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生活之趣,行教学之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探生活之趣,行教学之道

顾萍

吴江区梅堰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225

摘要:生活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科学探究室,幼儿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了尊重事实、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经历。教师追随幼儿探究的脚步,遵循做幼儿活动观察者、支持者、参与者的原则,始终走在幼儿的身边,伴随他们一路成长。

关键词:尝试、体验、探究、发现

在春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幼儿搬着凳子来到教室旁的一块空地上,他们各玩各的玩具,兴趣盎然。这段时间李辰逸对僵尸卡非常感兴趣,他取出里面装了一大盒僵尸卡的饼干罐,玩了起来。

突然李辰逸叫了一声:老师,有光。然后拿着手中的饼干罐盖子反复地晃动。

教师:光?在哪里?你发现什么了?

李辰逸:喏,你看那边的墙上!

李辰逸边说,边晃动着手中的饼干罐盖,让教师去关注墙上的光斑。

旁边的幼儿都围观过来,边看边讨论:我看到了,光会跑的!

这个光真亮啊。

它是李辰逸手中的盖子变出来的。

在讨论中,幼儿对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关注到这一寻常时刻幼儿的兴奋点,产生了思考。

光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现象,李辰逸惊喜若狂的发现,仿佛是一点火花点亮了幼儿对光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幼儿现有的兴趣点对大班幼儿来说,比较适合进入光与影的探究!

这一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立足在综合、整体性的生活活动上,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材料感知光、光的反射、漂亮的光谱、影子、光的传播途径等,了解光的变化以及用途,在贴近生活的探究中积累对光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初步形成积极参与科学探究、乐于发现的习惯。

活动从光的反射进入,追随幼儿的探究脚步逐渐深入,他们对光的来源、光的转移、影子等活动产生了兴趣,于是从探寻光源到影子的制作、测量,拓展开有关影子的探索。整个主题活动经历了反光物收集、镜子纸发现、与镜子做游戏、自制镜子、小水潭的故事、手影游戏、寻找影子等环节。这些环节有交互并进的内容,也有因各种原因单独开展的内容。主题实施以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区域游戏时间以及户外活动时间的随机教育为主,经历一个多月,对光与影的探究成为这个时段幼儿持续、主要关注点与探究内容。

为了了解幼儿对物体反光现象的感知现状,收集他们的原有科学经验,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能反光的东西,一段时间后收集到很多会反光的东西。于是,大家进行了第一次展示与交流。

教师:老师知道你们收集了很多会反光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卢正杨:老师,我用镜子找到了光斑,但是它们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

幼儿从自己带来的物品中,发现了只要有一点点亮晶晶的东西都能够反光。试着让能够反光的物体将太阳光反射到墙面,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

胡冷惜:老师,我的玻璃珠子能反光,你看它的表面,亮晶晶的。

吴静乐:我们比一比,谁的光斑大!

由于要寻找最大的光斑,吴静乐跑到材料区反复尝试,几乎试遍了超市里所有的金属物品。

吴静乐得出结论:我发现金属的东西都能反光。

每一种新材料的尝试,总会给幼儿带来新的发现,但幼儿的发现有依据吗?教师马上抛给幼儿:是不是只有金属的东西能反光呢?教师用同伴间的经验交流来推动他们再一次进行实践。

卢亮雪马上端着手中的化妆盒,提出质疑:这个不是金属盒子,它也能反光,还很亮呢,瞧

为了验证自己的发现,卢亮雪材料区取了一些不是金属的物品,如:铃鼓、透明果仁瓶等。在各种疑惑和问题的推动下,幼儿尝试着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

卢亮雪:瞧,这个(装果仁的瓶)虽然很透明,但是它也有一点点反光的,不是很亮,要仔细地看哦!这样看,就能看出来了。

每名幼儿都有对生活现象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本能,但不是每一个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拿来进行探究。幼儿在玩光斑的活动中不断实践、发现、交流、模仿、创新而获得惊喜,光现象的探究有助于他们充分地调动自身经验去解释、揭示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光的反射对反光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定的要求,该怎样让幼儿感受到呢?教师在材料区旁边观察时,胡冷惜跑过来找亮晶晶的物品,翻到了点心店的蛋挞底座,它也是亮晶晶的。于是,教师马上鼓励幼儿用蛋挞底座试一试能不能反光。

幼儿感受到了新的挑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镜子纸真有趣。

(1)镜子纸照一照。

褶皱的蛋挞底座上光的反射角度不一,所以无法形成反射光斑。这样的道理讲给幼儿听非常容易,但是让幼儿记忆科学知识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初衷。当幼儿产生疑问时,教师的困惑也跟着来了:如何为幼儿创设富有鼓励与支持的学习环境,以维持他们的探究积极性,从而更自主地深入进行科学探究呢?教师发现了镜子纸。

镜子纸便于折叠、弯曲,它的投放给幼儿的探究带来了新意。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照镜子。

在探究镜子纸时,吴静乐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我看不到自己?

这一问题引起了同伴的关注,大家都来尝试从镜子纸中找到自己。

不一会儿,沈宇航有了新发现:老师,你看我这样就能看到自己了,真的,变换角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来试一试吧!

在实践中幼儿发现,并非一定是镜子纸才能让半个变成一个,玻璃镜子同样能够让半个图形变成一个,但是需要低下头才能看得见。实践使幼儿认识到:用玻璃镜子观察半个变一个需要调整观察的角度。教师要引导幼儿就自己的操作经验与同伴进行交流,帮助幼儿通过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逐步明晰自己所发现的现象与事物特征间的关系。

2天后,陈硕带来了一套镜子玩具,幼儿探索着将它搭成可以转弯的镜子管道。在镜子管道的转弯处有镜子,在镜子的反光作用下,幼儿看到的物体成像是不同的。陈硕还告诉同伴:用镜子管道可以观察倒挂的蝙蝠。大家都觉得非常神奇,主动参与进去,并为达到最终的目标而齐心协力地探究、制作并组装镜子,从而体验到了组装工具的乐趣。

幼儿对镜子的探究点随着新材料的引进在不断地转移,从凹凸镜的成像到生活中凹凸镜的运用,然后是镜子组合后的反射与成像之间的秘密的探索。教师追随着他们探究的进程与脚步,理解他们的探究特点,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操作,比较并发现镜子组合反射与成像之间的秘密。

经验是幼儿的探究不断深入的台阶,管道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了一次谁让蝙蝠倒过来的探讨与分享。在讨论活动中,幼儿用自己的理论解释了光线反射的原理,对照上面的两张照片,他们认为坐的位置和管道的安装方法是导致蝙蝠倒过来的原因,而第一个转弯处的蝙蝠肯定是正的,正对图案是正的,而背对图案时,才会出现倒挂。光会转弯的现象让幼儿记忆深刻,并不断将之迁移到不同的探究活动之中,验证着这一结论。

幼儿在自主选材并主导活动走向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尝试着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问题的把握、材料的提供、活动过程的观察、结果的交流中,适时适当地支持幼儿,帮助幼儿完善猜想,丰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系列探究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建立在教师对生活化、游戏化课程以及对幼儿的理解之上。在整个活动期间,教师追随幼儿探究的脚步,遵循做幼儿活动观察者、支持者、参与者的原则,始终走在幼儿的身边,伴随他们一路成长。生活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科学探究室,幼儿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了尊重事实、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经历。或许这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并没有太多知识点与教师刻意引导的科学探究过程,但它是有生命活力的,是幼儿富有创意的想法、行为得到尊重与充分运用的实践过程,是一个改变我们科学探究思路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小区域 大学问》

顾萍,女,汉族,籍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生于:1991-04,职称:小教二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