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的转型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3

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的转型路径

夏睿梓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2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教育环境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学习场域不只会发生在学校里的课堂上,很多时候,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作为高校影视类专业的教师,我们不得不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思路做出改变,积极扭转过去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深远意义。本文从《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程入手,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做到媒介融合与信息融合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如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进而提出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这三种有效的教学转型对策。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全媒体时代;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

当下是一个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和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冲击着大学教育,作为大学生其实有很多选择,有很多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只是在学校和课堂。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学习的资源,有可汗学院、中国大学MOOC、B站、新片场等。而作为老师不得不思考,你的课堂教学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是学生从网络中学不到的;也不得不反思,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拉回到课堂上来;不得不改变,如何让线下课堂与线上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对此做出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一、《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的转型原因

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多种媒体手段,利用不同媒介形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获得信息的接收。“全媒体是人类掌握的信息流手段最大化的集成者,强调均衡发展各类媒介平台,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目标” [1]。全媒体时代既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着学生创作纪录片作品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而今天的全媒体时代,要慢慢变成了好几个或者好几十个老师教一个学生。《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的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就有很多,比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就有五所高校推出了纪录片的网络课程,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纪录片制作》、浙江大学的《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纪录片创作》等,其中北师大的课程目前就有1400多人参加学习,完全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因为在网路上我们也可以听到北师大纪录片方向博士生导师张同道、国际著名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国内著名纪录片导演张以庆、探索亚太电视网副总裁魏克然等几位老师的讲课。这对于我们身处影视资源落后的云南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学习资源,这完全得益于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达。

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的创新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上学习知识,把问题的解决留在课下。而翻转课堂就颠覆了这一传统方式,翻转课堂是把学习知识留在课下,把问题的解决留在课上。学生在课下先进行教材和慕课的学习,然后来到课堂上通过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来应用知识。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小组合作或者小组讨论以及项目学习上,学生还可以互相帮助。混合式教学特别强调“互动”,通过互动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师生互动、学生与学习互动、学生与同伴互动等。班级人数不宜太多,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和以讨论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让一对一指导成为可能,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亲密的教学关系,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一)“线上+线下”联动教学

“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指的是线上的慕课与线下的课堂同步进行,线上的慕课是“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的纪录片相关课程的学习,线下的课堂包括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练习。“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的纪录片相关课程有很多,笔者为学生选择了两门更倾向于实践制作,更适合刚入大三的学生学习,一门是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老师团队的《纪录片制作》,另一门是浙江大学吴红雨老师的《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另外,为了让学生纪录片创作能够与新媒体结合,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创作成片,以及未来作品的传播,都要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因此,笔者推荐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MOOC”三门跟新媒体有关的课程,分别是郑州大学的《趣说新媒体》、华中科技大学的《新媒体用户分析》、中国传媒大学的《智能媒体传播》。

线下的课堂上老师使用的教材是迈克尔·拉毕格的《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这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很独特,分为基础篇和高级篇,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书写风格深入浅出,饱含对学生的关怀之情,这本书读起来好像作者就坐在你对面跟你平等交流一般,亲切热情。另外,作者将实践创作融入到理论演绎当中,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分析,还提供了很多实践练习作业,并附有提案申请表和拍摄计划表等材料,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深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线上的MOOC是上面提到的两门纪录片实践创作课和三门辅助的新媒体思维课。在学生进入学习之前,老师会跟学生说学习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知识——作者或者老师说了什么?——你只是知道了;第二个阶段是能力提升——作者或老师为什么这么说,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观点的?——你已经学会了;第三个阶段是价值引领——批判和反思,找到不足或已经发生改变的地方——你已经会做了或者学好了。

(二)“MOOC+教材”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们在课下学习MOOC和教材,然后在课堂上老师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最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来判断学生学得怎么样,还欠缺什么。但是若发现实践创作中反映出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导致拍摄作业存在问题,就要求学生再回到对理论知识的重新学习,然后重新拍摄创作。当然,学生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以带到课堂上和老师探讨。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教育相互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案呢?这取决于老师提问的技巧,要学会提问,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批判。过去的方式是照着书本从头到尾的去提问,导致学生只看见局部细节,形成的知识也比较碎,只是点对点,难以做到从点到线到面的逻辑思路。现在调整提问的方式,是从整体出发,关注学生的思考面和深度、自己的观点表达以及背后的情感世界。比如,讲到纪录片的定义和类型,学生课下深度阅读相关资料之后,课上老师就会问学生:给你什么样的启发?你又是怎么理解纪录片的?除去这几种类型,你还能想到哪些类型?再比如教材中有一个章节是“确认你的艺术家身份”,老师会问学生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引发你这样思考的灵感或源点是哪里?为什么艺术家身份的确认要从自身经历出发呢?这样,不再是考察学生“你读了吗”而是变成“你学会了吗”,再把理论用到创作中就又变成“你能做好吗”。

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学了为什么不会,会了为什么做不好进行教学反思。我们也会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放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从问题中寻找理论支撑,从问题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和被动灌输,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去学习。

(三)“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更偏向实践创作,如何把课堂内的教学内容与课外的实践创作结合在一起?是老师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现在我们用一个学期四个月来作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作的总时长,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有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个部分学习纪录片的概念内涵、纪录片的精神、纪录片的历史脉络、纪录片的风格流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和导演作品。

第二个部分是要让学生体会并思考“你与纪录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你为什么要拍纪录片,你想通过纪录片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或者情感。

第三个部分要对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及导演的创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风格类型学习纪录片语言、纪录片结构、纪录片美学、纪录片表达手段等,除此之外,要补充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从第二个部分到第三个部分,老师会布置一些小作业作为实践创作能力的训练,比如跟拍陌生人;用8-10个镜头表现一个人的职业特征;拍摄一个完整的事件;拍摄双人对话或多人对话;拍摄一个特定空间的完整过程等等。

第四个部分是确定纪录片期末作品展的选题、调研、实地考察、拍摄计划、预算等。其中纪录片选题要经过三轮的投票环节,刷掉无价值的和实施难度很大的选题。因为一旦确定选题,接下来就要花费近两个月的拍摄周期,所以选题的通过和成功对于纪录片来说等于成功一半。

第五个部分是纪录片期末作品的拍摄制作阶段和后期剪辑合成阶段。

第六个部分是作品输出,参加学校的校内展选出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好的作品将来会送到新媒体平台或电影节等赛事活动。

三、项目式教学:讲好中国故事VS传播云南民族文化

项目式教学就是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去研究一个问题,那这个问题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是如何利用纪录片传播好云南民族文化;二是如何利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学生的平时小作业和期末作品都可以紧紧围绕他们所选的论题展开。

(一)项目任务驱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普通民办二本学校的学生与211和985高校的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实用性教育,缺乏对学生学术思维能力的训练。而通过这样的项目式教学就是一种弥补式的探索方式,既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虽然研究偏向创作实践,但最终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花一个学期的时间自主研究各组的项目选题。学生们又将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这两个大主题,细分出具体的小主题进行研究,比如:新媒体纪录片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方法与路径;新媒体纪录片的作品案例分析、导演创作思路研究;新媒体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分析;B站的新媒体纪录片如何运营以及如何传播云南民族文化,这里除了B站还有新片场、爱奇艺、腾讯、优酷、微博、微信、抖音、二更、一条等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学生们要对各自项目任务所包含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历史发展脉络、获取研究材料的路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整理。比如“如何利用新媒体纪录片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学生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新媒体纪录片;其次有哪些新媒体纪录片已经很好的传播了云南民族文化,这些纪录片的成功原因是什么;最后通过观摩和研究总结出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传播方法和传播路径等。在这个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积极主动自学,并通过对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提炼、总结而得到学术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让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研究的过程中去体悟作为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意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能够提出问题,比如有学生提出“新媒体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与路径”这一明确的研究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学生要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这样的一个过程也会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创作中、毕业论文中和社会工作当中,因为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去勇敢面对,如果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我们就会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将来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发现社会需求,帮助社会解决问题。而且人只有在解决问题和困难的道路上才能把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挖掘出来,同时又锻练自己的意志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创作来说,如果问题是理论知识解决不了的,那我们就需要找找自身的原因或者团队的原因,是技术、方法、审美、环境因素达不到,还是我们思考的深度和宽度不够。前提是我们要如何进行思考?那应该教给学生凡事要懂得联系、比较和归纳等研究方法,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找事物的真相和真理。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念感,这个信念感来自于你到底想不想把它做好的决心,因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定期开展项目研究的主题论坛

项目研究要持续一个学期,这段过程当中,老师最好能做到每周或每两周过问各组学生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做好项目进度记录和问题记录。这也是一种跟踪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进度,并把学生每个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为此,又专门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的主题论坛,做到每个月定期组织一次,一个学期至少三次。由组内同学代表上台汇报,汇报结束之后,由其他组同学提出意见或建议,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再由老师做总结发言,最后所有组的同学汇报结束之后,有一个由其他组进行投票的环节,选出现阶段项目研究取得进步的一个组并鼓励票数落后的组。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重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研究成果的取得在于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学术素养。

四、结语

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变化,改变了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到项目式教学是笔者基于这样的一个全媒体时代做出的思考和探索,也是笔者从教七年来的积累和经验总结。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善于洞察纪录片创作课程的发展趋势,总结教学当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将线上适宜学生的网络学习资源运用到线下课程教学当中,在与全媒体时代影视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大胆探索,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的特色,促进该专业教学的优势发展。课程的转型路径离不开思路和观念的转变,积极进行媒介融合,信息融合,这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抓住时代的机遇,勇敢面对挑战,不断做出改变和创新,为云南这片土地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纪录片创作人才,将云南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同时还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新青年,利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云南影视行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俊荣、祖敏、王晓芳 编著,全媒体时代影视产品运营管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

[2](美)迈克尔·拉毕格 著,喻溟、王亚维 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第5版)[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云南民族文化视角下纪录片教学转型路径探索》系列论文,项目编号:2022J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