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的耦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的耦合研究

尹爱栋,尹丽凯

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中文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以及实现中国梦伟大世纪实践中的角色和作用与日俱增,是党在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性拓展和重要完善。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践行者和主力军,培养和塑造其对本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既是新时代国家教育任务的题中之意,更是民族精神能够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以及民族复兴之路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必至的根本保证。

然而,由于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国破家亡,期间诸多欲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的知识分子,纷纷选择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意或无意全盘切割而导致的矫枉过正现象,致使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度沦为封建流毒和糟粕的代名词;现当代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不对称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西方世界和平演变政策的推波助澜,青年一代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与对西方价值体系的崇尚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如何通过高考评价体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的耦合研究,使两者通过良性互动从而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更是教育界和文化界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耦合效应

正文

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则尤其突出强调学习和探讨历史应具有的基本人文追求,即家国情怀,必须体现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近年来,习近平同志也多次谈到学习、借鉴历史的重要性。2015年,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祝贺信中谈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2016年,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顾了中国的历史,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但现阶段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往往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依旧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其直接后果就是广大考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仅仅局限在考学领域,无法将新时代青少年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相结合,这是当前高考评价体系之下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之间不能实现良性互动的根本原因。

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时代性不突出。诚然,爱国主义的确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是活的灵魂和主旋律也丝毫不为过但绝非全部内容。但很多地方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往往只是停留下一处处宣传栏的高度,各类“七一”英雄虽然随处可见,但仅仅凭借这种耳濡目染的单一性、功利性的熏陶,不但会致使爱国主义理念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与文化自信塑造议题更会因沦为一个从属地位和附庸角色而黯然失色,

三是弘扬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与合力尚有待形成。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导致人们产生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这些都严重的影响高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导致许多的高中生对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感;而社会范围内,相较之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受资本的青睐程度远远不足——这一切都致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文化自信塑造在青少年中显得迂阔难行。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全方面、多层性、综合性的伟大世纪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历史渊源与依托,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国家无论其制度多有先进、经济有多繁荣,最终也只能沦落至随波逐流和迷失自我的悲惨结局。就高考评价体系之下的历史学科教学而言,必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塑造的良性互动与耦合效应,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重建广大青少年对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与仰慕之心,这不仅是应对眼下文化多元化冲击和传统文化根基薄弱的亡羊补牢之计,更是民族复兴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力奥援和神来之笔。

首先,必须要重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除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程门立雪的尊师重道传统,卧冰求鲤的忍苦孝亲精神,凿壁借光的刻苦求学追求等等,这些无一不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更有利于广大高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的理解与接受,更易于其文化自信的塑造与培养;

其次,必须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类似红色革命精神,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事迹必须能够在感动中国类的宣传和报道中占据更高的比重和曝光率,文史类教材以及高考试题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章节知识必须有一个稳步增长的基本趋势,必须从观念方面改变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羸弱地位的基本认知,从而才能形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

最后,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扶植力度。在今天的高考评价体系之下,高考直通车往往都局限于理化类科目,因为这些科目转化为社会直接创造力的速度和周期甚至都是肉眼可见的,相比之下,似乎只有道德教化功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然而,数据统计:清北高校出国留学的高材生,学有所成的回国率居然不足20%,尽享母国30多年优质、优先教育资源的培养,不到三年左右的海外时光竟然可以将之前时常标榜的养育之恩和报效之情磨蚀殆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甚至是缺失,文化自信的谈及只能是像空中楼阁那么缥缈不定和软弱无力,曾经的裁弯取直和独辟蹊径在最终的事实面前显得是那么不堪一击。除却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优异者的直通高校比重,更应该将其提升至所有高校入门考试的基础和必选科目,非此无法实现高考评价体系之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塑造的耦合效益。

参考文献

中文资料

(一)专著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东北示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4沈志佳:《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陈科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阐释篇)》,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6刘云波、周建刚:《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源流篇)》,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张金平、昝风华:《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8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9陈峰:《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版。

10孙金荣、杨棣、赵金科、孙文霞:《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二)期刊文章

1刘玮张娟:《“文化自信”语境下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从孔子的文化观与教育观谈起》,《中国成人教育》,2018年第24.

2张雯雯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第5期。

3、许晓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43期。

4、郑林:《中学历史课程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42期。

(三)学位论文

1、阮妍青:《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

2赵国琳:《初中历史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鲁东大学,2022

3、吴婧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以<钟鸣鼎食的礼乐文化>为例》,西南大学,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