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从看见真实的自己开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1

治愈,从看见真实的自己开始

金樱子

象山县外国语学校

困惑再现

小涵是一位四年级的女同学,害羞内敛,说话声音轻声细语。她担忧很多事情:家里的日常开销不够了、爸爸妈妈又吵架了、亲妹妹不太懂事……小小的她有着诸多烦恼。而近期最令她苦恼的事情是,她在学校里没有好朋友了。她原来的好朋友活泼开朗,愿意听她倾诉烦恼,只是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于中下水平。因此小涵的妈妈告诉她“不要和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我供你上学那么辛苦,听我的话”。小涵心疼妈妈一边工作赚钱,一边经营家庭的不易,服从了妈妈的要求。好朋友听了她的理由,感到不理解,慢慢地和她疏远了。在学校里没有了好朋友,小涵觉得有些孤单,想要和朋友重归于好,又碍于妈妈的情绪,不想妈妈再次变得不开心。在妈妈与好朋友之间徘徊的小涵,觉得有些苦恼、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

心理分析

小涵是二胎家庭中的姐姐,爸爸在外工作,常年不着家。而妈妈需要分出更多精力去照顾妹妹,小涵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妈妈的情绪宣泄口和家庭责任分担者。小涵很爱妈妈,很在意妈妈的感受,在前期咨询中一直都是“我妈妈说……”“我妈妈觉得……”,言语中只有妈妈的感受、妈妈的想法,而听不到小涵她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随着咨询的一次次深入,心理老师发觉小涵是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只是担心妈妈的心情不好,从而尽可能避免她认为不必要的冲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想法通通忽视掉了……小涵强烈地想要让妈妈开心起来,想要为妈妈的情绪负责,担忧妈妈所担忧的任何事情:家庭收入、父母关系、妹妹的教育……这些原本是成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小涵这个年龄是很难完全去承担的。想要帮助妈妈的愿望,和无法做到的无助感交织,由此而来一种愧疚感、亏欠感,使她选择去忽视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妈妈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要求,以此博取妈妈的关注和爱意。小涵的愿望很美好,但是久而久之,她也失去了觉察自己真实情绪和需求的敏锐度。

解决策略

第一步 建立咨访关系 识别情绪感受

咨询初期,心理老师尝试与小涵彼此熟悉,使其产生信任感。心理老师陪伴小涵在咨询过程中一次次去确认自己的感受,识别自己的需求。并且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心理老师引导小涵“在妈妈要求你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委屈、愤怒、无奈还是其他?”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模糊一团、朦朦胧胧的状态,才有成长的契机。只有先看见并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能够去真正看见并满足他人的需求。

第二步 觉察不合理信念 尝试改变认知

在小涵和妈妈相处时,只有小涵满足了妈妈的需求,妈妈才会露出笑容。长此以往,小涵会认为“我满足妈妈的需求,妈妈才会爱我”。并将这种不合理信念延伸到与身边同学朋友的人际交流中。当小涵发现满足需求后依然得不到关注和爱,会将其归因为“是我做的还不够好,是我满足的要求还不够多”,从而陷入一种负性循环。为了不陷入这种循环,减少内耗,小涵需要尝试去慢慢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第三步 区分彼此需求 练习表达自我

在能够精准识别自己的情绪,清晰觉察自己的感受,尝试改变不合理信念之后,小涵可以在咨询过程中练习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拒绝他人的需求,再逐步过渡到与朋友同学的交往中,进而到在妈妈面前也可以勇敢地表达自我。需要注意的是,表达自我不代表完全拒绝妈妈的需求,而是小涵可以选择分担,但是不需要把整个担子从妈妈的身上扛到自己的身上。选择性分担,区分彼此需求,小涵明确了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够做的,而又有哪些事情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没办法做到的,削弱无助感,增强成就感,于她的心灵成长会更为有益。

虽然解决策略只分了三步,但是每一步都需要至少2~3次的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心理老师会慢慢引导小涵去成长改变,希望小涵能够早日看见真实的自己,也能够早日让妈妈和身边人看见真实的自己。治愈,从看见真实的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