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配合脘腹推拿治疗不寐45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捏脊配合脘腹推拿治疗不寐45例

郑彬

哈尔滨市盲人中医按摩学会150000

[摘要] 目的:探讨捏脊法配合脘腹推拿治疗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寐症45例患者采用捏、推、揉、叩、提拿等手法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痊愈27例,占60%,显效9例,占20%,有效6例,约占13.3%,无效3例,约占6.7%,总有效率达93.3%。结论:捏脊配合脘腹推拿具有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安神定志、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捏脊   不寐   脘腹推拿

    不寐又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压力的不断增加,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大约有55%的人发生过长期性或周期性睡眠障碍[1]。长期失眠,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引起医源性疾病。采用捏脊法配合脘腹推拿治疗不寐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一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45例。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在36-58岁之间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5年。均排除其他疾病而引起不寐者。治疗次数最短者10次,最长者42次。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不寐的诊断依据: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状。

(3)经各系统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三)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3]

符合上述诊断依据、中医辨证标准者;年龄在20~70岁;病程在3个月以上15年以下者,均为本组纳入病例。

2、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中医辨证标准;

(2)病程不到 3个月者;

(3)年龄在20周岁以下和70周岁以上者;

(4)合并人格障碍者;

(5)凡是全身性疾病 ,如疼痛、发热、咳嗽、手术等,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的不寐者;

(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7)有严重心血管、肝肾疾病者,精神分裂症患者。

  二.治疗方法

(一)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健脾养心,宁神安眠。

二)操作方法

1.捏脊法

(1)舒经通络法

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背腰部皮肤。医者站其旁,用双掌面在患者背部沿足太阳经及督脉路线由上到下施术直推法3~5遍。用肘尖沿两侧膀胱经路线由上到下做滑按法3~5遍。时间约3分钟,达到疏通经络,放松肌肉的目的。

(2)拇指后位捏脊法:

体位同上。医者双手拇指桡侧元分置于骶尾部皮肤表面,两手食、中指前按,腕关节微屈。以两手拇指与食、中二指的罗纹面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提捻,然后向前推行移动。在此过程中,两手拇指要前推,而食、中指则需交替前按,二者相互配合,从而交替捏提捻动前行。沿督脉推至大椎,3遍为1次,反复操作2~3次。在操作过程中,为了加强手法疗效可每向前移动3次,双手在水平方向呈90用力将皮肤向上提1次,有时可听到咔咔响声,词法称为三部一提法。再用同样手法由下到上沿两侧膀胱经反复施术2~3次。重点提捏心、脾、胃、肾、肝俞,以调和脏腑,养血安神,时间约5~10分钟。

(3)轻叩脊背法

体位同上。医者双手拿两侧肩井穴5遍,再用空拳由上到下有节奏叩击肩、背、腰、臀等部位3-5遍,力度一次比一次轻,时间约2分钟。

2.脘腹推拿法:

(1)掌推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用双掌或单掌,以全掌着力。由上至下,操作部位以脘腹部任脉及两侧的肾、脾经为主。速度缓慢均匀约40次/分钟,力量轻柔。操作时间2分钟。

(2)穴位按揉法:以小鱼际着力,顺时针按揉中脘、关元两穴,速度缓慢,约60次/分钟。力量以能够带动皮下组织为宜,操作时间每穴1分钟,以调和阴阳。用拇指或肘尖,点按巨阙、上中下三脘、关元、天枢、梁门、期门、章门。力量稍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操作时间每穴半分钟,以通经络。

(3)提拿法:以手指指面着力,将其任脉两侧腹肌拿捏住并向上提起,力量适中,速度50次/分钟。在提拿腹肌的同时,配合医者双手前后左右方向的轻柔移动,每提拿10次后移动一次。操作时间3分钟,以行气血。

(4)掌摩法:以全掌着力,在中脘、大横、关元四点连线的弧形圈上做逆时针摩腹法。力量轻柔,不带动皮下组织,速度缓慢约60次/分钟。操作时间2分钟,以安神定志。

3.辨证加减手法

(1)肝郁化火型:背部重点提捏肝俞、胆俞,腹部重点按揉期门、章门,以清肝泻火、宁心安神;

(2)痰热内扰型:背部重点提捏脾俞、胃俞,腹部重点按揉大横、天枢,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3)阴虚火旺型:背部重点提捏肾俞、心俞,腹部重点按揉巨阙、关元,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4)心脾两虚型:背部重点提捏心俞、脾俞、胃俞,腹部重点按揉梁门、下脘,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5)心虚胆怯型:背部重点提捏心俞、胆俞,腹部重点按揉上脘、中脘以养心镇静,安神定志。

4.疗程

上述方法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七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

三 疗效观察

(一)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

1. 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增至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佳;伴有症状消失。

2. 显效: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伴有症状改善。

3. 有效: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小时;伴有症状改善。

4. 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二) 治疗结果

治愈27例,占60%;显效9例,占20%;有效6例,约占13.3%;无效3例,约占6.7%。总有效率93.3%。

、讨论

  捏脊法与脘腹推拿均属中医外治法。二者相配合的治疗方法,是以阴阳、气血、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并以中医学的辨证施治为原则,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其中捏脊法是通过在背部督脉及足太阳经循行路线,由下而上连续夹起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从而起到疏通脏腑精气,平衡阴阳,补益气血的作用。

根据督脉的循行可知,督脉起于小腹,下出会阴,贯脊属脑络肾,《灵枢·经脉》[4]督脉之别,名曰 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古代医家明确指出脊柱是督脉循行的固定线路。从中医阴阳学说来看,背为阳,督脉当属阳经;且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又成为阳脉之海,能维系、统摄人身之阳气[5]。其支脉上贯心入属于脑,而心主神志,脑为元神之府,故督脉与神志关系密切。而不寐的发生,多因情致不输,气血亏虚等导致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而致心失所养或心神不安引起。因此,捏脊法在人体脊背部督脉循行路线的操作,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宁神安眠的作用。

又因足太阳经行于脊柱两旁。《灵枢·经脉》[4]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由此知,捏脊法的操作部位正是足太阳经循行所过之处。在此巡行路线上有各脏腑精气所输注的背俞穴,刺激背俞穴可调节相应脏腑功能,恢复其正常生理状态。而在脘腹局部进行操作,则是因为五脏及六腑就其所在部位来说,虽然分布于胸、腹之中,但位于胸中的心、肺二脏与腹中的大、小肠二腑,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另外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均与腹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奇经八脉中任、冲、督三脉同起于少腹胞中,即一源而三歧,带脉缠腹束腰,阴阳二维、二跷的循行分布亦与腹部关系密切。所以通过施术于脘腹部,即可影响任、督、冲、带四脉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气血阴阳。因此在上述手法中,已轻柔舒缓的掌推法,缓解患者因睡眠不足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按揉巨阙、中脘、章门、天枢等穴,可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宁神定志。提拿腹肌具有调节脏腑,平衡阴阳,激发脏腑机能的功效,从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摩腹则可增进胃肠蠕动,促进水谷精微的运化与吸收,使气血生化有源,从而起到宁心安眠的作用。不寐的病机主要有心失所养和心神不安所导致,故在治疗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时,均重点施术于心俞穴并加以相应配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起到补血养心、濡养心神的作用。而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则以泻肝火、化痰热为主,故重点施术于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安神定志。使用捏脊配合脘腹推拿的治疗方式,在脊背和腹部的足太阳经、任脉及相应腧穴操作,可调整脏腑功能,疏通脏腑气机,达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双向调节作用,使脏腑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经络畅通,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从而达到宁神安眠,治疗不寐的目的。

经络学说阐明,背部之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与体现的部位,腹部之募穴是脏腑之气集聚于体表的部位。刺激这些穴位即可调节相应脏腑的失衡状态,恢复其正常功能。故选择采用捏脊法与脘腹推拿法相配合,可振奋阳气,激发人体脏腑功能,使心、脾、胆等脏腑的虚弱状态得到改善,阴阳得以平衡,脏腑气血得以协调,阳不得已入阴的病理状态得以纠正,则阴平阳秘,神安而病自去。这也是选择二者相配合的关键所在。

根据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说明捏脊法配合脘腹推拿对治疗不寐效果确切,其操作简便,痛苦小,避免了药物的依赖性和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罗冀,张虹,丰芬,安雪梅.从肝郁论治失眠的发展[J],中医学报,2015,1(1):2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31

[3]江凤林.补气养血方治疗心脾两虚患者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7(3):26

[4] 敖清田,倪泰一. 黄帝内经白话全译.附原版[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17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