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利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李雪琴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冷集镇小学 

摘要: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育技术的运用。开发技术教育,是新课改的需要,是提高全面人才素质的需要。

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技术的运用。就目前课改形势看,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真可谓一日千里,应运而生的现代化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就迅速辐射到各个乡镇。但是,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学校,其教育资源与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尚有很大的差距。怎样来弥补这一缺憾呢?那就是,既无需贪大求,坐等社会;更不必自惭形秽全然不睬,要因陋就简,合理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甚至巧妙地挖掘近乎淘汰的旧装备的科技因素,善于利用自己的家常菜,去开发出新颖独到的教育技术。

一、借助身边实物 揭示奥秘

所谓利用现有条件,通常是指人们对突出事件灵活机动的处置措施。战场上不是要讲究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的战略战术吗?利用身边的现有条件为教具学具,是最简便,最实用,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因为人们身边的实物俯拾皆是,无需费神寻觅,只要内容与实物相关,都可随机为我所用。一位风趣幽默的教师用教鞭指着教室的日光灯管说,这就是圆柱体。还用......嘴里吞人,肚里说话打谜,让学生猜一建筑物。学生身处教室,稍一思索便猜出是房子。更有趣的是:一位腿有残疾的教师,在讲台上用残腿的脚蔸的立点为圆心,以健腿迈一步的距离为半径,拄着拐杖移动健腿脚尖画圆。学生不仅能从其脚尖运行的轨迹悟出圆的概念,且对其知识点发生浓厚的兴趣,并打上深刻的烙印。这几种方法虽说再简单不过,但用与不用的效果可就大相径庭了。其实,简陋的器具,只要能够巧妙利用,同样能把深奥的科技原理演绎得淋漓尽致。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那就是实验了。这可在实验之前设置悬念激趣:浮力是水把物体向上托起的力。大家想想看,铁和石头能浮在水面上吗?学生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否定。当老师指出,铁和石头包括一切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浮到水面上时,学生会吃惊纳闷。教师就应乘势而上,要在在一定条件下做文章。物体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上浮与下沉呢?在这个节骨眼上,搞沉浮实验是最佳选择。怎样做实验?打一盆清水,取一个平底搪瓷钵就可以了。搪瓷钵虽然是铁质的,但能漂在水面上。再让学生慢慢往钵里注水,边注水边观察,边用筷子或直尺探测钵内钵外的水面位置。学生通过探测发现,不论钵内水有多少,钵底吃水多深,钵内钵外的水位是基本持平的,只是多了个钵壁。钵内的水慢慢增多,钵子就慢慢下沉,直到清水注满钵子,钵子就沉下水底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就上浮,比同体积水重的物体就下沉。自身的重量比排开水面的大小是沉浮的关键。用简易的器物做实验,同样能揭示科学奥秘。

二、发挥操作功能 变静为动。

随着实物投影仪的应运而生,原来普通的幻灯式投影仪快告老还乡了,有的已被冷落的无人问津了。这种投影仪虽然落伍,但还有可取之处。特别是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技术装备不够完善的村小,该投影仪的操作功能还是大有可为的。比如:写字课,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书写示范,若提前写好展示成品,学生就观察不到运笔过程;若在讲桌上书写,又因视角限制不能看到;要是在黑板上贴纸书写,墨汁势必下淌字难成形。要克服这些弊端,就要发挥投影仪的操作功能了。有位教师的书写示范,就是在投影仪的台面上的胶膜上奋笔挥洒的。这样,不仅字体成倍扩大而醒目,学生还会像看影视片那样,从银幕上清楚地看到汉字的结构布局与点,横,竖,撇的笔势走向。甚至连笔锋的起落过程也历历在目。无独有偶,一位美术教师教学吹画之术,就是在投影仪的台面上滴上水彩液,用吹管把画吹成功的,那栩栩如生的花鸟,不仅能整体地映上银幕,其形成的过程也能清楚地展示。

三、定格视频图像  引导探究

如今,电脑,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电子教具进课堂已屡见不鲜了,尤其是电脑的普及,更使电化教学如虎添翼。电器设备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无疑是人类科技的可喜进步。如何科学地操纵电教仪器,恰到好处地播放课件,那就要因情而异,把握契机。有位教师教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形象地演绎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有利于个人进步之理念,便操纵电脑,播放动画课件,把生动有趣的动画情节展映在大屏幕上:一只猴子和一头梅花鹿,因吹嘘各自的本领大而争执不休,只好请大象裁决,大象出题测试,河对岸有一树蜜桃,谁先摘到桃子,谁的本领就大。在大象发令之后,乐音骤响,它俩争相飞奔,到了河边,梅花鹿抢先渡河,跑到树下。但由于树高够不着桃子,急得团团转。而猴子呢?也因不会凫水,被河隔住而束手无策。它俩都只能是望兴叹了。既而,猴子抓耳挠腮,想起了主意......须灾。乐音嘎然而止,图象定格滞留。面对静态画面,教师提示:梅花鹿和猴子各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它俩怎样做才能摘到桃子?猴子会想出一个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在播放动画课件的中途,矛盾碰撞的关键时刻定格图象,并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引导探究的绝妙手段。其对影像的动静处置也恰当得体。因为教师把握好了思维间隙的茬口,此举有三点良性作用可以肯定。

一是拨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心强。求知欲要靠学习兴趣驱动,要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首当其中是培养兴趣。兴趣爱好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科学理论,就曾被许多名家充分论证。这位教师匠心独运,利用学生知因索果的急切心理,中断紧张有趣的动画情节,布疑陈设悬念,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以期学生把求知欲转化为主动探求的内动力。定格加启示,如石激浪,学生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拓展想象的空间,潜心发挥探索,合作交流,以汲取知识的甘露来满足强烈的求知愿望。

二是引发了学生求异创新的动机。创新,诱因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只要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就会挖掘出学生蕴藏心底的巨大创造潜能,去挖山不止,去发挥睿智构想。教师定格猴子想办法的图象后,因势利导:谁能帮它们想出办法,要从它们各自的长处上想。画面上,猴子冥思苦想的情态,本已激起孩子们的感情共鸣,在设身处地地替猴子着急,再一经启发点拨,就更会碰撞出求异思维的火花,激荡起标新立异的涟漪。许多奇思妙想,也就相继出炉了。其中猴子可以找船渡河梅花鹿可以撞树震落桃子等招,就很有见地。当然,最终还是落实到取长补短,让梅花鹿驮猴子过河上树摘桃这一主题观点上。学生的创新动机一旦被激活,便会由且听下回分解消费者,转化为敢为人先的生产者

其三是形成了辩证思想渗透的茬口,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是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之一。只要选准了渗透的突破口,就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唯物主义思想,学会辩证的思想方法。图象定格,情节未了,学生意犹未尽,除自主创新帮其献策外,还会对事情的发展和结局进行种种推测:猴子也许会找河窄的地方蹦过去先摘到桃子,它俩也许会友好合作,优势互补地达到目的......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之后,再通过续播的结果予以印证。其事情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及相互转化等唯物主义观点,便会随风潜入夜入学生心田,渗透点的切入,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图象定格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的最佳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