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促进“课证岗赛”融通。以“课证融合、课岗对接、课赛融通”为目标,将幼儿教师资格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内容、幼儿保教的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与相应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充分发挥“课证岗赛”融通的优势,打造高品质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重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开展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其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围绕学前教育设立课程体系时,应涵盖专业理论及专业实践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强调根据幼儿发展特征将教育论、方法论等作为关键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儿童并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幼儿园五大领域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及引导等。专业实践课程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的教学。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将实践性放于首位,持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专业实践水平。建设课程体系时应参考幼儿园需求,制订可以满足教学需求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加深校园合作,优化课程结构,增设与岗位相关的技能或理论课程。

(三)搭建专本协同育人平台,培养契合市场需求人才

有志向提升自身学历的学生一般素养、专业知识素养、专业品格与能力素养水平高于无学历提升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有志向提升自身学历的学生成绩会比较好,且愿意在此专业继续学习与深造。与其他学生相比,有志向提升自身学历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更加出色的计划性、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具有学历提升计划的学生通常会拥有更好的核心素养水平,这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专升本和专插本的充分原因和主要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或者其他相关专业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为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升学历以契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刻不容缓。

(四)优化教学目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融合全纳教育思想来制定教学目标,从公平、公正的视角考虑所有学生的需求,使教学目标能够顾及到全体学生的学习发展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反馈,对教学目标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以促进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

第一,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评价标准,使教育评价回归教育本体,回归教育的本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坚持“五育并举”的评价标准,以师德养成、专业知识、体育素质、劳动实践和审美情操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二,构建由幼儿园、保育机构、家长、教师、学生本人、同学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通过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公正。第三,采用科学多元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改进以往“唯分数”的结果评价,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和劳动教育的过程评价,充分发挥过程评价的教学诊断、及时反馈以及教学改进等功能,探索增值评价,考量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进步的幅度,激活师范生成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对师范生教师核心素养做出科学、专业、多元、客观的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实践路径在实际教学和操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为综合性极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尤其是掌握能够从学生过渡到学前教育教师的相关技能。将定位、实践、课程体系、管理模式和学生个人素养结合起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国彬.高职学前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01):220-221.

[2]陈群林.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20(47):132-133+143.

[3]柳阳辉.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J].河南教育(幼教),2020(12):7-10.

[4]殷文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新路径探索[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1):152-153.

[5]刘荣秀.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