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0
/ 2

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

喻小利 ,母诗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市    401120

摘要: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是时代发展所必然的趋势。但其融入过程还存在着相关风险,例如伦理道德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相关规范操作的风险,针对一系列潜在的风险,从坚持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优化人工智能算法能力以及培养“人工智能+思政教育”人才三个方面应对相应的风险与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潜在风险;应对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时代的智慧教育也将重塑。高校集结着人才、创新源头以及科学技术源头,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重要场所。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将科学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需要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方法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一、构建智能高校思政教育系统的必要性

(一)学生个性成长中把握新需求

传统高校的思政教育通常是以班级、地域、性别等方式进行划分,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大水漫灌式传授给高校大学生,并没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高校学生的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其思想状态,根据相应思想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所以现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从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获取相应信息后,推荐高校学生个性化的思政教育课程。

(二)社会发展的角度中把握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谈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明确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需要有时代的接班人,紧跟党的政治方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紧密相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也应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进行展开。

(三)时代发展的角度把握新时机

全球国际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现今网络时代中充斥着大量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强烈的冲击。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国力比拼下,高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会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中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进行了战略部署,决定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的创新中心。如果将两者结合将更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世界的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系统所带来的挑战

(一)伦理方面所带来的挑战

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势发展以及教育系统依赖科学技术的情况下,人机模式会不可避免的带来的伦理道德风险、无所遁形的隐私保护等安全问题。其中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会减少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依赖于教育者的“说教”方式,并且这个过程发生在一个共同的场所。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方式的加持下,给教育对象提供了开放环境、共享式的学习系统,例如微信文案的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视频、大学生慕课等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让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认同与实践,期间情感因素是推动教育对象吸收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催化剂,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校大学生人格品行的培养,人-机-人的互动模式使得大数据处理的冷输出,导致教育对象可能领悟偏差,缺少现实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此外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与网络平台抓取数据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果智能想要为学生精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话,就必须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社交软件、网上言论、浏览页面以及点赞等,这与隐私信息保护意识相违背,这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人格发展。智能技术湮灭了社会价值共识,数据刻画“画像”后由算法投其所好推荐相关信息,会使相关价值认知和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强化彼此身份认同,从而忽视社会共同身份、降低社会责任感。

(二)技术方面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分析在人工智能技术中起着基础作用,算法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算法技术的应用能够赋予高校思政教育精准推送,例如分析社会舆论策划思政教育课题,排查校园舆论潜在风险,在人工智能算法输入过程中由于算法规则的局限有部分数据会被排除在外,例如难以量化的情绪感情等,导致算法输出内容的相对精确,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中算法技术存在着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等问题,倾向于选择适用简单的且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序,所以人工智能技术推送的相关内容只能是部分精准,不能是全面且系统的精准。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完全依靠算法和数据,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做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工作。“人是有思维的芦草”,所以不能全部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客观看待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避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依赖。

(三)实际操作方面带来的挑战

现阶段还缺少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是两个学科内容,所以想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拥有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拥有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所以跨专业知识人才的匮乏与需要此类人才的矛盾影响并且制约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至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在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运用何种技术标准输出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内,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需要根据高校学生发展规律重新构筑算法规则,深入思考人工智能的本质、风险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标准以及适用范围。

三、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应对

(一)坚持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改变的是教育过程以及教育方法,应当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首先,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帮助教育对象树立起社会共同体的意识,在共同体内互帮互助实现自我价值。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教育者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教育者的人格和感情引导是不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所以教育者应当彰显自身独特价值,从而减少两者融合过程中所带来的伦理风险。其次,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建立人工智能管理体制,防止因为监管的缺少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减少人工智能融入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制定人工智能运用的法律制度,在数据采集、数据输入、数据输出过程中有法可依,从而保障学生在算法推荐场所中的隐私权、知情权。

(二)优化人工智能算法能力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地位,不能让人工智能技术封锁人,让人进入信息茧房,只吸纳自己想要接受的观点。即让人工智能凌驾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上,偏离技术定位,应当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嵌入智能算法体系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纠偏技术的工具主义倾向,不断优化算法的推荐。除此之外,将人工智能反复实验不同场景,优化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力。通过与不同的领域专家合作,努力将社会间的感性认知等数字化,提升人工智能的技术,实现算法优化。最后应当合理限定人工智能适用于高校课堂的范围,目前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地方主要是智慧教室、微视频、数据识别等。不能完全代替教育者的角色,客观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明确人工智能融入的界限与适用范围。

(三)培养“人工智能+思政教育”人才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教育者的角色、工作职能、知识储备受到了诸多挑战,正视这一变化打造一支智能型的育人队伍,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智慧教育提供推动力。教育者应当树立科学的技术理念,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跟随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此过程中应当以实践智慧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世界,超越技术的理性工具主义,让自身担负起滋养心灵、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高校大学生成才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