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1

“双减”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策略初探

肖月秀

湛江市太平中心小学 524084

引言:

近年来,教培机构遍地开花,在各种资本的操作下,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大有把教育带进“死循环”的深渊,逐渐地控制教育动态。导致“内卷”现象愈严重,透支了家长的财富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本世纪最大范围的教育危机,也给国家人才培养带来严峻的挑战,让教育失去初衷,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此背景下,“双减”政策应运而生。

“双减”指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双减”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向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大“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进,教育部正式实行“大语文”改革,语文将成为科目之首,“得语文者得天下, 得阅读者得语文”。然而语文不只是简单的读写与机械的记忆,而是要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范畴,学会思考,有步骤、有策略地进行。

一、名人崇拜,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毛主席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是书,不可一日不读”。毛主席在自传中写道:“我八岁起,就在本乡的一个小学校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时候,每天清晨和晚上,我在田里做工,白天就读《四书》”,甚至发高烧也要读书。毛主席对书爱不悉手,废寝忘食的精神无人可比。古人语: “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通过讲名人名事的形式,树立读书榜样与目标,逐渐熏陶学生,让学生心里播下“读书”的种子,静待春回大地,知识之花随春而至,生根发芽,不待多时自会争奇斗艳,色彩斑斓。

二、开展活动,扩大读书面与读书人群。

陈丹青曾说:“活动不会让不看书的人拿起书来”。而我则认为开展活动能做到“凝聚每份爱,点燃万颗心”。爱读书之人猛看书的热情会感染不爱看书的人。在长年累月的阅读中,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激励。

(一)开展有声有色的读书活动,意义非凡。

读书活动——制作书签。书签是穿行于书中的精灵,它在给我们带来阅读方便的同时也时刻地提醒我们勤于读书。学生踊跃参与,积极亲自动手制作,他们的作品琳琅满目,流光溢彩;在技艺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草编,有剪纸,有绘画,并配上诗情并茂的文字,“高大上”马上显现出来。在活动中,他们真正放飞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参与者大胆完成自己从来未做过的事,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及认识能力,逐渐对读书有一个萌芽的启发。

(二)建立阅读圈子,分享读书心得

我班的图书角在学校的“书香班级”评比中,获得了“最具创意”奖与“最温馨”奖。这个就是圈子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小天地、小世界,也是班级里最有魔性的地方。孩子们积极带来自己最喜爱的书籍,供大家分阅共享。这样的好外有:1、更容易找到自己志趣相投的书友。如喜欢故事的、喜欢科学的、喜欢人文地理的等等。充分地弥补“千书易求,知音难觅”的缺惑。2、更容易解读书中的精华,他们津津乐道,互相听取书友的精华解读,从而了解书中的智慧,获取价值。在交流中形成思想碰撞,容易产生共鸣。3、取长补短,更上一层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小小图书角”包罗万象,涵盖知识面广,“众人捡柴火焰高”是有道理的。

读书活动就似一个省力杠杆,它撬动人的消极与懒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生活,更爱自己。

三、打造班级特色文化阵地,塔建阅读舞台。

读书需要环境,环境决定文化沉淀。好的班级文化底蕴,才能锻造出优秀人才,把班级打造成图书馆式,处处洋溢着书的味道。如办读书黑板报,钉钉阅读打卡,读书交流等等。搭建阅读舞台,如各种各样的阅读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古诗词飞花令等等。及时奖励,奖品形式多样:一颗星、一本书、一张奖状等等。让学生收获成就感。愈读愈喜欢读,愈读愈进步。无限良性循环,就像π 一样有了灵魂。

四、读写创相结合,开拓广阔的思维之路。

不动笔墨不读书!每阅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备好笔,作好读书笔记。注上各种批注符号,摘抄精彩段句,随时随地写出体会,厚积薄发,为创作添砖加瓦。在学校每学年搞的读书笔记摘抄评比活动中,我们班学生屡次摘得桂冠。这些都来自我的重视,鼓励学生进行小练笔,搞创作。从讲故事,编故事,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尝到阅读带来质的飞跃甜头,喜欢上阅读。

读是基础,记是过程,写是创作。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提升。读书无捷径,假如有,那也是通过对大量优秀书籍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但读懂很多知识,而且明白很多做人道理。只有契而不舍地尝试,创作才能成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不仅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更重要是使人快乐,使人坚强,使人进步。快乐阅读,高效阅读,是非常符合“双减”下的教育要求,响应新时代的号召,致力于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2022、9、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