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高校建立本土音乐非遗传承基地的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湛江高校建立本土音乐非遗传承基地的策略分析

马强

湛江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湛江是粤西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湛江人孕育了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极具特色的、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湛江音乐非遗种类概述

雷州民歌,是流行于雷州半岛的汉族方言民歌。这些民歌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而形成雷州半岛独特的音乐文化。其特征在对歌、斗歌等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雷州民歌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是雷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雷州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的历史、文化传承、及民俗中体现的文化特质等都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雷州半岛流行的特色舞种主要为傩舞和人龙舞。傩,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祀的产物,是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祈福纳吉”为目的的祭祀仪式,活动于这一祭祀仪式中的舞蹈统称为“傩舞”。湛江傩舞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吴川、麻章和雷州等地流传较广。人龙舞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与孩童结合而成,体现着中国“龙”文化的精髓。

雷剧是在雷州歌的基础上,融合粤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表演特色,历时三百余年,不断经表演艺人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品种。其发展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大型班团以歌舞表演故事)。雷剧成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曾命名“雷州歌剧”,1964年后改称“雷剧”。雷剧的传播辐射雷州半岛、粤西地区以及广西、海南等部分省区。雷剧历史传承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目前保存有传统剧本有千余个,是研究雷州半岛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信仰以及社会心理的重要文献。雷剧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雷州半岛地方戏曲还有木偶戏(粤西白戏、湛江木偶戏)、吴川粤剧南派艺术等。

雷州音乐产生于雷州半岛一带,宋、明以来中原移民南下,雷州半岛民间音乐艺术受中原文化影响,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音乐形式,于明清时期形成秉赋独具的雷州音乐,至清末民初盛行一时。1960年,经音乐工作者记录、整理并正式命名为“雷州音乐”。雷州音乐乐种丰富,主要包括吹打合奏乐、大小曲牌音乐、雷剧音乐、古代祭礼雅乐、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等形式与内容。雷州音乐曲调明快,调式鲜明,常以商调式及羽调式为主,间有宫调式;风格以雄壮威武、激昂热烈见长,同时兼具委婉轻柔、古朴悠远等特色。雷州音乐于200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湛江高校建立本土音乐非遗传承基地的路径

湛江,旧称“广州湾”,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湛江市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其中5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歌、雷剧、湛江傩舞、湛江人龙舞、湛江木偶戏。另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以湛江市为代表的雷州半岛文化属于广东四大区域文化,其音乐风格也独树一帜,极具地方特色。

高校非遗研究机构的成立,对非遗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作为粤西地区作为重要的城市之一——湛江,其拥有较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湛江市内四所高校分别为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对本市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湛江高校应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以湛江市代表性的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以及高等专业学府四种类型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对本市音乐类非遗如何在各个高校进行保护与传承展开研究,在了解其在高校保护与传承的现状的同时,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唤起更多的人关注本市音乐类非遗,为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与建议。同时拟在湛江高校进行音乐非遗传承基地进行实验性研究,作为本项目申报团队,本高校单位会率先做出非遗传承基地试点,并进行经验总结并推广。

其主要技术路线如下:

1、追溯雷歌、雷舞历史发展,在社会变迁的环境背景下,对雷歌雷舞的传播

传承情况、流传形态及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对其历史、艺术、审美、民俗、信仰与功能的分析,探索其在当下社会文化发展中保护传承的文化内涵。

2、广泛搜集与雷歌、雷舞相关的各项专著、论文、报刊、档案,同时以采访、口述史的方式相结合,对知名雷歌、雷舞演出团体及老一辈歌唱家家、舞蹈家、作曲家进行访问,采用文献与口述相结合的方式对雷歌雷舞进行艺术分析。

3、对雷歌、雷舞的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展开分析探讨,借鉴其他地方相关曲艺舞种的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4、立足湛江高校优势,将雷歌、雷舞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专业学科建设和一般校园文化两方面中来,探索雷歌、雷舞在高校内的教学传承,优化表演技巧及艺术形式,将娱神娱人的传统民俗性质向专业艺术发展相结合,促进雷歌、雷舞向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并进行建立雷歌、雷舞非遗传承基地。

结语

以湛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雷州歌、舞这两项本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高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展开实验性研究,在科学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传统文化定位的缺失导致非遗项目有的濒临消失,有的处于“有传无承”的尴尬境地。同时,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贡献,同时也促进本市文化、旅游业的经济产值。

参考文献

[1]赵国政.雷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何希春主编.雷州歌大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杨励轩.雷歌传播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湛江市科技局项目《关于雷州歌·雷州舞在湛江高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的实验性研究》(2019B01088)、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西方音乐史课程教改研究》(21GQN81)、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雷州半岛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互动路径研究——以遂溪醒狮为例 》(ZJ21YB1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