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兴趣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4

培养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兴趣的策略研究

钟江,汪梦怡,徐学军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 成都市 610000

摘要:

“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一项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的体育活动,学生则是锻炼主体,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中,兴趣是关键。在本课题研究中,将结合实际学情、教情提出培养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兴趣的具体方法,通过设计不同年级锻炼项目、自制体育锻炼简易器材,优化锻炼环境、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等方式,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希望能够为学生培养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兴趣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每天锻炼一小时、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素质教育

一、研究动因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逐步被学校教育所接受,成为小学生锻炼身体的必须运动项目。“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运动”等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大的提高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保证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但“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大多数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锻炼效果一般,让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越发偏低。

从学校环境来看,虽然开展了跳绳队、篮球队、足球队、射箭队等单项训练,也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参与的面很小,特别是学校只有150米操场,在主体硬件设施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地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锻炼,并让学生更有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这也促使我们组要在小场地的前提下进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并让锻炼更有趣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1)在我校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运动的兴趣,及各年龄段对体育项目的喜爱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自制简易器材,科学有序布置专项会场,丰富学生课外活动、课间活动内容。

(3)研究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可持续发展性。

三、概念界定

(一)每天锻炼一小时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在教育领域广泛推行,时至今日,“每天锻炼一小时”仍是中小学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完善。1982年6月1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提出了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要求全国中小学积极响应。1990年3月20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发布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强调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2007年5月25日,国务院针对增强青少年体质问题召开专门会议,强调广大中小学务必要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体育做出了重要指示,再次强调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通过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活动,能够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其正确的运动习惯和阳光心态,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质量,实现“身心双健”的成长目标。

(2)兴趣培养

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现象、事件等保持高度关注和探究兴趣的一种心理活动,兴趣是个人认识世界、探索外界环境的基础。在兴趣驱动下才会有行动,用积极的心理推进积极的行动,这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有兴趣才能有动力,才能感受到自身活动价值。

在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兴趣培养中,兴趣起到了激励、维护、驱动、完善的作用。在兴趣驱动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中,积极完成锻炼任务,并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运动锻炼技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独立性、抗挫折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意识。

四、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了解其可操作性、实效性、基础性、趣味性、开放性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提炼教材实施的有效性,做到由点及面地推广。我们老师的部分论文、随笔、教学反思都促使大家把经验化作理论及时提炼,转换成新生的、对课题有用素材。

(4)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寻求理论或实践层面上的创新。

(5)案例研究法。以具体的师生、课堂教学、团队合作作为个案研究,或以具体的课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些载体来研究“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价值及实效。

五、研究思路

1、充分认识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体育活动的项目。将传统的体育项目变得更加有趣味性,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体育项目。

3、有计划地开展体育竞赛,学校对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体育竞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竞赛在体育运动中有不可估量的激励作用,通过体育竞赛,能发现优秀的体育人才和学生的爱好。

六、研究过程

(1)研究小学生各年龄段对体育项目的喜爱

(2)研究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并实现一定的周边辐射性。

(3)研究每天锻炼一小时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七、研究成果

(一)激发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兴趣

每天锻炼一小时,只有学生对这项活动保持高度兴趣,才能改变以往学生在教师监督下被动完成锻炼任务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每天锻炼一小时”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体力和耐力,所以不少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一小时内只能重复进行一两项体育活动,更会让学生感到体力和精力倦怠,难以起到应用的锻炼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突出趣味性,通过体育游戏、小型竞赛、合作活动等形式赋予“每天锻炼一小时”以趣味性和活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譬如我校开展的“小足球”活动就是“每天锻炼一小时”中的内容之一,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可以把这项运动分为多个知识点,如熟悉球性练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身体各部位停球技术动作等,将其融合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中,这样,学生的锻炼每天都会有新内容,每天都会有新意,学生也会获得更良好的锻炼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

(二)根据学生年级不同设计锻炼项目

在“每天锻炼一小时”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差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锻炼项目,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体育锻炼的针对性,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有针对性的锻炼计划和实施方案,能够保护学生的运动安全,因为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身体各项机能、内脏功能、肌肉骨骼等比较稚嫩,这就需要做到运动安全保障工作,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适宜的锻炼运动”,在提高锻炼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突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个性化特点,真正为学生健康成长、健康运动服务。

比如低段学生在“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可以选择跳绳、跳皮筋、短跑、快步走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规则,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对于中段学生,则可以参与小足球、接力跑、跳高、跳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肌肉张力,锻炼身体平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和超越意识;对于高段学生来说,则可以参与篮球、足球、射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耐久力、专注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突出技能性和技巧性特点。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能够让“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异彩纷呈,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运动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锻炼质量。

(三)自制体育锻炼简易器材,优化锻炼环境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开展,学生的兴趣培养是关键,而自制体育锻炼简易器材则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优化当前校园体育运动环境的重要一环。由于学校操场面积较小,学生在教室前的活动区域有限,这就更需要在体育器材、器械建设方面下功夫,师生共同制作体育器材不但能够减少器材购置成本,而且还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锻炼中,用自己制作的体育器材开展体育锻炼,这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自制体育题材方面,要突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增加“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创意价值和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比如学生们用饮料瓶制作的“保龄球”,涂上不同的颜色就成为学生课间活动中很受欢迎的运动器材;在矿泉水瓶中装满沙子,再拧紧瓶盖,就成为了一个简易哑铃,用于锻炼学生的臂力和手指力量;低年级学生用家中的废旧布头和沙子制作成沙包,就可以玩丢沙包游戏,还可以把沙包作为投掷物开展投掷运动。把竹篾圈起来,中间绷紧废旧布料,就是一个有趣的“飞盘”,可以锻炼学生的抛接能力。用废气的光盘可以制作成大号陀螺,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和平衡控制力……这些丰富多彩的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激发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参与兴趣,在节约体育设施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优化体育锻炼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四)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

大课间是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基础,课外活动则是学生自主锻炼、巩固“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关键。这就需要学校在“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校内部分,每天保证体育课、大课间、下课时间等学生锻炼时间一小时;二是在学生节假日、寒暑假、双休日的时候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这就需要注重课下锻炼活动的开展,因为学生每年的在校时间仅有156-166天左右,这就需要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落实到学生生活中,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同时这也是校园体育中“每天锻炼一小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如果学生仅在校园进行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放假之后完全中断,势必会让“每天锻炼一小时”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针对这样问题,教师要提前做好假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部署,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锻炼小组,每组选出组长带领组员开展活动,学生可以就近组合,也可以沟通学生家长配合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让家长起到引导、合作、监督、促进的作用。通过校园大课间和课外时间的协调,有利于完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真正将其落到实处。

(五)结合实际学情,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可持续发展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关键在“长期、长远、长效”,暂时性的体育活动任务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但是,这种坚持经常、数年如一日的系统性锻炼,则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长效管理机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在校园体育运动和谐开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锻炼方式方法,开发“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新形式、新功能、新路径,这样才能“常炼常新”,促进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励、对教师的要求约束、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等手段,真正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到校园活动中、落实到学生生活中、落实到师生共同的理念和实践中,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的良好格局,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长期、长远、长效开展,真正体现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实践特色。

八、反思与展望

通过“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课程形式更加丰富,学生体质得以发展,但是,其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通过反思总结有利于我们找出问题现象的本质,从而为后续校园体育教育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开展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观点支持。

(一)确立“每天锻炼一小时”中的人本原则

“每天锻炼一小时”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终身锻炼奠定坚实基础。以人文本不仅体现在学生的锻炼主体性中,还体现在师生共同制定锻炼计划、让学生参与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方案制定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起到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作用。教师要把“阳光体育”和学生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充分体现出学生的锻炼主体性,秉承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锻炼活动进行多元评价。

(二)“每天锻炼一小时”要突出整体性和动态性

“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校园活动,而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部门等多元主体,这就需要以学校为核心构建多方协调的联系枢纽,实现社会资源的助力作用,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具体实践中要体现动态性特点,结合现实环境、学生反馈、体育教育创新等不断变化完善,对其进行动态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与时俱进,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

(三)“每天锻炼一小时”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出“每天锻炼一小时”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落实的重要特点,在各级教育部门给予重视和扶持的同时,学校要协调好教学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多方条件因素,秉承循序渐进原则逐步落实,使“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落到实处,具有可操作性。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把创新理念观察始终,无论是在指导思想还是在监督制度、活动内容上都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构架起长期、稳定、高效的“每天锻炼一小时”运行机制。

(四)保证体系必须到位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保证体系对“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开展多么重要,所以,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

第一,时间保障。学校要结合上级指示对学生作息时间作出调整,保证大课间活动时长,大课间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被挤占。如果出现阴雨天气,则在室内进行锻炼,具体锻炼内容由教师自行决定。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在制度监督约束下,学校办公室、大队部以及政教处等要联合制定“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监督管理制度,针对活动形式、活动质量、锻炼成效等进行评比。第三,安全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安全始终是首要因素,在学生锻炼过程中,要严格根据年级分配活动区域,禁止学生串区活动。或者根据高、中、低学段划分锻炼场所,场所大小、资源配置根据各不相同,各学段轮流占用场地,这样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分配。

参考文献

[1]李远宏.每天锻炼一小时,破解“三难”问题[J].教育家,2019(01)

[2]杨秀梅.让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成为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J].知识窗(教师版),2018(07)

[3]李远宏.“每天锻炼一小时”大课间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育家,2018(18)

[4]张科峰.新乡市城区中小学“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现状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8.

[5]宋广玉.把“每天锻炼一小时”作为刚性要求[N].南京日报,2018-02-07(A08).

[6]许朝军.“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重在落实[J].甘肃教育,2018(03)

[7]焦江丽.每天锻炼一小时:让校园动起来,更精彩[J].教育家,2017(18)

[8]胡小聪,刘付岸朋,张泽林.师生总动员践行每天锻炼一小时[J].田径,2017(11)

[9]陈翔.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措施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1)

[10]崔随庆.每天一次活动课确保锻炼一小时[J].基础教育参考,2017(14)

[11]潘恩.“锻炼一小时”不能流于形式[N].中国体育报,2017-07-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