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0
/ 2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陈超

松原市前郭县乌兰图嘎镇蒙古族中学

初中数学概括为四大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学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数学学科的“学困生”,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下面就如何转化“学困生”,谈一点粗浅意见.

一、转变思想、改变观念,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成好学生的观念。

    传统教育有形无形地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面对这些中下学生,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意识,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做好初中数学中等生、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二、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以学生生活情景为基础,引用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加强问题的直观性与学生不脱轨。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初中数学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一定要引起学困生学习“注意”, 要学会思考,要学会“想”。例如:讲相似三角形时,结合学生们喜欢的战斗故事,问学生“炮兵是怎样击中敌人目标的,站在大炮前面摆小旗的人起什么作用?”学习了相似形的知识,我们不用过河就测出河对岸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只用一根标杆就可以测出某建筑物的高度,等等.从这些学生常见又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出他们没有想到或解答不了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通过关注学困生“思考、想”,形成知识沉淀,融会贯通,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问题的可接受性。正如巴斑斯基的可接受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与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出发,在所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分层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

2、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比如,老师提出问题时,随之对学困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一张笑脸等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老师心中有“学困生”,“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而且还要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差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进而独立解决问题。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如在学习初中数学分式这部分,我们可以类比分数的性质与运算,来学习分式的相关知识,运用类比法形成知识迁移。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困生,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要立规矩,督促他们认真学习严格遵守规矩,认真完成针对学困生提出的要求。

四、认真把好学业检测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强化对学困生的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导向,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学业检测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培养学困生转化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1、过程性原则:数学学科行动纲领指出:“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而应是“过程”的教学。尤其是学困生往往更注重结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1)概念的形成过程;(2)结论的推导过程;(3)方法的思考和形成过程;(4)问题的发现过程;(5)规律被揭示的过程。

2、主体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困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或动手操作,把课堂上获取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困生学生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充分挖掘潜力,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其个性特长。

3、激励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把学困生吸引到有兴趣的、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因成功、进步而获得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入迷,自动、自觉地钻研。在教学时,教师要随时注意学困生的心理效应,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困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的兴趣。

4、创新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探究创新能力应注重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是一种在认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则应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困生大胆质疑,鼓励学困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独创性的见解。学困生会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

5、开放性原则: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要为学困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成为师生思维活动双向暴露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困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困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得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

[在此处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