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德育课堂语言亲和力的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3

提升德育课堂语言亲和力的路径探析

陈攀文 ,周鑫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大学生德育的“先在结构”研究(18B473)阶段性成果。

摘要:提升高中德育课的亲和力,既离不开德育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积极的发挥主体性,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德育课教学的良性互动。提升德育课堂语言亲和力的路径在于,体态语言运用于德育课教学过程显教学语言形式之活互联网语言运用融入德育课教学内容显教学内容之新生活语言补充德育课教学语言显教学语言风格之亲

关键词:德育课堂;亲和力;教学语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和表达的方式,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德育语言是指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体态语、音像语等。根据教学口语的表达方式,德育教学口语可以分为叙述语、描述语、评述语、论证语、解释语等。德育课堂教师语言特性具有教育性、规范性、启发性、针对性、科学性、审美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符合了人文融入的状态,反映了具体教育目标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要求。[1]目前,由于德育教师语言存在语言形式固化、语言内容守旧和语言风格传统,导致了德育请合理亲和力不高的问题。通过自觉的内化过程,实现对道德原则的自觉认同,并且能动地指导道德的实践[2]提升德育课堂亲和力的路径在于,体态语言运用于德育课教学过程,互联网语言运用融入德育课教学内容,生活语言补充德育课教学语言,显德育教学语言形式之活、内容之新、风格之亲。

一、体态语言运用于德育课教学过程显教学语言形式之活

1.巧用肢体语言调控课堂教学节奏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有了肢体语言的辅助,更加有利于发挥教师语言的功能。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身体空间上的运动、手势、体态等。而在德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在向学生传递信息。或是表示肯定,或是表示斥责,更有传达教师指令的意思,如让走神的同学集中注意力,让回答问题后的同学坐下等等。可以说,教育就不自觉的隐藏在教师的这些举手投足之中。虽然肢体语言具有加强语言力度和调控课堂节奏的功能。肢体的运用要恰当,一般在下列几种情况下需要发挥手势的作用:第一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地方要注重实用手势语,可以用手指指在学生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第二,在学生学习时出现差错时,教师可以使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不动声色的用手拍拍肩膀以示提醒。第三,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也可以使用肢体语言。例如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使用手势辅助教师的语言讲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意图。第四,在使用肢体语言时,教师不能随便的用手指人。这是种非常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教师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更加渴望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只有与学生平等交流,才会在无形之中形成与学生的亲密关系。

2.巧用面部语言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室的面部表情也是至关重要的,丰富而生动的面部表情能够渲染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更加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相对于肢体语言来说,面部表达更加具有直观性的传情达意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第一时间内感受到教师的面部表情的意蕴,并对此做出反应。面部语言可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亲切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使用面部语言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学期或是课程的伊始,教师就应该面带笑容、和蔼可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也就会想要积极认真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的和教师进行课堂互动,集中注意力,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课堂的亲和力。第二,在课堂上,学生们也会铺捉到教师的细微表情,因此,教师的面部表情要随着授课的内容而有所变化,要相信自己所讲述的知识的正确性。第三,德育教师在使用面部语言时,应该与学生进行交流,特别是眼神交流。切忌只盯着某一位同学或是某一处。在讲述到重点内容时,表情也可以适当的变得更加严肃,提醒学生要认真学习,跟着教师的节奏一起思考,暗示学生予以重视。

3.巧用服饰语言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服饰是一种无言的文化,是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窗口。而作为教师,扮演这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在使用服饰语时,德育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德育教师的服饰应该符合自身的条件,做到得体,更好的体现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风格。第二教师的着装应该有。所谓就是你穿出来的服装在学生眼里,既要有作为教师的长者风范,又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我们不经意的传上时装新款、整理一下发型,学会带给学生惊讶,学生会给予赞赏的眼光。德育教师不应该看起来就是古板无趣的,而是积极向上的。 因此,教师的穿着并不是一己私事,在尊重教育对象、契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到衣着个性与职业形象相统一。改变

德育课的刻板印象,让课堂活起来,从改变教师着装入手,德育教师也可以严肃又有活力。

二、互联网语言运用融入德育课教学内容显教学内容之新

1.紧密结合时政扩充学生知识视野当今的社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更迭频繁,应时性突出。几乎人人都卷进了互联网的巨大浪潮中,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但是我们德育课的教师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学生也是一群活力充沛但是又十分渴求知识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因此,作为德育教师,更要密切的关注国内外的时政变化,收看新闻联播,阅读时政新闻,积累素材。政治知识是与时俱进的,作为德育课教师,要善于将最近发生的时政新闻与课堂讲述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语言。同时,教师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传统语言表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严肃的语境、固定的词语和规范的语法都应该被打破。

2.巧妙联系热点解读教材知识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广泛,涉及教育学、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德育课教师就必须努力的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大众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理论知识。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语言的运用为这一转化提供了可能。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以图像等为载体的视觉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德育教师可以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新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解读热点新闻资源时,教师要有的放矢的抓住重点,并且用诙谐轻松的网络语言,解读出视觉呈现给我们的道理或者规律,起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同时,将网络热点话题和话语融入德育课教学内容,并不是让教师一位的去迎合学生,而是要用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紧密教学内容,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道德话语资源,使学生在不自觉在接受思想传递和价值主导。

3.规范网络语言加强思政话语体系网络语言虽然丰富多彩,但是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作为德育教师,应该有更加敏锐的判断力,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又积极健康的话题和事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互联网时代,德育课教师要加强对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分析探讨学科的话语体系,在有效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且具备打破传统的勇气和力量,努力地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课堂的亲和力。其次,教师应该学习健康积极的网络语言,创新自身的语言体系,融入到教学中去。同时,作为一名高中的德育教师,不能本末倒置,德育课依旧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地位,是一门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课,应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互联网语言只能是一种辅助提升教学亲和力的手段,而不是教师语言的核心。

三、生活语言补充德育课教学语言显教学语言风格之亲

1.注重情感教育增加语言情感艺术目前,高中的德育课注重说理,太过于教条化和理论化,课堂讲授中术语太多。德育课教师习惯于以严肃、刻板的政治话语呈现,缺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因此,德育教师不能单纯的给学生传授知识,做宏大的叙事,而必须将理论结合实际。将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想结合,特别是教师在教学小结时,要将知识上升到一个高度。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是倾向于知识性小结,没有很好的与实际生活纤细起来,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所以,想要做好教学小结,就要求高中德育课教师善于以情总结,情理交融,才能使课堂内容得到升华。同时,教师在进行总结时,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拓展,因为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本身是没有什么感染性的,如果教师能够将纯粹的理论知识延伸,往往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2.借助生活故事拉近师生实际距离德育教师想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必须能够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首先,教师应该要有和学生有相似之处的表达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熟悉感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要将理论回归于实际生活,但是教师引用的生活案例不能太高于生活,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会难以理解,所以需要教师在讲述是引用学生身边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教师在必要时也需要有感而发,教材的文本话语是理性的,教师如果能够联系身边或者自身的实际话题,兼顾理论的深度与温度,就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3.规范生活语言加强思政话语体系追求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是建立在遵循思想政治学科的规范教学基础上的,并不代表着语言使用的随意性和口语化,尤其是对于部分政治术语的表达,要力求准确规范。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在需要教师避免不合理的使用生活中的口语取代德育课程的专业术语,不可以传达具体误导性的语言。教师的严谨和趣味性并重,更加的吸引学生,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从而提升整个课堂的亲和力。

 


[1] 栾声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3)

[2] 周军.道德教育的“内”“外”关系[N].光明日报,2010- 01- 0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