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2
/ 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学敏

五河县头铺中心小学,安徽省蚌埠市,233300

摘要:“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的。时代背景影响下,语文课程中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理念不断被提及,也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语文教授课堂中,存在德育教育资源缺乏完整性,不具有生活实践性,也就是德育路径固化等问题,可通过改善教师德育教学方式,联合生活实践与德育元素结合,利用多媒体途径丰富德育资料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改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加以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双减”

引言: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引入德育教育一直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小学课程目标中,具有强烈人文性的语文成为让小学生感受道德与情感的重要科目。所以,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双减”政策背景下,为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及考虑到学生心智年龄,语文老师不得不创新教学方式,寻求更有效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德育渗透的问题

(一)课程缺乏系统的德育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缺乏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校内的德育资料内容比较单一,且资源获得途径狭窄,或是校外资源不具有整体指导性,碎片化信息太多。这些校内外德育资料的不完整性,也让语文老师无从下手。没有整体的规划以及最新的资料,仅靠课本知识老师是没有办法完成教学实践的。这就要求德育教育渗透先解决的问题是搭建完整的德育资料体系。

(二)课程缺乏德育教育的实践性

这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一个方面,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缺乏其应有的实践性。“双减”政策以来,老师的教学重点更多的不是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元素仅仅只是课本上的知识点,以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心智水平,不足以让他们通过文字就可以理解这些德育观点。比如,家国大义,民族情怀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模糊且不能用文字直接理解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结合时代人物和课本内容,在实践中带领学生领悟其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路径

(一)丰富整合资源,将德育教育渗透至新的教学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德育资源可以在各种平台上搜集到。那么,就需要教师利用时间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首先,教师需要自身德育意识提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时刻牢记这一点;其次,资源整合需要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多人合作体会德育元素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的有效性;最后,教师对于德育资料的利用要深入思考和总结。

比如,四年级课文中 “探索自然”以及“面对战争”主题,就可以通过搜集战争片段以及战争对人,世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来进行渗透德育工作。当然,考虑到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程度,老师应该科学评估选取片段。在“探索自然”环节主题中,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介绍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受到毁灭性打击会变成什么样?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见到哪些自然生物?这些问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的情感,促使学生换位思考自然毁灭对于人类的影响。

“面对战争”主题中,老师利用网络结合时事向学生介绍战争对于国家,人民,儿童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拓展学生的视域,促使学生思考战争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老师可以自制教学课件,将战争知识转变成丰富多彩的动画,加上真实且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战争的思考。以此,老师借助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渗透,促使学生学习敬畏生命,爱好和平的精神。

(二)注重实践性,灵活开展德育教育渗透工作

课本上的抽象化名词解释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词语仅仅局限于大脑记忆以及文字符号。语文老师真正想要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必须构建起相关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引发他们的思考,让学生从课本人物或者情节学习到相关品德。

小学语文德育元素知识以四年级课本中的民族,师恩主题为例,讲述师生之间的故事是《孔子和学生》,而讲述民族国家的故事是《爱我中华》《草原》以及《中国结》。文段篇幅比较小,以小学生阅读速度和能力来说非常适合。在讲解师生之情时,首先,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选取一些动画片段,或者有趣的图片引入孔子故事,让学生简单了解孔子的形象;然后,利用情景演绎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引导和鼓励学生将自己心中的师生之情表达出来;最后,老师再带领学生完成课文学习,启发学生和自身联系,成为一个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的学生。老师以自身为例向学生阐述“为师”的理念,大家互相学习。

在讲解民族概念时,老师可以选取奥运会开幕式视频或者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图片来引入民族的概念;也可以让学生自由举例自己了解的民族都有哪些。传统文化节日,不同民族风俗,本地的历史和国家变革历史相结合等等都可以成为课前引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老师对于学生师生之恩,民族团结的德育观念教育就可以通过这些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理解民族自豪感,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德育渗透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方式,让小学生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其渲染力和吸引力。精神品质不再是课本上文字的描述,而是具体环境的人物形象以及文化色彩,激发学生感知文化的精彩之处,体会到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民族的自豪之情。

三、总结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以及教材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既要凸显有趣性,又要兼备有效性,这是对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对学生的影响,老师更应该从更新理念,创新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兼顾小学生的心智年龄特征,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其魅力,完成德育渗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邹毓洁.“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2(25):82-84.

[2]连小玲.探讨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22(26):181-183.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6.061.

[3]吴金华.文以载道  立德树人——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及思路[J].试题与研究,2022(22):112-114.

[4]苏玲瑞.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06):59-61.

[5]候艳丽.“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08):9-10.

[6]张代波.“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德育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2(07):98-100.DOI:10.14161/j.cnki.qzdk.2022.07.015.

[7]袁安彩.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