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孤独症儿童幸福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沙堤社区孤独症儿童“生活圈”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开展孤独症儿童幸福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沙堤社区孤独症儿童“生活圈”为例

王丹丹

泰顺县培智实验学校 325500

【摘要】 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特殊儿童享受生命的精彩,快乐、幸福地生活、学习、成长,就是为了帮助孤独症儿童具有追求幸福的能力,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基。在全国提倡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背景下,我试图探索“如何开展孤独症儿童开展幸福社区教育”这个问题,来提高孤独症孩子及家庭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知到身边的幸福。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幸福  社区教育

一、引言

社区是孤独症儿童赖以生存的地方,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社区教育主张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康复与普通人群一样享受到社区成员应有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服务。在从沙堤社区的小方舟孤独症康复机构得知,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康复训练中,家庭、学校或者康复机构主要针对儿童口语的清晰度、声调、音量等方面进行训练,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形式往往受限于一对一的个训小教室,硬件相对与社会大环境,属于隔离的封闭式教室,缺乏集体的语言交往训练的泛化环境,无法在真实的生活化场景中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

二、幸福社区教育的对象

小方舟康复训练中心是一家专门接受2--12周岁孤独症儿童的民非机构,现有学生数68人,其中智力障碍6人,孤独症52人,唐氏综合症4人,发育迟缓6人。此次纳入到实践中的研究对象有12人,其中有9名是大龄孤独症儿童,通过幸福社区教育提高了孤独症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

三、幸福社区教育对象及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楼林立,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人们之间逐渐疏离,情感淡漠,邻里之间可能彼此都不认识,再加上孤独症儿童家庭的自我封闭,缺少主动寻求帮助的意愿,与邻里互动少,造成初级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缺失。

(二)孤独症儿童家庭缺乏外在的帮助,孤军奋战,自我的封闭导致获取外在资源少,孤独症儿童缺乏同辈群体的引导和帮助。

(三)孤独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社会性的获得必然要在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实现。离开了社会环境,离开了人际关系,脱离了真是的社会生活,依靠封闭式、隔离式的形式训练,无疑对孩子的作用是有限的。

三、开展幸福社区教育的主要方法

有效的社区教育能使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生活的真实性,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根据孤独症儿童所处的社区,通过“学做一体”的方式,结合社区工作、康复机构、家长等人员开展了以下幸福社区教育内容。

(一)启动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体系。沙堤沙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社区内有残疾人联合会做行政政策支持,小方舟康复训练中心作为康复技术业务支持,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社会融合活动的场所支持和社会人员支持。周边还配齐了休闲公园、健身跑道、体育中心等可供儿童活动的场所。综合以上地理优势,多部门联动开展结构化教学、感统训练等课程走出教室,走进社区。

(二)推广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康复教育服务。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次级系统,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和安身立命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家庭讲座》《家庭康复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庭在孩子生命中是恒定的,而服务体系及其工作人员是流动变化的。转变家长思想观念,将孩子首先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贴着孤独症标签的儿童患者。建立“家长互助委员会”,鼓励并促进孤独症儿童家长之间的相互支援。始终以支持性的方式与家长分享咨询,认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优点与多样性。

(三)量身定制丰富多彩适合孤独症儿童在社区开展的活动。孤独症儿童社区康复的理论依据是,最适合孤独症儿童居住的地方应该是社区和家庭。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仅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参加社区活动十分重要,有助于他们利用社区资源,学习在公共场所表现出合乎社会规则的行为,学习与社区居民交往,学习独立生活。针对我县孤独症儿童家庭现状,以沙堤社区为例,主要开展以下幸福社区教育形式:

(1)集体活动。社区组织本区内的所有孤独症儿童共同参加社区活动。例如,举办趣味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才艺表演等活动,把室内感统课搬到室外,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感觉统合训练,社区中的体育活动更多的发生在户外的公园里有了设施和社区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我们就是利用该社区现有的体育设施设备资源为儿童及家长设计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运动环境。

(2)帮助孩子在群体中体验与学习生活常识,掌握知识与技能。在热闹的氛围中,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与分享能力。社区教育是以让孤独症儿童回归原生态生活环境为主要依托,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并设计一些列相关任务来让孤独症儿童来完成。这些任务都是按照儿童不同发展状态量身定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一个动作到两个甚至多个动作,由容易到难逐渐递增实施。然后由社区工作者和康复教师一起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步骤,孤独症儿童按照固定顺序依次完成,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有观察环境的能力。如将垃圾扔到楼下的垃圾桶里,社区工作者需要在社区提前检查垃圾桶的分类标识、康复教师要在课堂教会孩子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垃圾、家长在家中需要指导学生将垃圾分袋装,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后,再由孤独症儿童下楼等垃圾。这个过程中,社区工作和教师要特别注重与家庭的合作,家长参与指导孤独症儿童垃圾分类的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进而将孩子的进步和问题反馈给康复教师,更有助于老师在设计下一次社区教育方案时提前做调整,儿童在训练独自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也能逐步掌握有关分类垃圾的生活技能,为家长分担家务并为将来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2)游戏文娱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和家长借助游戏让孤独症儿童参与社区活动,利用游戏轻松、有趣的优势,帮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与他人交往和沟通,提高孩子的社交沟通能力。许多孤独症儿童深受语言表达障碍的困扰,因此社区可以多组织孩子参加文娱活动,让他们在社区环境中,通过绘画、音乐、舞蹈、表演的形式表达自我真实的想法与情感,这将有助于孩子与他人更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

(3)合作活动。儿童不分年龄都会有共同的话题,同班教学的效果远超于师生教学。将孤独症儿童与社交沟通能力强的普通儿童放在一起,让他们通过合作参与社区活动。借助同伴辅导的方式帮助孩子更快地融入同伴群体,与其建立关系联结,以促进孩子对同伴群体的融合。我们将课堂普特融合的方式带入到社区教育中,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小区儿童放假时间,开展一些“共阅读”“做手工”等活动,在学习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如“做手工”不仅可以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而且可以开发孤独症儿童的创造力、现象力等。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合作中既可以培养其沟通能力,也能促进普通儿童关系特殊的意识,普特儿童一同享受友好环境。

四、开展孤独症儿童幸福社区教育取得的效果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彭霞光(2005)在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中学习同辈群体适应的行为表现,与同伴和老师发展正向的、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孤独中儿童的独立发展,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泰顺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家庭所在的社区所提供的资源有限,缺乏对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关注,外在支持薄弱,不能满足孤独症儿童家庭的需求。经过一年的努力,以“沙堤”社区孤独症儿童幸福社区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一)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孤独症儿童参与社区活动,可以与不同的社区居民交往与接触,增加他们与不同个体社会交往的机会。

(二)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的理解与包容。沙堤社区通过邀请小方舟教学主管开展讲座,宣讲有关孤独症方面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孤独症,提高人们对孩子的认同感与包容度。

(三)帮助孤独症家长建立健康心态和树立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家长的心态直接影响儿童个,通过家长学校的成立,家长助教模式的试行,以及家长在社区互助互帮方式的开展,家长康复的桥梁逐渐形成,康复信息共享渠道扩宽,家长的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提升。

结束语:孤独症儿童社区教育强调以社区为基础和依赖,融合社区资源,促进社会整体干预和对孤独症患者物质环境、心理机制的调整,有利于孤独症患者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孤独症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将星星儿童重返社会的责任扩展到社会整体,为孤独症患者康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充分保障。所有社区工作者和教师要一起携手,共同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完善的社区支持服务体系,共同为孤独症儿童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