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鼓文化在农村学校课程中的融合与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会鼓文化在农村学校课程中的融合与传承

覃浩南

马山县百龙滩镇初级中学

摘要: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较之城市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家庭教育开展力度也略显不足。但农村学校享有独到的民俗文化,是值得开发的新兴资源。会鼓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背后所阐释的文化观念与人物品质,都体现出壮族祖先与艰险的自然环境相抗争的奋勇精神,在当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会鼓文化无疑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民族文化、风俗与精神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当代的校园建设工作、学生素质教育而言,属于一项需要引起重视的工作之一。

关键词:会鼓文化;农村学校;融合与传承

引言:

农村家庭的知识水平、经济水平较之城市家庭存在一定差距,亲子间沟通、交流较为匮乏,双减政策所鼓励的家庭教育开展力度略显不足。部分家长虽认识到自身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却未能掌握正确指导学生的策略,不得不将学生教育寄托在教师身上。因而农村教师需对校内教育、校外教育“两手抓”,确保农村学生知识、素养同步提升。

一、农村校园文化背景概述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除了可以选择时代宣扬的价值观念以外,还可将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引入,使学生通过校园为载体,了解古老而又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形式。农村校园相对于部分城市地区的校园环境,本土文化资源相对丰厚,能够给予校园文化建设充足的教育资源。但在民族传统文化引进校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校园发展要求,通过崭新的文化活动形式与宣传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最终实现文化的良好传承与保护。

二、农村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也得到较高发展。但农村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较之城市学校仍存有一定差距,对农村学生而言读书是其转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多数农村家庭长辈知识水平有限,部分家庭的父母需在外打工保证家庭收入,因而家长会将学生学习责任完全交由学校承担,家庭教育在农村家庭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课业压力、心理负担仍得不到有效缓解。

三、会鼓文化概述

  1. 会鼓文化的内容

会鼓文化是诞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的民俗文化财富,古时用于祭祀、驱魔、士气鼓舞等场合,现今使用最多的场合是婚丧嫁娶、添丁喜事、春节庆祝等,会鼓也逐渐转变为民间百姓的一项娱乐活动。会鼓制作、演奏都有明确规定,当地学校也将其视作值得传承、创新的文化素材,将会鼓文化引入语文、音乐等课堂中。

  1. 会鼓文化引入农村教学的意义

农村教学较之城市教学专业性欠妥但实用性、针对性更强,农村教师为确保学生成绩优异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投入课时最多,其他课程开展力度、开展时长远不能及。但随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地方民俗文化的支持力度增强,会鼓文化作为广西地区特色民俗文化之一,其表演、教学等模式都有了理论、资金支持。在农村教学中引入会鼓文化,可有效增强学生家乡自豪感、民族自豪感,也让学生对我国优秀民间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地认识,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

四、会鼓文化在农村学校的传承策略

1.挖掘乡土元素,创设文化教材

语文教材既涉及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自然事物描写,也包括情感寄托、意愿诉求等精神价值传达,可以说语文教材是对人类文化的集中汇总,也是人类文化的书面见证。基于此将民间文化元素引入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使用的文化教材便是文化所在学校值得实践的内容。

例如《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课简单介绍了文化遗产的构成内容,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传承的人为因素及非人为因素,加深学生对文化遗产、文化传承的认识。据此教师便可通过大屏幕展示会鼓制作、演出过程,或是带领学生实地前往学习会鼓演奏技巧,借由上述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会鼓文化的认识,让学生自觉养成保护会鼓文化的认识。

2.制作示范课件,活用教学资源

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就是经典的”,教师借由民族文化制作的课件、教案极具展示、示范意义,是向不甚了解当地文化的外来者进行自我介绍的直观途径。农村教学水平有限,创设示范课件将能极大丰富农村教学内容,为后续课程开展提供便利。此外,民俗文化是农村地区较为突出的教育资源,是值得教师深入挖掘的教学元素。

例如《社戏》一课记叙了作者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的场面,乡村这出戏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会鼓表演中也有“守月鼓”内容,即每村派鼓手由正月初一演奏至正月十五,以此驱赶妖魔邪祟,祈求来年平安幸福。教师授课时可介绍各地春节习俗,不仅可以展示戏曲、会鼓等各演出形式,还可适当补充会鼓知识,做好会鼓文化与教材知识的融合。

3.丰富校园活动,传播会鼓文化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外延。事实上教师为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已在课堂中开展多种类型教学活动,诸如小组教学、对话教学等,给予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展示的充分机会。校园活动则成为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重要平台,以会鼓文化为例,学校便可开展会鼓制作活动、会鼓表演活动及会鼓知识问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回顾知识、感悟文化。

校园活动也可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直观感受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为亲子了解、相处创造机会。父母是不少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忙于工作与学生相处时间较为短暂,学生学习情况未能全权掌握,学生兴趣、爱好也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对家庭教育乃至亲子关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邀请家长参与校园活动可有效增进亲子关系,学生表演节目时若台下观众是自身家长,学生表演热情、表演欲望也会随之提升。

结束语:

总之,会鼓文化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优秀民间文化之一,会鼓文化学习对提升学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有着积极影响。农村教学的课时安排、教学设计都需作出必要调整,将课堂教学及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构成校内校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地方民俗文化及教材文本挖掘力度,对二者做好有机结合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力度,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建议。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教学技巧、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研究教育心理、学生心理及亲子关系内容,以此保证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郝文武.现代农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意义和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4):18-24.

[2]白德华.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20.

[3]韦花妹,韦克周.壮族会鼓文化进农村校园——浅谈壮族会鼓文化地传承与保护[J].新课程(综合版),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