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学习,创造生机勃勃的乡村教育态势——万古镇中心幼儿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非遗文化学习,创造生机勃勃的乡村教育态势——万古镇中心幼儿园为例

周芝红

重庆市大足区万古镇中心幼儿园     重庆      402365

在大足区万古镇,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幼儿园。1980年建园,1997年3月独立办园,2003年6月升级为重庆市三级幼儿园,2004年升级为重庆市二级幼儿园,2007年升级为重庆市一级幼儿园——它就是万古镇中心幼儿园。从建园到现在,已经历过40余载的春夏秋冬,是区级示范园,对万古辖区内的幼儿园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2021年7月,一场美丽的相遇,陈黎来到万古镇中心幼儿园任园长,大胆提出了非遗进幼儿园的想法。7月的策划,8月的拜访,9月的邀请,拉开了“非遗进校园”的系列活动,同时也让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呼声得以实践。

万古镇中心幼儿园以万古鲤鱼灯为载体,同时融入大足川剧、大足剪纸、双桥师舞、铁山竹编的非遗特色活动在延时保育服务中进行。非遗文化的学习,创造了生机勃勃的乡村教育态势,引领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和幼儿们一起快乐学习,将大足的非遗文化传承、发扬。

一、走进非遗,打造更美乡村学校

非遗文化学习,让幼儿园更具特色,不论是校园环境创设,还是教师们的自身素养,都得到了提升,让乡村幼儿园教育走上探索创新的道路。

(一)非遗文化学习美化校园环境

环境就是一个磁场,文化环境就是一个文化熏陶的磁场,它时时刻刻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育人作用。万古镇中心幼儿园被象征祝福的鲤鱼围绕着,寄托“鲤鱼跳龙门”的愿景,也寄托着园长妈妈对莘莘学子的祝福。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就是“小鲤鱼”,而万古镇中心幼儿园,就是这群“小鲤鱼”的“大池塘”。在幼儿园门口,十二条鲤鱼相守凝望,代表着万古镇中心幼儿园一年四季的坚守,呼唤着在外的“小鲤鱼”及时回家。幼儿园操场边的小船、水缸里游弋着一条条大大小小的小鲤鱼,它们戏水、觅食,孩子们观察、思考,让鲤鱼灯舞有着贴切的模仿对象。墙面上利用簸箕绘制的鲤鱼灯舞、舞狮的场景,练功房里一条条鲜活的鲤鱼灯舞器具,一个个形象逼真的狮头,一套套清爽整洁的戏服,走廊中孩子们学习鲤鱼灯舞、泥塑、剪纸、舞狮、竹编的学习过程,班级主题墙中以舞狮、川剧、鲤鱼灯舞为特色的主题墙面创设等悄无声息的浸润着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对非遗文化萌发情感,也让幼儿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更加具体。

环境是最长效的教育。文化育人就是通过感官刺激触动人的情感,潜移默化来完成的。在幼儿园里的每个角落,突显着幼儿园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诉说着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向往。非遗文化,让我们这所乡村校园更显魅力。

(二)非遗文化学习提升教师素养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有人说:教育的使命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老师。在幼儿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时代的要求,也是非遗课程质量的保障。

202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通知》里教师队伍成为了评估内容,提升教师素养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非遗文化学习我们请到了传承老师多次到学校开展讲座,如“教育的初心,文化的智慧”“剪纸艺术”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每周传承老师到幼儿园来,带领老师学习,为老师的成长引路,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课后反思内化,教师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非遗项目,愿意尝试并且不断学习,引导教师们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给予教师提升、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幼儿园里特色早操编排,工会活动中的特长展示,部分老师参加城市宣传片的拍摄等。通过非遗文化学习提升教师素养,为教育创造环境,让乡村教育师资更有保障。让乡村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二、走进非遗,促进乡村孩子成长

非遗文化学习,让好的教育资源留在身边,给与幼儿快乐学习的记忆,家长们不用花太多的钱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也为乡村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帮助。

(一)非遗文化学习培养审美素质

万古镇中心幼儿园开设的几门非遗课,都是文化艺术课,最适合培养审美素质,培养情商。剪纸,其形式就是造型艺术,自然离不开美,学习非遗剪纸是育美;竹编、泥塑,其形式就是手工技艺,也包含着造型审美。川剧、变脸和舞狮、舞鲤鱼灯舞都是表演艺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非遗文化学习,在尊重幼儿兴趣的前提下,发展的了乡村幼儿园里的孩子的审美素质。

(二)非遗文化学习锻炼幼儿学习品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非遗文化学习,锻炼着幼儿的学习品质。鲤鱼灯舞的学习,提升了“小鲤鱼”们的坚持性。“小鲤鱼”们在对鲤鱼灯舞的兴趣的引导下,乐意的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过程虽然辛苦,但在老师的鼓励动员中,他们满足着学习鲤鱼灯舞的心理愿望,鲤鱼灯舞的学习让他们学习着坚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强化幼儿的合作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舞狮的学习,激发了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系列活动课程因材施教,以此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两人共舞狮子,他们一起磨合学习着合作。竹编的学习让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显得那么可贵,提七压一,提三压二,老师的提示看似简单,却要孩子们要做要想,稍不注意就会编错。剪纸的尝试,泥塑的创造,孩子们可爱的神情、认真的表情、专注的样子无不让人暗喜、陶醉。非遗文化学习,重视了乡村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让孩子们走进非遗学习,感受到非遗学习的魅力。

三、走进非遗,提升乡村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要引入新的观念,丰富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非遗文化的学习,让非遗文化逐渐被人们熟知,提升了乡村教育观念,为更好的传承非遗文化创造了条件。

(一)非遗文化学习体现现代儿童学习观

非遗文化的学习让乡村教育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使儿童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儿童应该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则重点在于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丰富、安全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具有“在场感”和“掌控感”,能自主地选择,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幼儿教育要以爱与尊重为基调,给予孩子宽松自由的空间和心理环境。非遗文化的学习,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感知各项活动,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大胆尝试非遗学习。给了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权利,体现了现代儿童学习观。

    (二)非遗文化学习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万古镇中心幼儿园对大足“非遗”的挖掘和实践,将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入孩子的学习环境当中,使非遗更具本土化、系统化、特色化,开启了生机勃勃的教育态势。它让更多师生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增强了师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学习,将更多传承人与学校孩子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教育的新篇章。我们将继续立足实际,守正创新,与非遗传承人积极互动,领略传统非遗项目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非遗文化育人得到了积极的关注,体现了教育改革探索的喜人成果,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共建让社会放心,家长安心,孩子开心的非遗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