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迁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叶亚容

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邮编:361100  

摘要: 迁移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数学知识是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通过不断学习,学生自动重组知识的知识网络,数学知识才能联系起来,并获得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系统把握知识体系、合理定位学生学习起点,寻找迁移点,因势引导,促进正迁移;同时注意强化辨析,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在新旧知识间架设“迁移”桥梁,打造高效课堂,追求智慧课堂。

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起点  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智慧课堂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总是螺旋上升的,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或组合,两者之间必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老师们在课堂上最常运用的就是“迁移”思想。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在教学中,要尽力搭建“桥梁”,帮助学生顺势学习,自主完成认知结构迁移。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迁移规律,寻找迁移点,因势引导,促进正迁移;同时注意强化辨析,防止负迁移的干扰,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导学,准确定位,寻找迁移点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都是前后密切联系的,备课时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才能寻找合理的迁移点,让迁移导在关键处。课前导学可以帮助学生唤醒旧知,进而轻松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同时可以帮助老师准确定位:学习本节新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和转折点在哪里?学生学习时思维障碍点在哪里? 。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单:

36a6fdb293b7d19ee7103ea9d21c487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就是之前学过的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即本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课前设计了动手分一分的任本,就是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发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对比中直接聚焦新知,有体验、有发现,水到渠成,效果显著。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确定迁移点,找到突破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处理与调控,真正构建高效的课堂。

二、温故知新,因势引导,促进正迁移

孔曰:“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除了可以巩固旧知,还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学习、掌握新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如笔者在教学三上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一课时,联系前后知识了解到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计算方法不存在问题,很多孩子不用老师教已经能独立计算了。而根据教材编排,本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阶段。所以本节课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出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等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时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完善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认知结构。

教学时可设计复习作业:如“35+27=  43+8=  450+130=”,让学生练习后引导回顾之前学过的笔算方法。例题教学时,则引导学生将三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发现三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的算理、算法都是一样的,从而总结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同时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到四位数、五位数的笔算加法。(如下图)

这样处理不仅可以顺利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升华。

三、越沟跨堑,强化辨析,防止负迁移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学生学习新知时有时会因为旧知识的干扰,先入为主,产生定势思维,影响新知学习。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小数加减法》时,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部分知识学起来简单,做起来错误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口算题,如3.2+3=3.5、4.5-3=4.2……这些错误并不是孩子没掌握算法造成的,而是受到原来整数加减法从末尾直接相加减的定势思维干扰,产生了负迁移。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转负为正,产生积极的迁移呢?在新课教学时我大胆放手,出了一些题目让孩子练练手,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辨析。接着我抓住“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这样做与以前整数加减法中的相同数位对齐有没有矛盾呢?”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讨论。

生1:小数点对齐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生2:小数点对齐后,十位与十位能对齐、个位与个位也能对齐了,这样跟以前的相同数位对齐其实是一样的。

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无论是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还是以后的分数加减法,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从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堂上老师还要针对这个易错点进行针对性强化练习,在纠错中引导学生辨析反思,引起他们的重视。这样的处理就能转负为正,发挥积极迁移,把错误杜绝在萌芽阶段。

在数学教学中,负迁移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障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认知规律,采取一定的策略加以应对,就能使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追求智慧课堂,就需要老师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地为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更为通畅、稳固的“迁移”桥梁,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徜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