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16
/ 2

生物工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胡江锋

610403196708150111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更为复杂、竞争压力更大,同时也为创业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应抓住时代的机遇,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应立足于教学现状、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采取相关教学创新手段,对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加以改革。

关键词:生物工程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

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的交叉科学,致力于把生命科学发现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过程、系统和服务,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生物经济的重要核心,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产业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生物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生物工程人才支撑。

1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20年来,工业生物技术在我国获得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立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和人才队伍,形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与机遇,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1)顶层设计与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有计划、有步骤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因此需要在具备较好研究基础的领域,加大投入,遴选关键科学问题和重点研究方向集中攻关,争取早日获得突破,取得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标志性研究成果。(2)科研创新和技术与产品产业转化不畅。欧美国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工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体系,政府和市场对初创公司有着较为健全的投资与支持方式。相比而言,我国尚未建立支持和支撑工业生物技术源头创新研究开发以及高水平工程平台或产业转化的体系,尚未形成市场服务与支持体系,缺乏对初创企业的激励和保障机制。(3)跨学科交叉合作研究薄弱、人才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存在弊端。国内从事工业生物技术研发的研究人员主体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主,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研发人员,考评体系主要关注第一单位、第一作者,缺乏全面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措施。(4)政策法规与伦理研究相对滞后等挑战。工业生物技术涉及的生物安全安保问题,以及开源共享及知识产权问题,目前尚缺少伦理、法律、社会学等方面的研讨与规范,以及支撑标准建立的相关技术及方法的系统研究。面对这些挑战,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凝练总体目标、确立总体布局、加强顶层设计。

2生物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部分知识体系陈旧,工程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实际需求脱轨

新经济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最新学科前沿和技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仍为20世纪的传统课程,重点围绕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对新知识和技术的介绍不足,或不完整、不系统。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内容也围绕传统发酵产品进行,如啤酒的酿造、抗生素发酵等。新的科技进步使传统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生物经济需要的人才,应该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分析、创新设计、智能制造等方面。另外,由于高校教师大多是由高校到高校,工程教育背景不足,导致部分工程教育环节是照本宣科,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存在毕业生不经重新培训无法上岗的现象,急需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育人。

2.2知识割裂现象明显,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不足

新经济要求从业人员有深厚的工程知识,能够解决生物产品制造中复杂工程问题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目前的教育教学,仍然按照教材章节,以教为中心,各授课教师只关心自己讲授的教材知识点,忽略学生相关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生产实习限于企业参观走廊,走马观花,学生对产品生产过程没有形成宏观理解,针对生物产品制造全链条复杂工程问题时,设计解决考虑不全面,离现实有距离,落地难。因此在大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各课程贯通融合,为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3生物工程思政教育的对策

3.1促进跨学科知识教学

首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需要立足于调查调研,在相关教育数据的指导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目标进行调整,并拟定具有高度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规律,学校可以利用入学的前两年时间,借助理论学习和在校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北大15堂创业课、小企业管理、制造业管理等课程可以融入到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地、目的明确地开展专业课程学习活动。再次,学校需要成立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教研小组,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合理的编排与优化,对交叉和重复内容进行针对性处理,实现跨院系、跨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教学。如此便能够有效打破学科限制,实现对课时利用的最大化、对学生基础知识面的拓宽,以借助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培养综合型生物工程人才

3.2立足学科基础课程,深度发掘课程思政资源。

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的前提下,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于“发掘课程”,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课程中,很少直接给出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相关”的要素。首先是发掘教学目标,针对学科基础课程,进一步解构出能力目标、思维目标、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等,以此与“立德树人”育人方向保持同向同行。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及探索攻关精神等。其次,明确学科基础课程中“德育要素”的利用方法,德育要素是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材料,在具体应用时,可基于某一知识点进行扩散,将德育要素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再次,制定详细的教学环节与实施进度,推动每学期一个思政主题、每周一次思政活动、每节课至少一个思政要素的方式的应用,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学科基础课程实施进度与“阶段性思政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实施者的一线生物工程教师,需要积极提升自身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合作,从而借助协同育人,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教师借助网络资源搜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培养案例,借鉴同行的经验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成立创新创业型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教研小组,对相关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讨论。再次,组织生物工程专业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促进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集体备课小组的成员,轮流担任主备课教师。主备课教师完成教学设计之后,将教学设计通过网络分享给小组成员,提升集体讨论的效率。教师拿到教学设计之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个人教学风格,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使其更加贴合教学需求。

结语

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的主题。挖掘生物工程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生活融入思政教育当中,将思政教育融入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中。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做事行为、坚持不懈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具备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生物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儒强,李娘辉,尤蓉,等.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19-21.

[2]许崇利,许崇波.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6(11):129-130.

[3]吴晓敏,张强,宋运贤,等.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应用型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生物制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生物学杂志,2016,33(3):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