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歌”《卜算子·咏梅》不同版本演唱的比较分析—以李维康与吴碧霞的演唱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戏歌”《卜算子·咏梅》不同版本演唱的比较分析—以李维康与吴碧霞的演唱为例

王笑笑

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戏歌”作为戏曲与流行元素融合的一种产物,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感,既传承了“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又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品味,所以这一艺术形式一经推出就风靡全国。本文以《卜算子咏梅》这一经典作品为例,对不同艺术家的演唱版本进行分析比较,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戏”与“歌”的差异与融合,为笔者与广大的声乐爱好者今后更好地把握“戏歌”这一类作品演唱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卜算子·咏梅》;戏歌;吴碧霞;李维康

作者简介:王笑笑,1995年8月,女,汉族,在读硕士,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戏歌”顾名思义就是“戏”与“歌”的结合,这里的“戏”就指的是“戏曲”,是民间文艺集大成者,也是雅俗文化的桥梁。“歌”——能唱的文辞,实际上就是指普通意义上的歌曲,两者的结合实际是将传统的创作手法——板腔体与现代——西洋大小调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真正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中国声乐作品《卜算子咏梅》(孙玄龄编曲)则将其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不同版本的演唱者介绍

1、李维康

    李维康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著名的京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得主。12岁登台,师承众多名家。她的扮相端庄,台风大方,嗓音宽亮甜美,尤其行腔富有创新,熔梅、程、张等流派的声腔艺术于一体,根据自身条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2、吴碧霞

    吴碧霞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著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湖南常德人,嗓音甜美、清澈、纯净,本科期间她虽然学的是民族唱法,但1998年后开始接受美声的专业学习,她是首位将中国民族和西洋美声集于一身并获得极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二、不同演唱版本的共性

1、两位演唱者都具有绝美的音色,极佳的形象与台风,以及高超的演唱技术技巧。

在演唱作品时音色的把握很重要,是音乐表现的需要,也是情感表现的需要。除了和演唱者自身的嗓音条件有关以外,对气息以及共鸣的把握和调节也有很大的关系。《卜算子·咏梅》这首作品是带有京剧唱腔的声乐作品,作曲家运用的是西皮腔和旦角的唱腔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演唱中应该运用较为甜美、明亮的音色来进行演绎,而不是用美声或者“老生”这种浑厚、低沉、营造悲伤气氛的音色来演唱。

2、在演绎这首作品时都严格按照谱例的要求进行演唱。

这首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换气口以及速度变化,两位演唱家在演绎作品时都做了出来。

3、两位艺术家都将毛泽东笔下梅花自强不息的品格表现了出来,同时让听者有一种雍容大度、俯瞰江山、无限的希望和理想尽在眼中的大气磅礴之感。

三、不同演唱版本的个性

1、声腔运用的不同

戏曲的声腔对于真假声的要求较高,李维康老师属于“旦角”,假声运用的比例更高。而民族声乐由于吸收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原因,在真假声的转换上更加自然,比例更加协调。假声是歌者通过控制部分声带发生震动出来的声音,真声是通过控制全部的声带震动发出来的声音,相比之下假声要相对更高、更弱,音色更加晶莹明亮。两种唱法在演唱高声区时的区别相对较小,运用假声的比例均较大,但中低声区的演唱就有着明显的区别。如:

“俏也不争春”这几个字为中声区,吴碧霞老师在演唱这一句时完全把声音放下来,像说话一样吐字,而李维康老师演唱的京剧版本使用假声的比例较大音色更亮,但给人以距离感。

2、咬字的不同

  京剧与民族声乐的咬字不同主要表现在口腔肌肉的着力点和空间的大小。在京剧的演唱中为了不破坏面部的美感,演员的面部表情幅度不会太大,几乎可以做到不漏齿,始终保持微笑的状态。而民族声乐唱法的咬字相较于京剧的咬字更夸张一些。如:这一句为全曲的第一句,两位演唱家在演唱时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就第一个“风”字而言,其音高较高,在小字二组的e上,吴碧霞老师的吸气动作相对夸张,在后鼻音的基础上腔体更开阔一些,“feng”的咬字近乎“fang”的感觉,上下唇齿分离的程度相对较大,五官中眉毛眼睛大幅度向上扬,鼻孔张开,面部表情较为夸张。而李维康老师在咬这个字的时候,“feng”的后鼻音已经趋向于前鼻音“fen”了,腔体的开阔程度相对较小,面部的幅度也相对较小,上下唇齿距离较近。两位老师的演唱给人感觉不同,吴碧霞老师是用全身在歌唱,气流贯穿整个身体,“气柱”的直径较大,“威力”较大。而李维康老师给人的感受更加秀气,“气柱”的直径较小,声音的爆发力相对较弱。又如:“中”“zhong”为撮口音,李维康老师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嘴皮多用劲,嘴巴保持立住,而不是往外撅,此外用气将字抛物线从后脑勺送出,气息是从硬腭穿鼻然后将软腭吸起来,其共鸣的位置在中间靠后的位置,而吴碧霞老师在演唱这一句时,嘴巴稍微撅起来的状态,上下的嘴皮放松,有点发“u”的感觉,口腔内部稍用劲,共鸣的位置前中后都覆盖。

3、使用伴奏的方式不同

吴碧霞的演唱版本使用钢琴伴奏,该作品的钢琴伴奏编配者是中国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先生,创作于1967年,可以说是钢琴与京剧结合的开端,是极具艺术价值的,既体现了钢琴华丽纯净的音色又能够尊重伴奏的特点——不喧宾夺主。近年来我国的钢琴伴奏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在音色的模仿上也更精细更准确,但就“韵味”而言,西洋乐器在演奏中国声乐作品时总会显得差强人意。而李维康老师使用的主奏乐器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板胡、京胡。同样在节奏、速度、情绪上都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与钢琴不同的是它的音色更贴切京剧的唱腔,比如作品中出现的大量的滑音、连音,用弦乐演奏更加流畅顺滑、自然,而钢琴的演奏就显得生硬、笨拙一些。如:在演唱这一句时,“也”字的音符为两个八分音符的“43”,钢琴伴奏的部分为中规中矩的两个同样时值的音,而弦乐的演奏就可演奏为一个下滑音,演唱者在演唱时给人的感觉更舒服温和。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不仅是演唱技巧的成熟,更是创作理念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探索,并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理念。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带有京味风格的声乐作品,如《梨花颂》、《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等均受到了广大声乐学习者、爱好者的青睐。“戏歌”的流行并不是一个偶然,它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大众审美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特定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戏”与“歌”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同根同源,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借鉴,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聂霞. “戏歌”风格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特点阐释[D].内蒙古大学,2021.DOI:10.27224/d.cnki.gnmdu.2021.000795.

[2]胡远娴. 戏歌唱腔研究[D].西南大学,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3337.

[3]刘丹,李烁.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声腔的互相吸收与借鉴[J].艺术品鉴,2022(11):165-167.

[4]]包宁,包建辉.浅谈戏曲伴奏[J].明日风尚,2020(11):166-167.

[5]徐威.《卜算子·咏梅》京剧唱段钢琴伴奏演奏特点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34(02):86-90.

[6]陈淳.戏歌《卜算子·咏梅》的演唱探究[J].歌唱艺术,2021(0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