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把你的“主场”还给你——新课改下对于“得”语文的浅思和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孩子,我把你的“主场”还给你——新课改下对于“得”语文的浅思和实践

李华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中学  安徽马鞍山  238200

摘要: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语文的地位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应该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时俱进的改变自己在语文课堂中的角色作用,做有“容”的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努力构建更适合学生全面长效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得语文;核心素养;容;思;大胆说;主场

随着高考的改革,语文的地位终于在政策上回到了它本该有的高度。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便是“得语文者,得高考。”那么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中学语文老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们从正真意义上“得”语文呢?对此,我从既往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如下一些心得。我认为,要让我的学生们“得”语文,作为老师的我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转变观念中对语文的错误认知,对语文教学的错误认知。学生时代最爱的是语文,最爱上的是语文课。我是那样仰慕我的语文老师们,因为我觉得他们都很厉害就如行走着的《百科全书》,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正是受他们的影响,现如今我也成了一名奋斗在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已不是我学生时代认识的语文了。语文——我们的母语教学被认定为就是一门读读背背的学科,没什么可教的学科,什么人都能教好的学科。我不服气,我不甘心,我努力再努力的回忆着我的学生时代,我的老师是怎样教我们语文的,是怎样让我们爱上语文的,爱上我们的母语学习的。记忆中的语文课堂都是这样一幅画面:在明媚的春光里,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们端正的坐着,时不时的老师会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大多会踊跃的举手回答。回答对了,我们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也会得到同学们认可的掌声。回答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会和蔼的让我们坐下再思考,想好了可以再举手回答,也可以向好朋友求助。多么和谐,多么温馨的画面,这绝不仅仅是“读读背背”能给予到我的内心体验和记忆。语文是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在新课改的今天,在高考制度改革的今天,要想“得”语文,没有捷径,只能是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于语文的惯有的错误认识,重视语文,重视语文课堂的教与学。

二、壁立千仞,海纳百川,都在一个“容”字,有容乃“大”,“大”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们“说”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曾在小学任教过很长一段时间。对比小学和中学的课堂教学,我发现一种特别奇怪也极其让人痛心的现象,那就是:小学课堂,学生们上课时特别爱动脑,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活跃度极高。整个课堂充满属于他们年龄的活力和朝气。反观中学的课堂,起立、坐下之后,学生们在一堂课中基本会保持两个标准的坐姿,一个就是坐在座位上低头写,一个就是坐在座位上抬头看。不提问还好,一切看上去你侬我侬的一派和谐的师生教与学的画面。可是只要一题目,表面的“和谐”不攻自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花四溅的课堂就如一潭死水,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那么活泼可爱,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孩子到了中学就变得这么“斯文”了呢?经过大约半学期的调查,除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确会变得比较内向羞于表达和人交流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一定的包容性,不够“大”。“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找到了原因所在,我在心中暗下决心:我要打破这种死气沉沉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要形成属于我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要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看到学生们思维的小火花自由碰撞,我要让学生们思维的小火花在他们的语文学习中形成“燎原”之势。

首先,鼓励他们课堂上大胆说。当然,鼓励对于“大孩子”来说更需要方法和耐心。我曾鼓励我的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学生”一词的含义吗?孩子们听我这样一说都蒙了。我接着说:学生就是到学校里来学习知识的,正因为你们有了不懂才需要到学校里来学习,才有了我们“老师”这一职业。你们想想,如果你们个个都是聪明伶俐的“神童”“学霸”,那还要学校干嘛呀!还要我们老师干嘛呀!所以,孩子们,为了让老师不失业,我的语文课堂上你们尽管表达自己的想法吧。此言一出,孩子们都哄堂大笑起来。此后,孩子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交流都积极了很多,我的语文课堂终于有了那么一丝丝活力。课堂上当孩子向我们提出疑议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维护自己的所谓的面子,而是认真对待学生的疑议,和学生一起反思,从而找到最正确的解决方案,不迷信教参,不迷信权威。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河中石兽》,其中有一句:阅十余岁,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课前备课时,我已注意到这个“竟”字,书上没有解释,只有配套教参上有解释,我特意在教参上圈画下了这个字的解释。上课时,我解释这句中的“竟”字时,就按照教参上来解释,把这个字解释成“竟然”。课上,有些孩子就对我这一解释提出了疑议,他们告诉我他们在课外资料上看到的这个字的解释是“最后,终了”。其实,课上孩子们这样的质疑对于老师来说还是件挺掉面子的事。当时,对于孩子们的质疑我也完全可以不予理会的。因为,他们的课外辅导资料怎么能和我们老师手上权威的教参比呢?但是,我并没有因为要保全自己的面子而否定孩子,我的第一反应是表扬了向我提出异议的孩子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等课后,我再去多找一些权威的资料看看到底怎么解释。课后,我赶紧又查看了教参和七年级的语文课本,在我们的教参中竟的解释是“竟然”没错,而在七年级的课文中这个字的解释是“最终,终了”,怎么办呢?我又请教了同年级的语文老师和学校教导处的领导,最后大家统一意见,以七年级人教版课文上的解释为准,统一解释为“最终,终了”。在下次上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关于这个字本身的问题以及这个字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此后,渐渐的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敢于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敢于挑战我的“权威”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一次“

4+1互惠体”的公开课上,有听课老师统计,我们班32个孩子,最多一次一个问题有22个孩子举手。孩子们回答问题都很活跃,在表达自己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当时那个老师说这种敢于表达的现象在初中课堂是难以想象的。可我自豪的告诉他,这在我们班,我的课堂上是常见现象并不稀奇。如果可以,他可以每节课都来感受这种自由表达自己的课堂。         

要想“得”语文,我们老师就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孩子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这,就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容”的老师,构建一个“大”语文的课堂。因为 由“思”到“言”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孩子往往不是不会思,而是会思不敢说。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的孩子曾在自己的周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语文老师的课堂上我从不怯于发言,因为在她严格的要求下,严谨的治学态度中,有着对我们最小心的呵护和包容。在她的语文课堂上有着绿木长春的道理;在她严厉认真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敢爱敢恨的心。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老师而庆幸。”当我看到孩子写下的这段话时,我觉得既往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深感欣慰。我想告诉我的孩子们:得语文者,得高考。高考离我们很远但也很近。孩子,我把你的“主场”还给你,请你勇敢的做自己的“Super Star”。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