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场 心 理 危 机 的 化 解   ——沙盘游戏结合绘画治疗的辅导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一 场 心 理 危 机 的 化 解   ——沙盘游戏结合绘画治疗的辅导案例

张德双,冼小莉

(珠海市金湾区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珠海市金湾区航空新城小学心理教师)

摘要: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和不合理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轻生”念头。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沙盘游戏、绘画疗法(家庭动力图),结合家校沟通,协助学生整合内外资源,走出心理困境。帮助其调整认知偏差,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关键词:沙盘游戏;家庭动力图;小学生;心理危机

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信息

小Q,女,9岁,小学三年级。和同学关系较好,遇见不顺心的事常常会哭鼻子。小Q妈妈的上班时间不固定,一般在家一个月,外出两个月。在妈妈外出的时间里,小Q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Q的爸爸三年前入狱,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妈妈。小Q一直以为爸爸在外出差,每个月会和爸爸视频通话一次。家中还有个上高中的哥哥,哥哥平时不太喜欢搭理她。

(二)主要问题

小Q存在轻生的念头,认为“只要死掉,就不用再哭,也无需再生气了”。小Q有过三次想死的冲动,第一次想跳楼,因为不想让最好的朋友伤心而没有付之行动;第二次是和同学爬楼梯的时候,想爬到楼顶跳下去,可是忍住了;第三次是在体育课上被同学嘲笑跑得太慢,于是她向旁边的大树跑去,心想“撞死得了”,后来老师叫住并安慰了她,于是,又忍住了。

二、心理分析

小Q性格敏感、软弱、缺乏自信,最喜爱的爸爸常年不在身边,虽然有妈妈、哥哥和爷爷奶奶陪伴,但生活中互动交流少,对小Q的爱和关注也很少。家人冷漠的态度使得小Q内心压抑,情感得不到归属,心中能量缺乏,也看不到希望,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三、辅导过程

(一)收集信息,确定辅导目标

通过介绍心理辅导中的保密原则及有关事项,降低小Q防御心理,与其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在收集基本信息后,对小Q的轻生念头进行具体化,评估心理危机程度(小Q目前只存在轻生的念头,未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小Q多次提到“我什么都不好”,对此,心理老师采用倾听、共情的态度,让小Q感受到心理老师的爱和关注。

短期目标:小Q能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增强安全感,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无轻生念头;调整小Q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模式。

长期目标:小Q能够以积极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降低自卑感,提升自信心,人格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二)调动资源,发挥教育合力

心理辅导结束后,为了引导小Q关注生活积极面,布置每天记录“幸福小事”,并在下一次辅导中分享。同时,建议班主任积极关注小Q,班内安排善良、乐观的学生和她交朋友,平时多帮助、陪伴她,为小Q建立更多的支持系统,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邀请小Q的母亲和哥哥来校面谈,建议其家人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鼓励和关爱。

(三)疏导情绪,化解抑郁心结

利用沙盘游戏创设“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帮助小Q表达内心压抑的情感,释放负面情绪。同时促使小Q内心深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小Q第一次完成的沙盘游戏作品,用时5分钟。摆放沙件7个,分别为:枯井、仙人掌、门洞、妈妈、小女孩、大贝壳、小贝壳,作品名称为“沙漠寻宝”。小Q自述:和妈妈一起利用指示盘,开始去第一个地点,看见了仙人掌,没找到宝藏,他们又来到沙漠门口,也没有宝藏,最后找到了宝藏(贝壳)。小Q最喜欢的沙件是“枯井”,认为“枯井”很想念它原来住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水源,但是现在“枯井”只能在沙漠里。

从沙盘整体画面看,沙件种类单一,数量较少,反映出小Q内心能量低,身边缺乏能给予她能量的人和事。从小Q对沙盘的表述来看,“枯井”即为她的“自我像”,投射出她非常怀念以往爸爸陪伴的美好时光。

小Q第二次完成的沙盘游戏作品,用时8分钟,主题为“沙漠寻宝的后续故事”。小Q自述:继上次和妈妈沙漠寻宝之后,警察叔叔们来到沙漠,把“枯井”带回了城市。城市的四周都是房子,“枯井”回到城市后也重新拥有了水。妈妈在房间里,小女孩和好朋友在公园里踢足球。小Q最喜欢的沙件是“紫色大树”,她觉得树的颜色很好看。

第二次沙盘作品与第一次比较,沙件数量明显增多,故事情节更生动,画面呈现更有生机。作品中的警察叔叔是英雄原型的象征,在小Q心灵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帮助作用,激发了其内心的能量。小Q完成作品后很开心,第一次在心理室露出了笑脸,辅导过程中也更主动、更放松了。

(四)调整认知,培养积极心态

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家庭关系冷漠”是造成小Q心理问题的关键。因此,运用家庭动力图来反映小Q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小Q的心理状态。在绘画之后运用认知疗法与小Q进行交流。通过引导,培养小Q积极、乐观的心态。

小Q第一次完成的家庭动力图,用时10分钟,主题为“去海边玩耍”。图中有四个人物,自左向右分别为小Q自己、小Q爸爸、小Q哥哥和小Q妈妈。所有成员横向排列,都在画纸的中间。其中,距离小Q最近的是爸爸。爸爸面向小Q,左手拿着蛋糕,右手正在递给她冰激凌。小Q自述:“爸爸从来不打骂我,但是他出差三年了,我很想他,尤其是在我孤独的时候,想他陪陪我”。妈妈距离小Q最远,正在玩手机。小Q自述:“妈妈常常玩手机不理我,凶我的时候我很想哭”。

从作品整体看,布局合理,构图清晰,人物大小适当。从小Q的描述看,妈妈较少与她沟通和亲近,使得小Q内心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从图中人物距离和朝向看,小Q与爸爸的关系最亲近,其次是哥哥。从作品附加物看,图中出现了树木和大海,表明小Q的内心开始出现生机和能量。通过本次绘画,唤起了小Q曾经被爱包围的积极体验,增强了自身安全感。

小Q第二次完成的家庭动力图,用时8分钟,主题为“哥哥为我做寿司”。 图中画面被分成四个区域,分别为:“哥哥在厨房忙碌”、“我在客厅边看电视边等”、“和哥哥一起吃寿司”及“大大的笑脸”。

从作品整体看,画面清晰,内容和谐,构图饱满。从作品内容看,主题生活化,小Q的关注点从消极转向积极。从作品中“大大的笑脸”,以及旁边的注解,表明小Q在与哥哥的互动中感受到了关爱和温暖,进一步加深了其内在的积极心理体验。

四、辅导效果

七次的心理辅导,小Q由最开始的内心能量低、关注点消极、生活无趣,到后来内心能量提升、关注点积极、感受到关爱,小Q变得越来越乐观。三个月后评估,小Q的快乐打分由原来的3分上升到6分,再无轻生念头,也学会了体谅妈妈和哥哥,知道她们都是爱自己的。自述哥哥对自己更主动、更温暖了。综合来看,本次的辅导干预是成功的,小Q 的心理危机解除,辅导进入追踪阶段。

五、辅导反思

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愈发低龄化、复杂化趋势,小学生自杀事件日益增多。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适宜的辅导方法至关重要。小Q年龄较小,防御心理低,与其容易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小Q性格乖巧听话,向师性强,理解力、领悟力较高,其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容易被调整。通过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小Q内心深处压抑的情感被表达、被理解、被接纳。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更好地促成了良好的辅导效果。沙件的摆放和绘画的创作也是疗愈的过程。然而,无论是“沙盘游戏”还是“家庭动力图”,只是小Q“自助”的开始,一旦其内心的动力被激发,真正治愈的力量会源源不断的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