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彩色陶泥在人物创作雕塑中的运用

/ 2

浅谈彩色陶泥在人物创作雕塑中的运用

黄弋洋,战益皎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三道湖镇兴大希望学校  

20世纪末,软陶工艺由欧美传入,目前课题,国内对于软陶工艺品也缺乏系统的阐述和技术探讨。如何把彩色陶泥在人物中更好的运用,研究软陶人物形象在艺术中的变现,是一项值得探讨的。

结合近年来对软陶制作工艺的了解,首先深入研究了软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其次,结合实例分析,论述彩色陶泥在任务形态上的制作技法与表现。从造型,装饰,质感上面介绍了软陶的特性。研究如何有效协调软陶加工制作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介绍彩色陶泥的起源

大陆的软陶及制作工艺最早是从台湾传入,而台湾的乃至在整个亚洲卡密儿软陶又是最知名的。大家所熟悉的《软陶创作之美》的编者郑丽香老师就是卡密儿软陶的专职讲师。通过她高超的技艺和卡密儿软陶良好的材质,是软陶在台湾乃至整个亚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软陶是一种聚合性陶土。1922年发源于德国,一位玩具制造商的女儿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它,并推向市场。当时主要用米制作玩偶的头部。

二、彩色陶泥在人物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一)造型形式的可塑性

    作为软陶工艺的实现方式,软陶材质不同于陶土黏土,而是由一种自身特制的一种软装饰性材料。其特性之一的可塑性与延展性就决定了它在造型方面较强的塑造能力(通过揉压按捏等,塑造各种细腻的纹饰,图案及精致的造型。)也是软陶人物造型丰富多样化的缘由。材质的物理性质体现在它的柔软度低于一般的黏土,为造型塑造的细致化和精致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体现在由于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柔软度的不恒定上,简便易行的调节方法时放入凉水中冷却或放在热水中加温,以使其柔软性和可塑性达到最佳状态。

    可塑性体现在造型自身和它的创作上,不同类型的作品可以有千奇百怪的造型,而不同创造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也独具个性,各不相同,所以在造型上是无所不有。根据作品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实用类,装饰类,玩偶类等,根据作品的风格,可分为写实类,抽象类,写意类。另外,其他艺术形式的分类也同样适用于软陶,如陶艺雕塑等的分类,既可模仿,又不失特色。

(二)装饰色彩的丰富性

    软陶也称彩陶,但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半坡文化出土的彩陶。它和传统的陶土不同,本身具有多种明丽鲜艳的色彩。目前,国内市场中销售的软陶艺有数十种颜色,若有种类更丰富的颜色加入创作中使用,可以使作品的颜色看起来更加鲜活和多样,在一定程度上为软陶人物的创作开辟了空间。这个问题的实现紧紧依靠的是其原有颜色间的相互融合,这是软陶材质的一大优势,即软陶的色彩具有可调和性。其调色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把握住几个基本的原则,就可以调出想要的颜色。

    软陶色彩的可调和性首先体现在色彩艳色的增加上,在需要一些现成没有的颜色时,可以利用已有的颜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加以调和,从而获得需要的颜色,前提是需要创作者了解一些三原色的相关要理。通过揉和,碾压等手段,就可调出各种颜色的软陶原料,非常有利于创造者在实际过程创作中的应用。其次,软陶色彩的可调和性还体现在手法,力道的不同,产生不同变化的颜色上,这种调和方式极易创造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色彩,如富于变化的色彩渐变和自然互融的色块等。虽然这种可调和性可产生颜色互融,但手法的不同仍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色彩间的独立明确,这是软陶材质特性的另一优势;其色彩的惰性和丰富性,色泽的明朗艳丽及装饰性,也是其材质特性的另一优势。

    色彩作为空间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存在于任何艺术形式中。同时,能够有效地吸引作为人以心理感受的第一感官(视觉)的注意力。在进行软陶色彩的调和和运用时,要了解色彩自身所包含的语言,以便运用得更得心应手。在色彩群组中,类比色传达和谐统一,暖色系表达温馨,冷色系表示安静,理性,黑白寓意明朗,中性系穿传达平,宁静;以及红色热情奔放,黄色的明朗清晰,蓝与白的纯净凉爽,青色的素雅别致等,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对颜色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明度的或朦胧或清晰的清冽的对比,纯度的明朗艳丽或含蓄和谐,以符合感情基调为适宜,并无一定公式,格式可循。色彩对于软陶材质自身及软陶的人物形象设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材质中和体现为材质自身色彩丰富性的优势,而在软陶人物设计中体现为软陶作品的色彩倾向,是具有极大冲击力的装饰语言。

(三)质感与肌理表现的独特性

    这里所说的肌理主要指的是由于创造者的造型行为,有意无意造成的表面效果,或是创造着为满足视觉和触觉所加入的,有个人心理体验产生下的抽象的东西,这种创作者主观意识加入的抽象的东西,就是可以被观者和触觉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肌理。软陶人物的肌理大多为可控制肌理,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依据个人的心理意向审美的品位创作的,属于个人意识范畴内。对这种肌理的控制与把握程度,直接会影响整个作品自身的形态结构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软陶人物的质感和肌理的多样化得益于软陶材质的可塑性和制作手法的多样性,不同质感效果的成品风格不同,或复古或华丽或时尚。其中,模仿是软陶进行材质感表现的最常见的方式,配合上色彩的造型,十分逼真,这也是软陶工艺的一大优势。另外,混合方法在表现质感方面也会产生特殊效果,前提是所添加的材质经烘烤不会发生化学变化,融化或溶解,满足此条件的物质都可尝试,会实践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软陶制作的趣味性和期待性。

    丰富的肌理决定质感的表现,而装饰语言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也影响着作品效果的展现,其中肌理的丰富和合理的运用更利于造型之上的层次感,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增强,局部形态造型的完善和装饰效果的体现。

任何装饰语言的表达基于材质本身,而肌理多样化也有赖于软陶材质的可塑性,变化万千的肌理装饰纹样经由对材质进行手捏,拍打,刻画,印压等手段制成,其独特的语言在传达意境美的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也给观者以不同的感受,如疏密,粗细,连续,交叉,重叠等。另外,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风格和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观者的视觉心理效应也受肌理的影响,如纤细的肌理给人以灵巧,精致感;粗质的肌理则具有豪放,粗犷,厚重感;光滑的肌理给人以安逸,平缓舒适感;而自然的肌理,则给人自然真实的亲和感。这些各异的效果是人寓情于物的审美心理的体现,也表达了肌理作为皮肤是渲染和烘托整个环境的有效手段,以及作为软陶人物的装饰语言,为作品做出强大的冲击力。

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软陶所具备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在无形中或有形中为软陶工艺的发展开辟了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