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治水之路

/ 4

 深圳宝安治水之路

姬学军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450000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为了谋求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不仅是影响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从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原则,“美丽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坚持经济与环境并重,才是最具价值、最可持续、最具实践意义的发展,决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城市治水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高楼大厦是一座城市光鲜的外表,排水防涝设施则是城市的“血脉”,有效畅通的排水防涝设施是保障城市基本安全的基础设施。如果城市建设和发展只重视地面建筑,不重视地下工程,城市宜居性将大打折扣,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全国城市治水看深圳,深圳治水看宝安。宝安的水污染治理特别是茅洲河治理工作,被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小康》杂志社评选为“2019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被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和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评选为“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奖”、被南方日报评选为“深圳2019治理现代化最具示范推广价值案例奖”。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8个省、市的23个单位先后来宝安考察学习治水经验。

一、宝安区的水系和河流

深圳市河流受地质构造控制,以海岸山脉和羊台山为主要分水岭,划分为珠江三角洲水系、东江中下游水系和粤东沿海水系,其地形地貌的特点决定了河流水系的分布和走向,具有小河沟数目多、分布广、干流短的特点。

宝安区地处深圳市西部,西临珠江口,东接龙华区,南连南山区,西临伶仃洋,北靠光明区和东莞市。属于滨海地带,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860毫米。宝安形成自然河涌66条,总长271公里,流域面积701平方公里,其中干流1条,独立河流26条,一级支流19条,二三级支流20条,属于降雨和潮汐影响下的雨源性河流。总体地势低洼,东高西低,河流最终奔向珠江,河流冲积出泥岸和平原。宝安大部分河流缺乏生态基流,无上游水源补充,“微容量、重负荷”问题突出,其中50条为感潮型河流,流量及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水动力不足,导致污染河水、海水交叉污染,河流自净纳污能力弱。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深圳在不断发展和扩张的同时,河流淤塞污染,水质日下。宝安区是著名工业企业集中区域,企业众多,到2015年共有工业企业4万余家,其中涉水重点污染源企业600多家,小废水企业高达2500多家;市区管理人口573万人,餐饮业小店和摊贩星罗棋布;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中,生活生产垃圾偷排入涵入河;宝安区有61条河流黑臭,茅洲河更因其污染严重,“河水比墨水还黑、比石油还稠”,而被中央环保督察组严厉批评。

宝安区是全市河流治理起步最晚、欠账最多、污染最重、难度最大的区域,河流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其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及艰巨性等方面。

二、宝安区的治水模式

近年来,随着宝安区由厂区时代逐渐步入城区时代步伐加快,市民对环境特别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宝安区坚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河湖长制工作要求,自2016年开始探索宝安治水模式,用4年多时间,投入400多亿元,新建污水管网4000多公里,还清了过去40年高速发展的环保欠账,基本实现了“全域雨污分流、全域消除黑臭”和“明暗渠全河段达标、干支流全流域达标、晴雨天全天候达标”的目标。如今,宝安大地一幅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宝安区“1338”治水模式全国首创:1种模式即“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地方政府+大型央企”的EPC治理模式。 3全治理即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复生态;全面补水、活水保质。3全达标即从明渠达标到明、暗渠全河段达标;从干流达标到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从晴天达标到晴雨天全天候达标。8大举措即建管纳污、正本清源、初雨弃流、多源补水、生态修复、排水管理、监管执法、宣传引导。这一套水污染治理的宝安模式打破了过去“岸上岸下、分段分片,条块分割、零敲碎打”的治水老路,引进了中电建、中交建、中建、中冶等国内一流大型专业公司,强力推进全区水污染治理工作。随着全国各地城市治水的陆续展开,宝安治水模式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和创新发展。

三、宝安区的治水历程

2013年4月,根据区委区政府制定的治河战略,以及“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管养并重、限期达标”的治水思路,宝安区强力推进“138”工程:用1年时间,完成全区河流的调查摸底并实现日常管养全覆盖;用3年时间,完成638公里污水支管网建设,把新圳河、西乡河打造成为珠三角综合整治示范河流;用8年时间,完成茅洲河、三围河、福永河等6条重点河流综合治理,每个街道打造一条样板河。

为此,宝安区以河长制为重要抓手,坚持“河长统领、标本兼治、建管并重”。除新圳河、西乡河等8条重点河流实行区级河长制管理外,其余58条河流全部实行街道级河长制管理,街道级河长制成了宝安区水环境治理的关键点。为了更好地监督河长制的贯彻,宝安区监察局印发了《宝安区河长制2013年工作考核实施细则》、《2013年宝安区河流河长制工作监督检查方案》等文件,还根据《宝安区实行河流河长制工作方案》的要求,专门成立了宝安区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督导组。

2013年内,宝安进一步加大了对重污染、高耗能低端企业的执法力度,截止年底共淘汰900家低端劣势企业,查处涉河违法81宗,违法企业169家;另外,把59条河流分为8个标段交给了4家专业河道管养公司,实现了河流管养全覆盖,管养范围包括河道蓝线范围内的堤防、巡河路、陆域、水域、绿化及附属设施等。

河流治理内容涵盖防洪排涝、水质改善、生态景观等方面,涉及水利、市政、园林、规划、生态等多学科交叉;此外宝安大部分河流位于密集城区及软基区域,施工安全保障要求高;三是社会边界条件的复杂性,河流治理涉及大量的征地拆迁、河道底泥处置场站的稀缺、公众期望值高等一系列社会敏感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宝安区一是继续巩固河长制成果,把各河流均纳入日常管理,前期设计进度也大大加快,为后续开工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充分抓住市政府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倾向原关外区域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三是尝试治理模式创新,结合群众教育路线的开展,联合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试点选择重点河道采用市区联合治理的新模式。

宝安以流域为单位系统制定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按照全区河流的水系和分布特征,将全区水污染治理工作划分为茅洲河、大空港、前海铁石等三大片区,先后组织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整治、正本清源及全面消除黑臭等10个EPC工程,最高峰时期共有2020个作业面、21044人在同步施工。

2016年2月,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工,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管网工程、排涝工程、河流治理工程、水质改善工程、补水配水工程、清淤及底泥处置工程六大类、共46个子项目。

2018年6月,正本清源工程开工,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工业区、公建区、居住区新建雨水管、污水管、雨水明渠和建筑立管,以及工程涉及的城中村弱电、燃气管道庭院管、供水改造等地下管道铺设等,最终达到排水小区的验收标准。

2019年2月,全面消黑工程开工,主要工程内容包括1)雨污分流管网全覆盖:管网拆除新建、老旧缺陷管修复、管网清淤疏浚等;2)污染源整治全覆盖:正本清源完善工程、重点面源污染治理、粪渣处理等;3)黒臭水体治理全覆盖:河道整治、小微水体、小湖塘库、泵闸工程、补水完善工程、生态修复等。

截止2020年6月份,宝安已完成全域消除黑臭的任务目标,全区66条河流、574个小微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其中,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自2021年11月起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提前1年零2个月达到国家要求。

四、宝安治水向纵深发展

随着治水成效的不断提高,市局将治水目标逐年提升,宝安治水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内行人都知道,一旦河流的水质出现恶化现象,那问题肯定出在了岸上。为了保证河道的长制久清,就必须在污水源头上把工作做足。

(一)全面消黑工程为治水目标兜底

2019年全面消黑工程的合同目标是2019年10月31日前全面消除片区内黑臭水体,完成片区内所有的小微水体、暗涵、暗渠、小湖塘库、排污口整治、重点污染源整治(含垃圾中转站、农贸市场、汽配、洗车、餐饮街等),正本清源、老旧管网改造、老旧管网疏浚维护,污水处理厂水量调配等施工任务;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河道防洪完善及排水口整治、排涝泵站改造等、重点景观与生态修复等全部施工任务。

2020年,根据广东省、深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2020年第1号令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决策部署,结合宝安区水污染治理进展情况,确定2020年宝安区水污染治理总目标为(“水十条”):完成治水投资82亿元,全面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实现茅洲河国考共和村断面稳定达Ⅴ类、其他河流达V类、13条入库河流达Ⅳ类、320个小微黑臭水体长制久清。

2021年,按照广东省、深圳市水污染防治及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要求,结合宝安区2020年“水十条”实施情况,在实现水质基本消劣的基础上,持续攻坚奋斗,实现从“治污”迈向“提质”,确定2021年宝安区水污染治理总体目标为(“水九条”):全年完成水污染治理投资10.5亿元,12月31日前基本完成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污水零直排区面积不少于建成区的90%,所有污水处理厂站进厂水BOD年均浓度达到110mg/L以上;建成碧道35.35公里,茅洲河干流及其10条一级支流、其他21条入海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13条入库河流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全区所有河流第四季度实现“稳定消劣、三全达标”。

2022年,宝安区紧紧围绕66条河流“稳定消劣”的总目标,按照省、市的水污染治理工作部署,以建管并重硬措施,持续完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强化河道管养和排水设施管理,严格执法监管和监督考核,持续深化巩固水污染治理成果,推动治水由治污向提质转变。具体工作目标为:全区66条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其中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及9条入库支流稳定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的河流长度达到总长的50%;完成50%污水零直排区、80%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2.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5%,全区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年均浓度达到119.1mg/L;新建碧道82公里。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实现全区水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提升,特制定2022年水污染治理3大硬措施、33项具体任务。

总之,消黑项目是以水质提升与保障为首要目标的合同,在工程建设方面是须完成“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任务,如果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不管是前面综合整治工程没有实施的项目,还是随后正本清源工程遗留的项目,建设单位都会要求消黑EPC单位来完成,这就是所谓的“兜底”。

(二)污水零直排创建工作强势推进

污水零直排概念2020年兴起于浙江省,就是彻底的雨污分流,基本实现片区内雨污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所有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然后再排放。首先要对确认的建设范围内的所有管道进行排摸,摸清底数,对各企事业单位,老旧小区、六小行业等进行调查,确认所有的问题,把问题清单列出来。其次针对所有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设计层面到施工落实,真正的消号。最后对日常的管道定时清理,第一时间处理突发状况造成的管道堵塞,损坏等情况,保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并且对于后续基础建设或新建小区等等一系列按照污水零直排要求应纳尽纳!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建成不是目标,运维才是关键。

宝安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方案出台于2020年9月,方案提出了创建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安排、责任分工、保障措施,并对创建流程、考核认定、验收移交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根据市局的要求以及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宝安区2022年底的创建目标是至少完成50%的污水零直排区、80%的污水零直排小区的创建任务。为了检查正本清源小区雨污分流的治理成效,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了多次交叉检查。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问题督办、落实长效管理、注重宣传引导,确保工程整治、运营维护、监管执法齐头并进。

经过一年多的创建,宝安区污水零直排小区的验收移交率已达75%,然而污水零直排区的验收移交率不足20%,创建工作依然压力巨大,困难重重。创建工作进度滞后的原因主要有:1)部分老旧城中村无法进行彻底的雨污分流;2)部分小区楼栋高层立管混流,无法改造或居民不同意改造;3)部分小区老旧管网存在渗漏;4)部分排水管网存在倒坡积水、横穿管阻水、倒虹吸限流等问题;5)部分小区经多方多次协调仍无法进场施工。为此,2022年8月10日宝安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有关事宜的通知》,对进一步压缩小区问题复核及签署移交时间、进一步精简零直排区创建评估验收佐证材料提出了具体意见,并要求EPC单位和宝排公司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快速推进。

(三)老旧管网渗漏处理提出新要求

城市的排水管网有混凝土管、钢管、塑料管、玻璃钢管、PVC管等,其中大部分为混凝土预制管。不论是什么材质的管道,都有设计使用年限,超过了这个年限,加上地质条件的变化,管材就会发生破损、扭曲、变形、沉降、腐蚀等变化,管道内部就会发生脱节、破口、松动、塌方等现象。因此,老旧管网设计强度损耗很大,即使还能满足排水功能,但是渗流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污水管里面的水渗漏出去最后流进雨水管里面。同样的渗漏问题,还会发生在化粪池和污水检查井身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超过使用寿命的管网数量越来越多,后期埋设的管网也会变成老旧管网,按照运行维护的需要,每年都必须更换或修复大量的管网,才能满足排水管网安全运行的需要,特别也要满足近几年提出的污水系统全密闭的需要。

老旧管网整治目前有两种常用的方案,一是拆除新建,二是非开挖修复。首先,拆除新建工程属于“边清淤、边检测、边修复、边验收、边移交、边管理”的六边工程范畴。设计方案建立在建设单位委托的第三方检测单位物探、勘察及CCTV成果基础上,经过必要性、安全性、经济技术比较的论证,建设单位才能审批。其次,对于老旧缺陷管,建设单位要求采取翻建为主非开挖修复为辅的方案推进,由于修复方案涉及修复的必要性、修复范围、修复效果、修复费用、验收标准等一系列新问题,导致修复施工停摆。

根据施工单位和宝排公司的深入摸排,市政管网和城中村需要整治的老旧管网信息将会不断明确化。因为预计的投资较大,故无法全部纳入全面消黑工程中进行整治。2022年8月,建设单位要求已经完成预算备案的修复项目必须尽快实施,后续新发现的问题计划纳入新增项目,同时要求工程部和设计单位尽快拿出处理方案供大家讨论,并通过会议确定下来。

(四)老旧城中村雨污分流是硬骨头

随着城市市区的不断扩张,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城中村,相比繁华的中心区,城中村更显得破旧、拥挤和嘈杂。深圳市有大量的城中村,住过城中村的人口可达1000万人。经过几十年的拆迁和更新改造,宝安区目前还有50-60个破旧的城中村,房屋建筑大部分是居民自建的,多数房屋被改造成了出租屋,一楼基本上全是小资的商铺、时尚酒吧、奶茶店、小吃店、服装店等。城中村内除交通道路外,还有四通八达的巷道,一般都非常狭窄,曲曲折折,高低不平。近几年,城中村虽然摆脱了严重的脏乱差,部分小区还进行了双宜改造,但是地下排水管网和建筑立管多为混流管,有化粪池位于房屋下面的,有排水管穿越房屋地基的,有没有化粪池污水直排入涵的,改造起来难度很大甚至是无法整改;有些小区还属于文物保护区,不宜贸然地采取整改;有些小区小吃店和流动摊贩造成的面源污染存在执法不到位;所以整治方案迟迟无法实施。因此,有的城中村只是进行了部分区域改造,有的城中村只是在混流总口设置了临时截流井,远远得不到彻底的雨污分流,对于这些没有列入拆迁计划的老旧城中村的雨污分流改造就成了难啃的硬骨头。

(五)全面排查溯源纳污任重而道远

城市治水项目,最困难的不是施工问题,对于深沟槽深基坑的开挖支护、大口径长距离的顶管作业、大规模的高强度的施工作业等,施工单位积累了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最困难的就是排查和溯源。

治水四条原则是全口排查、追本溯源、源头纳污、全程分流;五步骤是查口、溯源、整点、复核、消总口。排查溯源的准确性与排查的时间、时段、人员、方式方法、分析判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施工单位精心编制了地下管网《摸排手册》,对市政干管、污水零直排小区、过河管、沿河截污管、外水入污点的排查范围和内容、排查技术路线、排查方法、排查施工组织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摸排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挑选有经验的有责任心的人员担任摸排小组组长,并安排工程部人员对摸排实操和成果进行严格核查,最大程度地保证摸排成果的准确性。但是,由于地下管网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加上部分管网长期高水位运行的影响,摸排溯源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搞清问题的,可能需要两次三次或多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将会应用到排查溯源工作,帮助我们搞清地下管网的真实状况,从而助力解决治水工作的疑难杂症。

结语

2015 年 4 月,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到 2020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 10%以内;到 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同年,深圳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发布的《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 年)》,提出“三年消除黒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的基本目标。

经过6年半10个EPC工程的实施,宝安区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提前实现了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的目标。根据2022年7月底《宝安区河流水质周报》第28期提供的检测结果(66条河流):茅洲河共和村断面全年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9条入库支流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11条茅洲河一级支流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14条入海河流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31条其他河流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另外,33条全年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河流长度达到总长度的50%。

目前,全面消黑工程处于尾工期,合同额备案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但是,未完成创建的污水零直排区和小区、恣意渗漏的老旧管网、未消除的截污总口、未稳定达标的小微水体和泵站前池、逐年递增的老龄化管网、雨水入污、不完善以及韧性不强的补水系统、未管控到位的面源污染、尚未完工的部分关键工程、不健全的污水收纳处理保障体系、占道及绿化迁移等审批等因素都会影响河流水质。宝安治水不会一蹴而就,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工程整治、运营维护、监管执法必将常态化和长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