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德善品格课程”评价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班级“德善品格课程”评价的研究

张家玮

上海市外教育附属吴江云龙实验学校  江苏 苏州  215300

摘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要求下,在推进五育并举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环境中,组织好、开展好“德善品格课程”,引导好、教育好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获得18种德善品格,习得相关的品格认知和情感体验,最终形成学生固有的行为表达,将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文章以日常性、阶段性、终结性三个层次为出发点,先简要分析了评价班级“德善品格课程”的必要性,随后探讨和研究了三个层次中的评价班级“德善品格课程”重点和内容,最后结合区域特点、校本特点、教师特长提出了优化班级“德善品格课程”评价的可行策略,以期促使德善品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成为转变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提升立德树人水平的有效载体,使学校和家庭为学生逐步形成追求品格成长、塑造品格养成良好行为意识的重要环境。

关键词:“德善品格课程”;班级;多元评价;德育

前言:针对班级“德善品格课程”实践情况加强评价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使学生之间找到差距,及时改进自身德善品格方面的不足,持续提高自身的德善能力,有利于促进被评价学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与此同时,通过评价德善课程学生学习情况和班级内实施情况,教师可以了解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目前尚未达成的教学效果,便于教师结合学情、课程教学规划、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计划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效实现全面提升。因此,针对班级“德善品格课程”评价情况予以探讨和研究,无论是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建立健全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还是对教师改进课程教学策略,加快德善品格课程教学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评价班级“德善品格课程”的必要性

“德善品格课程”作为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属于校园德育工作的关键载体,是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功能,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以及运用“五育并举”教育教学策略的主要表现,对于促进初中学生认知、体验以及践行德善品格,将德善内化在自身的日常行为中,促使学生逐步拥有健康的品格,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和现实意义。而评价作为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确立有效学习评价目标标准、引导学生更好学习“德善品格课程”内容的重要举措。通过评价可以明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便于教师利用激励性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提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积极性,由此推动“德善品格课程”教学成效不断提升[1]。因此,针对班级“德善品格课程”开展有效评价至关重要。

2.基于三个层次的评价重点与内容

2.1日常性评价的重点与内容

针对某一课程组织开展评价研究,要从日常性教学实践中获得基本研究内容,结合课程日常教学活动中观察、调查、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为后期的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打下良好基础。因此,从保证课程评价完整性的角度分析,扎实做好日常性评价将为不断完善“德善品格课程”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应用性,以及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以班级教学实践中的“德善品格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日常教学活动来看,可将“德善品格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划为日常性评价的重点,而评价内容要涵盖“德善品格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基本事项,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情况、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后的反思以及基于反思结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等内容[2]

教师在日常的“德善品格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学生在德善品格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关注学生正向、积极的表现,根据“德善品格课程”评价标准,借助多方观察、教师评语等方式方法对学生做出合理、多元、开放评价,及时赞赏学生的优秀品格并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品格的不足。

2.2阶段性评价的重点与内容

阶段性评价可以将学期结束作为时间节点,综合“德善品格课程”教学情况、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该课程的规划任务完成情况、班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等内容作为评价参考依据,为终结性评价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料。从学校课程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阶段性评价是在日常性评价的基础上,对班级学生某一课程表现的整体评价,因而“德善品格课程”的阶段性评价重点应以学生对该课程的群体学习情况作为分析基础,并对日常性评价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阶段性评价内容如下:以“德善品格课程”的阶段性评价分析,主要包括学期结束后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班级学生德善品格评价小组的综合评价。其中学生自评要学生根据自身表现,依据“德善品格课程”各维度具体要求,收集可以作为评价参考的信息资料,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成长记录整理并存入档案袋,同时要在全班陈述自我评价及评定等级。学生互评是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德善品格课程”评价内容及标准,由班级每一位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要根据被评价学生的平常表现、学生本人的陈述以及学生所提供的参考资料,评价学生在德善品格各维度的表现,最终确定互评分数并根据分数划分等级。班级学生德善品格评价小组的综合评价要依据“德善品格课程”评价内容、原则、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结合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以及学生日常量化考核情况,利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逐一的集体评价。最后根据小组评价结果,由班主任为学生撰写“德善品格”综合性评语,从而完成阶段性德善品格评价。

2.3终结性评价的重点与内容

终结性评价可以在学生毕业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末实施,有助于提高德善品格评价的参考价值和应用意义。终结性评价要充分考虑日常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分析学生在“德善品格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在班级学习、家庭生活中的德善品格践行情况,综合其他学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此确保终结性评价的全面性、完整性。从终结性评价的实践特点来看,在毕业年级的最后实施课程评价,结果将为下一级学段提供参考,且由于学生在德善品格方面的学习成效和践行情况不尽相同,因此终结性评价的重点是个体分析,即以某一学生的德善品格作为核心评价内容,除上述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级学生德善品格评价小组的综合评价、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之外,还要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行为跟踪、同伴互评等方式实现多主体的开放性评价,由此保证终结性评价的参考价值[3]

与此同时,终结性评价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德善品格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如教师的教学过程反馈、学生的德善品格方面的成长和进步、教案设计的检查督导等,可以适时组织开展座谈活动,交流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对“德善品格课程”的不同看法,逐步发现、总结优化“德善品格课程”的教学措施。另外,要注重各种信息资料的归纳,及时总结、反思、提炼、修正教育理念,从总结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上升至理性认识、探索规律,并形成可借鉴和应用资料。

3.优化班级“德善品格课程”评价的可行策略

3.1融合区域特点,开发德善品格课程内容

“德善品格课程”要用好区域特点优势,改进评价可行性策略,在开发德善品格课程内容的同时,要做好相关评价流程、评价指标、评价要求等内容的调整,最终实现全方面、全流程、全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学校融合区域特点开发德善品格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校课程教学需求、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校内德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有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的开发课程内容,例如,融入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好人好事事迹作为课程内容,或是融合区域内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德善文化的故事作为课程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丰富“德善品格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区特色文化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中的积极影响,同时能够促进班级“德善品格课程”的评价维度不断优化[4]

3.2结合校本特点,挖掘德善品格课程素材

校本课程是彰显学校教育教学特点的重要载体,而“德善品格课程”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关键抓手,必须要结合校本特点,深度挖掘适用于德善品格课程教学活动的各种素材,比如校内的学雷锋事迹、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教师对学生的无微关怀等。同时,要结合校本规划中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如春游秋游、运动会、艺术节、文艺晚会、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等形式载体,在优化德善品格课程教学素材的同时,也对教学的环境、方法、条件等进行改善,便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善品格教学活动,深刻意识到认知、体验以及践行德善品格的重要意义[5]。通过结合校本特点来丰富德善品格教学,能够进一步扩展针对“德善品格课程”的评价维度,如是否组织开展了实践性教学活动、能否通过多样化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对“德善品格课程”的学习成效等,从而真正实现班级“德善品格课程”评价的可持续发展。

3.3利用教师特长,创新德善品格课程形式

要想持续提升“德善品格课程”教学成效,保证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灵活掌握,必须要利用教师特长,在开展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获得18种德善品格的同时,创新课程形式、改进课程环节、优化课程评价,增强以学校德善品格教学为抓手的德育教育成效、以家庭德善品格教育为助力的健全品质培养,以教师德善品格课程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使初中学生的“德善品格”实现不断提升。为此,教师要注重分析18种德善品格,有侧重点、技术性、多样性的创新课程形式,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德善品格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视频,以此改善教学氛围;或是利用线上教学渠道开通“德善品格课程”评价调查系统,通过匿名建议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家长、教师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合理评价“德善品格课程”,最终形成不断创新的德育工作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始终是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表现,“德善品格课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载体,对其开展针对性、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评价,才能促进“德善品格课程”持续发挥积极影响。对此,组织开展“德善品格课程”评价要从日常性、阶段性、终结性三个层次出发,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融合区域特点开发德善品格课程内容、结合校本特点挖掘德善品格课程素材、利用教师特长创新德善品格课程形式,从而真正展现实现学校开展“德善品格”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戴燕妮.从活动走向课程——基于“德善品格课程”的德育配套活动开发的研究[J].教书育人,2022(13):10-12.

[2]吴怡婷.拓展资源  开设“德善品格”课程[J].小学生(下旬刊),2021(06):94.

[3]黄凌燕.德善品格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新智慧,2020(36):33-34.

[4]姚伟斌.从活动走向课程:学校品格教育的应然选择——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德善”品格课程建设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9(22):67-68.

[5]韦添.“德善品格”课程: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颗进取心[J].教育界,2019(02):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