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建构品质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3

优化课堂教学建构品质课堂

杨淑霞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福隆小学

【摘要】品质课堂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学会知识。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我们,每一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因为良好的课程设计会如动听的乐曲一般耐人寻味,能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高潮,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启迪学生智慧的效果。而“课堂”是我们老师实施所有功能和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是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课堂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堡垒”。优化课堂教学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品质课堂 优化  实践性 灵活性 主动性

【正文】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更新了,都会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富多彩。但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部分的教师要么把数学课上得“太热”,要么上得“太冷”。“太热”的课堂,闹哄哄,学生无法专心学习,虽然设计多样,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玩和笑,无组织,无纪律,或是没有重点,不知道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课堂效率低,这是必然的;“太冷”的课堂,毫毛生气,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缺乏师生交流,从而只能死记硬背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成绩不理想,这是肯定的。“太热”、“太冷”都不利于学生成长,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温度”?使之不会“太热”,又不会“太冷”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去组织和营造一个“舒适”的课堂环境,让孩子在里面既学到知识,灵活运用,又能健康成长。“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老师一直追寻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景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故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时, 一上课,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个数,分别是“1506”和“6305”,不用计算你能说出谁是“3”的倍数吗?”这时,班里静悄悄的,我看到有些同学还歪着脑子想来又想,有些同学皱着眉头,想说又不敢说,有的同学忍不住,在班里大声碱了出来。有的说:“6305”,有的说:“1506”,还有的说:“都是3的倍数”。这时候,我说,老师不用计算就知道“1506”是“3”的倍数,“6305”不是“3”的倍数,同学们不信,马上用本子算一算。这时,只听到“哗啦”一声,同学们为了知道当真,马上动笔计算起来。不用多久,同学们纷纷表示,老师说得没错。我接着又说:“1506”无论这个数的数字怎样排(除了“0”不放开头),得到的数都是“3”的倍数,如:5016,6015,1605,5160,6150等。到底为什么呢?想知道吗?到底“3”的倍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怎样判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3”的倍数的牲征。

通过这样创设“问题”情景,整节课同学们都非常专心,想快些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领会数与数之间为什么这样神奇。课后同学之间还互相说出一个数,猜猜,看谁说得又对又快,达到真正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书本第39页例6“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物体,有石头、番茄、鸡蛋、梨子。上课时,我向孩子提出问题: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能帮老师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呢?(边出示准备好的物体让学生看)有同学说:“老师这些既不是长方体,又不是正方体,没学过呀?”我说:“对,我们把这些物体称为不规则图形,但它们也有自己的体积,用什么方法测量?只要给我一个量杯,并装有足够的水,我就能算出它们的体积。”想知道怎样计算和测量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不规则图形的体积”。通过这样,设置“问题”情景,学生的好奇心被挑起来了,计算的欲望按捺不住,很自然就完成了学习的任务。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的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二、创设动手操作情景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动手实践就是让学生边动脑边操作,操作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动态的反映,它能有效地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正确掌握,让他们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大大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圆面积”这一课时,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探求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考虑到一节课的时间关系,我分成两大组操作:一组同学把分成16等份的圆进行剪、拼;另一组同学把分成32等份的圆进行剪、拼,在动手操作之前,我出示这样的提纲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①通过剪、拼,你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这个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④根据长方形和圆这一关系,你能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操作完后,学生都能一一回答老师的问题。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既知其言,也知其所以言。这样,学生从动手促进了动脑和动口,多种感官并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通过实物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首先,指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观察、测量各自笔盒的面,数一数自己的笔盒共有几个面,再测量每个面四条边的长度。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棱,引导学生亲眼看,亲手摸出笔盒的任意一两个面的相交处,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再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顶点,让学生观察并摸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数出有几个这样的顶点。最后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以上学生实践操作,使长方体的特征深深地刻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使操作真正发挥在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才能促进学生动口,从动口促进了学生动脑,让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思维的视野拓宽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创设生活化情景   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说:“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下册第8页“折扣”这一课时,为了让例题更贴近生活,在课堂上营造了一个商场的情景,在课室摆设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并标上“原价180元,打八五折出售。”也放了一个“随手听”,并标上“原价160元,打九折出售。”让同学们分别求打折后的价钱。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室自由走动,就在商场买东西一样,可以共同探讨,也可以独立思考,营造一个买东西的场面。我发现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热情高涨,付钱的结果竟然全部正确。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也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并对知识加深了印象。

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加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把难理解的知识也生活化,化难为易。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计算粉刷自己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圆》、《圆锥》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的面积,计算沙堆、谷堆的体积;学习《统计图表》后,绘制学校各班学生人数统计表和统计图,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绘学校平面图等。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创设互动交流情景   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孩子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稳定,无意注意占上锋,在一节课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15-20分钟,低年级学生更只有15分钟左右。但一节课有40分钟,如何保持学生在后半节课的热情呢?创设互动交流情境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它能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跟学生开展“玩玩游戏”、“闯闯关”、“讲讲故事”等一些交流活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可能性”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转盘游戏,老师事先制作好两个较大的转盘,挂在黑板上,其中一个转盘里分为六份,每份大小不一样,里面分别设有1-6个奖项 ;另一个转盘里面平均分为六份,也设有6个奖项。问学生:“你会选择哪个转盘抽奖?”为什么?同学们一致选择第二个转盘,原因是“可能性一样”、“公平”。并随机让学生玩一玩,学生热情高涨,谁都想上来试一试,玩一玩,转一转领取奖品。这样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又如,在教学“面积单位”这一课时,让学生更好理解什么叫“面积”?多大为“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

我把同学们拉出去,来到宽广、美丽校园的操场和广场,亲身体现面积的意义,理解面积单位的用处和大小。

    

教学“环形的面积”时,也同样让学生到校园里看花坛,找一找哪里有环形?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通过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立足于课内。另外,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等,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发现问题,通过推理、分析、总结,进行自主解决问题,让知识在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中得到升华。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互动交流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思想下,我们应转变观点,运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体验到创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使素质教育得到落实,让孩子健康成长,真正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小学数学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2016年第4期

3、《小学数学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2016年第5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