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手工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课程模式探究——以手工扎作沙湾鱼灯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幼儿园手工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课程模式探究——以手工扎作沙湾鱼灯为例

罗玉荷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街育才幼儿园 

【摘要】优秀的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中遗留的文化瑰宝,更是某个区域、某个民族思维与智慧的结晶。因此某些地域的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宝贵的、纯粹的、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通过文化浸润、技能学习、氛围创造等方式将打造本土文化特色课程纳入到园本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来,从而促进园本课程的内部生长,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本文便从手工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通过挖掘沙湾本土“沙湾鱼灯”这一文化资源,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三种教学方式向幼儿普及鱼灯文化、教授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对沙湾鱼灯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传承。

【关键词】本土文化;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一、幼儿园课程中本土文化融入的现状

优秀的本土文化作为地域内人文文化、社会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精髓之一,将优秀的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活动中,不但能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热爱,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贯彻国家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要求。随着文化传承观念的日渐深入,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幼儿园开始逐渐挖掘和发挥独具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尝试将优秀的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类型的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社会文化,实现让幼儿在参与文化学习与传承的活动中学会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作的美育目的,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彰显“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精神导向。手工课作为幼儿园美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幼儿能够以做手工的方式挥动想象的翅膀,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因此,幼儿园可以以手工课为抓手,以本土特色文化为主题,引导幼儿感受文化之美、学习工艺之技、传承工匠精神。

二、幼儿园课程中融合本土文化的路径——以手工扎作沙湾鱼灯为例

(一)探究背景

沙湾鱼灯起源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古时沙湾河网交错,村民临水而居,人们对“鱼”有着独特的感情,渔民们将扎作灯笼的技艺运用到捕虾所用的虾笼上,渔民的小孩则利用编织虾笼所剩的竹篾编织成鱼形小灯,这便是沙湾鱼灯的雏形。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演变成了手提灯,因为其象征的是“吉庆有余”的美好寓意,所以人们取谐音称其为“鱼灯”。后来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的热闹节日,人们就会将鱼灯扎作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带回家,提灯的队伍浩浩荡荡,就好似人们不约而同地外出巡游一般,后面渐渐地便演变成了当地的一项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流逝,如今的沙湾鱼灯已经成为番禺沙湾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继承其扎作、展演的过程不但是在传承手工扎作鱼灯的技艺,更是在保留关于沙湾古镇的城市记忆。

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社会氛围也喧嚣不已,许多新时代出生的孩子都没有机会了解或是压根不愿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导致诸多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渐渐式微甚至绝迹。学前教育作为孩子养习惯、生兴趣、塑品行的关键阶段,我们幼儿教师理应利用起本土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将其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去开发和建设,通过向幼儿普及鱼灯文化、传授鱼灯作法,引领他们对沙湾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为日后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围绕“沙湾鱼灯”对本土文化与手工教学创新融合模式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也可以深入贯彻自然教育的先进理念,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二)实践路径

本土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独特性、纯粹性等特性,它们往往历史悠久、技法传统、寓意深厚,因此想要完善地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幼儿思维和心理的发展规律,选择的内容不能太复杂,操作的难度不能太高,课堂引入的方式还要具备足够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幼儿产生兴趣、愿意上手。基于此,笔者与所在的课题小组选择将沙湾鱼灯文化与幼儿园课程建设进行融合,以“开展一堂主题为‘鱼灯文化’的手工课”的形式进行,获得了较为优越的成效,具体步骤如下:

1.听鱼灯故事,感受文化魅力

由于沙湾鱼灯是我们番禺沙湾镇的本土文化,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在沙湾、长在沙湾的孩子们来说这一事物并不陌生,也许在正月十五当天与家人游街时见过,也许在某条文化节闲逛时摸过,但是他们又普遍对于鱼灯没有过系统的了解。因此笔者在建立系统认知这一基础环节进行了两个内容:

一是以猜灯谜引入。在上课前,教师在教室中先悬挂与班级人数相当的鱼灯,然后每条鱼灯对应一条灯谜,由小朋友们自主选择喜欢的鱼灯并进行猜谜,猜中者就可以将花灯领到作为上,意在以漂亮的鱼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简单有趣的灯谜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后续环节的有序开展。二是以讲故事中点题。待幼儿们拿着各自的战利品坐好了之后,再由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讲法介绍鱼灯的历史与来历,让幼儿了解鱼灯的起源、来历、样式、做法以及背后“吉庆有余”的寓意、知晓人们做鱼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感恩和祈福等等。

以这些简单有趣的方式的入手,不但能够契合幼儿天生好奇的天性,同时还能带动幼儿沉浸在课堂的文化世界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特色,从而埋下一颗“自觉保护、传承特色文化”的意识萌芽。

2.做鱼灯作品,掌握创作技能

基于上述环节,幼儿会初步形成对“沙湾鱼灯”文化背景、历史起源、制作工艺相关认知,在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教师就需要带领幼儿从表层教学走向深层教学,叫教学活动的重心从“学”逐渐转移到做上。

首先,教师应该为幼儿准备好一些制作鱼灯所需要的工具,例如胶水、画纸、彩笔、木棍、竹签等。此外,由于竹签拼接骨架的难度较高,所以教师还应该同时准备好一些同样能够起支撑功能的替代品,例如矿泉水瓶、PVC管、硬卡纸等等。其次,教师不应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在这一环节的初始阶段就讲授大量与制作有关的知识内容,反而要保留幼儿的童心,仅简单介绍一下各个工具材料的作用,然后让幼儿进行自由发挥。当然,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他们并没有特别强的个体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一个简单的鱼灯形状,然后围绕这个唯一的主题分工合作。在这种自主选材、动手的自由氛围下,让幼儿通过不断地搭建、拆分、上色、装裱灵活地调整鱼灯的形状和姿态,可以把幼儿抽象的想象力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变得具象化,这个过程对于幼儿团队协作能力、思维拓展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发展具备重要意义。

3.开鱼灯展会,争做传承使者

幼儿时期正是极为喜欢博得他人关注的时期,因此当幼儿基本掌握了沙湾鱼灯的基本咋做技能之后,教师就要将课堂推进到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深入本土文化,加深文化学习。在制作沙湾鱼灯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经历塑形绘画、剪纸、制作、阵列、上色等多个环节。然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不强或是缺乏手工操作经验的幼儿来说,并不是每一个步骤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到课堂过程中去,及时关注到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积极帮助其解决,让幼儿在具备良好课堂体验的同时掌握鱼灯的创作技巧,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强本身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有些幼儿在拼接鱼骨架的时候经常不知道选择什么材料,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带着幼儿分别进行尝试,由幼儿自己进行比较和选择。再例如某些幼儿在粘贴“鱼皮”时经常会将外边的一层弄破,此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进行新的尝试,比如先糊一层纱布再糊纸,或者先把纸粘好再上色等,让幼儿在教师耐心的演示和指导下逐渐找到正确的方法,树立制作的自信心,从而更愿意对鱼灯文化进行探索和传承。最后,在所有人把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中国风韵的歌曲作为背景,举办一场“沙湾鱼灯会”,由幼儿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前展示,并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让幼儿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更进一步感受鱼灯魅力,感受文化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沙湾鱼灯”这一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手工课程,不但能够将本土特色和文化内涵注入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创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更能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因此,作为广州番禺沙湾本土的幼儿园,我们都应该加强“沙湾鱼灯”这一优秀的本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通过“打造趣味环境感受文化魅力、耐心传授扎作技巧掌握创作技能、解决创作疑难增强课堂体验”等方式,让幼儿在手工创作活动中感受浓郁的地域文化,促使其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为促进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本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介民.岭南民俗艺术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谭元亨.岭南文化艺术[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白小兰. 基于地域文化构建幼儿园本土课程[C]//.中小幼教师新时期首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295-298.

[4]刘星妤.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0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