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1+N”劳动教育模式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1+N”劳动教育模式实践

徐超群

淄博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协同,共同建构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紧密网络。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但存在体系性不强等短板。“1+N”劳动教育模式对参与范围、活动样态、场景范围、教育效果、专业特征等方面统筹规划,在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和职业技能、丰富教育成果、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实践育人;1+N

一、实施背景

(一)理论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教育的效果关乎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的实现,关系学生全面发展的达成。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其中,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需要具有更高质量、更面向社会实际需要、更着眼学生专业导向的总体特质,这对各类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了顶层设计。

(二)实践背景

劳动教育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有效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就更需要以思想引领为指针,培育学生的高质量劳动参与能力。目前大学生群体在自身劳动意识、劳动技能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高校于实践育人体系范畴内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统筹不足、内容相对单一等问题。基于此,就需要探索相对体系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发挥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链条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以“1个重点群体+全体在校学生”扩展参与广度

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团员、学生干部等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群体和重要示范力量,从思想引导、行动示范等方面对其进行优先培育。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将重点群体参与劳动教育的情况纳入党团组织培养考察、学生干部选拔参考之中,对其形成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重点群体分散于各班级、各宿舍后,形成头雁效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带动周边学生参与劳动活动,逐步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以“1个志愿服务岗+多种类型活动”增强主题特征

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融合,与现有志愿服务项目相融通,加强劳动教育的主题性。在校园内常态化开展餐厅、教学区域卫生清洁活动等,突出劳动教育所包含的志愿服务主题。在志愿服务岗基础上,结合重要时点、节日、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性劳动活动,提升志愿服务岗的作用实效,增加劳动教育亮点。

(三)以“1个重点场所+多种劳动环境”扩大教育场景

将校内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场所,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开展劳动教育,在教学区、生活区、实训区多个场景中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活动。将校外环境作为劳动教育活动面的重要补充,将劳动教育从校内向外延伸,增强社会大课堂对学生劳动教育的作用。如激励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主动学习生活本领;号召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在社区、敬老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义务劳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向学生传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等。

(四)以“1个教育重心+多重教育体系”提升实际效果

将学生技能培育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心,通过专业化劳动教育过程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适应力。挖掘、选拔、培育学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高质量策划、组织、开展专业实训课程,达成培育学生高水平技术技能的教育目标。探索建构和合理应用多重教育体系,在劳动教育中打造职业技能提升快速路,切实提升技能培育实效。

(五)以“1个教育基地+多层次培训”突出专业特色

探索成立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培训基地,并对基地进行职业性、专业化、场景式建设。面向社会需要,拓展教育基地培训项目。融合校内实训教育内容,打造建筑行业沉浸式劳动教育场域,在劳动教育中运用专业优势、显示专业水准。如紧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发展方针,面向不同学段、不同教育层次群体开展定制式劳动教育,建设特色化课程,组织虚拟仿真体验等。

三、成果成效

(一)劳动教育参与度显著增强

重点群体参与劳动活动、接受劳动教育的自发性不断提升,并带动起更多学生在日常生活区域内主动进行基本劳动活动,校内生活区、教学区、实训区卫生环境有所改善。通过重点群体带动,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接受劳动教育的意识普遍提高,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风气逐步形成。

(二)校内外劳动教育结合更为紧密

校内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所关注的教育项目,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参考指标。学生在校内参与劳动教育养成的良好习惯,激励其积极主动参与校外劳动服务。

(三)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彰显

基于装配式实训基地成立的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活动和劳动教育活动,包括针对行业从业者的技能培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提升教育、中小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体验教育等。借助劳动教育主线,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带动发展的影响力,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经验总结

第一,抓牢劳动教育关键群体,增强教育覆盖。在学生群体中培养领路人、带头人,通过侪辈效应激发广泛的模仿、参与,提升劳动教育的参与度、影响力。

第二,劳动教育反哺技能教育,凸显职教特色。将技能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专业化凝练,在常规劳动教育中强化学生参与技能教育主动性,强调职业教育主题。

第三,挖掘校内外资源,丰富教育样态。以校内为主阵地,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广阔天地,以志愿服务等形式直面社会现实,促进学生增加见识、增长才干。

第四,劳动教育搭台,推进社会服务。以劳动教育为媒介发挥高职院校劳动技能培育优势,积极面向热点诉求,增强高校精准服务社会水平。

“1+N”劳动教育模式基于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部分成绩,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2]马其南,陈吉庆. 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守正创新[J]. 现代教育管理,2022,(07):27-34.

[3]刘向兵,党印.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2,(05):54-59.

[4]张秀再,常建华,刘光杰.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