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入境、情动于衷——论构建共情语文课堂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入情入境、情动于衷——论构建共情语文课堂的策略

张新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针对部分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学生语文素养偏低,学生语文成绩中下层人数偏多的现状,提出了构建语文共情课堂,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有机融合。在共情语文课堂构建中,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入情”;教师备课时细读文本,挖掘“动情点”;为师生、文本,教与学搭建“共情”的桥梁。

【关键词】入情 动情 共情

     何谓共情?共情是指个人被一件外在事物所吸引时其投入的状态,由美学家Theodor Lips在1903年提出,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术语,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又被称为“同感”“同情”“同理心”。哲学家兼作家弥尔顿•梅尔夫将“共情”描述为“能够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 何谓共情语文课堂?共情语文课堂是指教师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乐于求学,乐于求知,积极探索,喜爱语文。

如何构建共情语文课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名师们的理念与实践,作如下探究:

    一、巧设导入,激发“入情”

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这就启发教师要巧妙设置导入,让学生感知到你即将讲的内容正是他感兴趣的话题,或期待解决的问题,达到需求共情,激发学生“入情”。如笔者在上《一材多用》的作文指导课,根据学生近期的写作困惑设置了“他们仨的烦恼”来导入新课:

段考一后,有三个同学向我吐槽:锦潮同学说:“看了作文题目,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只能在最后半小时内临时拼凑。” 薇雅同学更委屈,她说:“我都写了四本日记本了,准备的几个素材,好像都跟题目相去甚远?”灵珍同学也搭嘴道:“有一个素材,我在另一篇文章用过了,现在又用总觉得怪怪的?

当我在课件中展示上述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复述出来时,同学们的目光马上聚焦在我身上,当听到自己熟悉同学的反应时,还会心地发出笑声,我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了师生的共情,接着我转入对他们仨烦恼的分析,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其实呀,他们仨的烦恼都跟“素材”有关,锦潮同学是缺少素材的积累,薇雅同学则是缺少素材与新作文题内在联系的思考,灵珍同学缺少素材可从不同角度再次运用的意识和方法。其实一材多用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

列举学生考场写作困惑,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出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学习内容和学生需求的共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来,达到了“入情”的状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入情,就是学习动机的形成。这已激起的动机本身,便是一种期待欲,期待着接下来的学习故事如何发生、如何一步步发展。学生也因为入情,而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教与学的变革部分中强调,教学要引导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实际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情境教育的领航人李吉林老师总结了创设情境的六条途径: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这六条途径,就非常适合应用在课堂的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入情”。

    二、解读文本,挖掘“动情点”

“入情”是说“情”的萌生,但于学生而言,他们的情感总是处于运用的状态,可以是“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是“生成——淡化——泯灭”。在导入时激发的“入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进、强化,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动情”。如何能更快地让学生对文本动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解读文本,对文本细读精读,挖掘容易让学生产生共情的“动情点”。如笔者在备《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发现这篇小说单语言描写就占了2/3多的篇幅,但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却极简省,然而就是这么寥寥几句,细读起来却极富深意。最后,我决定精选范进的疯言作为本节课的动情点来进行学习活动。针对动情点,我设置了如下学习活动:

(一)读疯言,读疯人

1.如何读好范进的这几句疯言?

(1)“噫!好了!我中了!”

(2)“噫!好!我中了!”

(3)“中了!中了!”

2.朗读指导,配音活动。给电影《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片段配音。

(二)品疯言,悟题旨

品味“好”字。“好”在哪里? 填写下列表格,小组交流。

项 目

      中举前

        中举后

生活        

境况              

  社会地位

处事态度

学生在朗读范进的疯言中,在配音演读中读出了一个可笑的范进,又在品读中读出了一个可悲的范进。一个“好”字,更是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百相,讽刺了卑微怯懦,麻木不仁、圆滑世故的士人,讽刺了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批判了人们对贫困落后者冷漠无情,对有钱有权者巴结讨好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官僚之间结党营私的社会风气,可悲的世道。这个“动情点”的设置,使学生与文本达成共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名师黄厚江老师认为解读文本和处理文本,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如同庖丁解牛,想要做到“枝经肯綮之未尝”,就必须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要把丰富的教学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就必须善于发现解读文本、处理文本的“把手”,这个“把手”就是学生的“动情点”,抓住了这个动情点,就能举足若轻,化繁为简,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因此而显著提高。

名师们的课堂,总能抓住文本中学生的“动情点”,如黄厚江老师在讲《孔乙己》这课时,抓住了孔乙己的手,和学生一起由这双手认识孔乙已这个人,由这双手走近鲁迅。再如肖培东老师在讲《湖心亭看雪》时,抓住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带领学生通过诵读融进了那个凄美凄清的纯粹的“与”,还有那个遗世独立的“一”,去和学生念想自我生命,去念想宇宙天地,去念想人生境界。

在导入中力求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文本细读中,挖掘让学生容易产生共情的“动情点”,让学生心动情也动,从而构建共情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与情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共情语文课堂构建策略与实践的研究》,项目编号:2021YQJK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