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吴幼兴

中共开远市委党校   云南省红河州       6616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关于民族关系发展的重点问题指出: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铸牢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点,荣誉与共、休戚与共、宿命与共、生亡与共的民族共同体思想,是铸牢共同体认识的最重要引导和实践的方式,这也是十八大以来党在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民族关系特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关系的特点,形成的十八大以来最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政策研究成果。以其基本意义、思想根源和发展方向为切入点,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系统地探讨,但就当前的具体形势而言,其价值内涵等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内容和途径为题展开了研讨,希望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内涵;研究综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重视民族团结,要加强相关的进步文化教育,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使各少数民族的交流与互动得以更加完善,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就像是石榴籽一般,紧紧凝聚在一块,彼此交流,共同繁荣发展。国务院印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见意见》更是对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等等,并指明着力的方向和路径。这一论述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更具丰富性的同时,也得到了良好发展,让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有了明确方向。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一个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但总体而言,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发展、文化习俗和心理态度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中华民族,是指聚居和活动在中国土地的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是全世界对各民族广泛认同的意识共同体。凡是聚居和活动在中国土地的民族,包括现有的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是保持我国共同统一的重要思维基础。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是我国层面上最高级别的中国社区归属心、面向世界的人文社会归属心,是我国认同感、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情感纽带,是我国共同统一、人民和谐的重要思维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绵绵不朽、永续发扬的重要动力来源。保持我国和谐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基本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牢牢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观念,深切理解国家统一是全中华民族的最大共同利益,铸牢共同保持民族国家共同统一的思维基点。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信念,是促进人民统一的需要。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为祖国疆域的拓展,国家的统一,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各自的贡献。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交往交流互动中共同了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辽阔领土,共同成就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璀璨的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历史绵延,在情感上彼此亲密联系,使整个中华民族积累了深厚情谊,从而产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意识与情感共同体。唯有铸牢了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了中国领导部门和各族群众之间的心灵融合点、情感共鸣点、共同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才能使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郁气氛,56个少数民族自始至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拧成了一股绳,让中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般紧密的抱在一起,共同带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的路径

(一)以学术体系建设支撑政治认同话语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原创性重大论,是基于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新局面和民族关系新发展、深刻总结民族问题经验、纠正民族领域偏差的科学理念。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重点加强本体研究,促进民族个性研究与中华民族整体性研究的融合兼修。要跳出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框架的束缚,在话语逻辑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建党百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理论实践衔接起来,政策语言与学术话语要互为支持、互证合理。

(二)不断推进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方向始终未变。由于我国多数民族较多,在民族事务工作开展时,为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以保证民族工作发挥出一定的现实价值与作用。为此,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时,应当契合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民族工作对策。如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阶段,为解决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居住问题,政府提出了易地搬迁、整体搬迁、文化搬迁、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等策略,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得以延续,并有效改善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品质。

在部分少数民族进行整体易地搬迁后,则需要合理处理民族文化的融合矛盾、生活习惯矛盾等,深入基层了解具体的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引导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助力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全面引领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形态。如部分地区推动各民族交流融合时,着力解决民族户籍的突出问题,对民族户籍制度的顽疾进行有效解决,建构科学人性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序推动民族社区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社区文娱活动,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始终伴随左右,避免由于各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文化出现断流问题,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造成直接影响。

(三)加快地区发展,铸牢经济基础

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我们要加强党政机关中关于法治思维的形成和能力的建设,想要加快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央下发的各项文件要做到快速落实,经济基础是地区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做到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想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就要建设好、治理好党政机关部门。

近年来,各级政府本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要求,以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招标引入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培养壮大轻工纺织、健康饮料、精密化学品、电力、建筑制造业“五大支柱”工业体系,着力建设富有地区地方特点的新兴工业体系,从根本上实现了产业发展水平的跨越式提升,进而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指的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机关,他们拥有自治权,可以自行对本民族或地区的事务进行处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我国民族问题的顺利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在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使各民族的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从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赋予了自主权,他们能当家做主,从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仅明辨是非、勇于担当,而且深受群众信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这些干部将自己的力量充分地贡献出来,将各民族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奋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实践导向,统筹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经济共同体意识教育、社会共同体意识教育、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教育的发展性、整体性、实践性和法治性,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方法和教育治理上守正创新,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所带来的精神风貌的改变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效应将会日益凸显,能够让中华儿女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祖国的伟大、民族的伟大,切实增强民族认同,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宋才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内涵及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1(4):8.

[2]汪海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着力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J].党建,2022(05):10-12.

[3]胡海利,任静,张梅.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