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突发性聋(突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03
/ 2

研究突发性聋(突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

刘薇薇

东台市人民医院 224200

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54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150例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通过自制调查表收集两组人员基本资料,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54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94.67%患者伴耳鸣、眩晕等耳部症状;突发性耳聋分型多见平坦下降型209例、全聋型149例;冬季172例、春季151例是高发季节。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每天睡眠时间<8h、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差、病毒感染为突发性耳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突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提升临床诊疗的针对性,有助于获得较好的预后。

关键词:突发性聋眩晕预后

引言

突发性聋(突聋)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症状,患者突然出现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随眩晕、头晕及耳鸣等症状。而眩晕是常见的突聋并发症,还可引发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耳闷、平衡障碍等症状。突聋伴眩晕可导致患者耳蜗损害,导致前庭系统受累,给患者造成极度不适感,还会影响其整体生活质量。临床对于突聋伴眩晕的研究已经有很大的进展,通过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寻找影响预后的因素,能够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突聋伴眩晕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从而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循证证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54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09例,女235例,年龄为20~84岁,平均年龄为(52.56±13.17)岁;病程为2~72h,平均病程为(36.18±10.25)h。另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150例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无耳聋等疾病,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为19~85岁,平均年龄为(52.74±12.95)岁。两组人员的性别和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发病患者一般特征:进行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病时间、诱发因素及病变部位,伴随症状、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及听力测试结果等分析,做好各种临床辅助检查分析。(2)进行听力曲线分型。以2015年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为指导,进行听力曲线分型,低频下降型为1000Hz以下频率听力下降,250、500Hz听力损伤在20dBHL以上;高频下降型为2000Hz频率及以上听力下降,4000、8000Hz处听力损失在20dBHL及以上;平坦下降型表现为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且250-8000平均听阈在80dBHL及以下;全聋型为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且在250-8000Hz内的平均听阈在81dBHL及以上。(3)所有患者均采用血液流变学治疗,并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及类固醇激素进行综合治疗,用药剂量及方案根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1.3观察指标

突发性耳聋符合2015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相关诊断标准,经诊断型纯音听力计开展纯音测听,借助MADSENOTOflex100声导抗仪开展声导抗检测;参照2015年突发性耳聋的分型标准实施分型(平坦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全聋型、高频下降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突发性耳聋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表154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一般情况

2.2突发性耳聋单因素分析,见表2。

表2544例突发性耳聋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n,%)

2.3突发性耳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

表3突发性耳聋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3讨论

突聋伴眩晕属于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有递增趋势,需要引起临床的极大重视。该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人群中具有发病,且发病位置不固定。而研究显示,患者多因感冒、情绪激动及过度吸烟、饮酒等诱发该疾病。疾病发作时伴随眩晕及耳石症症状比较多见,其次为耳鸣、耳闷等。很多突聋伴眩晕患者伴随多种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伴随眩晕及耳石症患者预后差的原因,在于耳蜗对缺血或者缺氧更加敏感,因此,根据内耳解剖学及血供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内耳供血部位在基底动脉或者小脑前下动脉的迷路动脉,一般无侧枝循环,因此,动脉缺血缺氧引发头晕及眩晕症状,说明耳蜗供血困难,在无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下,疾病预后较差。而头晕及眩晕还表现为前庭供血及供氧障碍,因此前庭功能失调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耳蜗及前庭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因此预后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营养神经及前庭康复训练,以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研究显示,眩晕是头部运动到某一个特定的位置后引发的短暂性眩晕,持续时间一般在60s内。而常见的眩晕表现为外周性眩晕。突聋伴眩晕症状的患者,一般存在球囊及椭圆囊功能障碍,因此,在疾病发作过程中,很大可能会导致耳石代谢异常而引发耳石症。这就给突聋伴眩晕的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对突聋伴眩晕患者的发病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内耳出现缺氧或缺血症状后,椭圆囊内的耳石膜容易出现变性及老化情况,耳石一旦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脱落后,就会进入到半规管当中,因而眩晕。由于眩晕可在健侧或者患侧不同部位发生,因此,也给突聋获得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影响突聋伴眩晕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还发现耳蜗电图是否引出也是关键因素。耳蜗电图引出的患者预后较好,而耳蜗电图未引出也是判定预后差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耳蜗电图通过对耳蜗周围近场中的电位进行记录,捕捉到耳蜗微音电位、总和电位及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通过耳蜗微音电位能够对外毛细胞功能进行评估,而总和电位数据则可对外毛细胞及内毛细胞功能进行评估,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则属于听神经。因此,通过耳蜗电图可反映耳蜗毛细胞功能,耳蜗电图引出的患者毛细胞功能好,因而预后也好。前庭功能正常的患者,其脑部及耳部血供、氧供比较充足,反射强,因而治疗后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反之则预后差。而从听力曲线测试结果看,低频下降型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不严重,因而治疗后也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结束语

综上,在突聋伴眩晕的临床诊疗中,对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病病因及患者发病情况,便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而通过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也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治疗后的进一步干预,从而提升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徐永城.分析突发性聋伴及不伴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及前庭功能状态[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7):70-71.

[2]张荣,林鹏.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点[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0,27(08):431-433.

[3]张龙龙,罗彬,侯晓燕,孙家强,孙敬武.突聋伴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0,28(05):515-518.

[4]谷艳玲,张莉.突发性聋伴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前庭功能的差异性研究[J].重庆医学,2020,49(09):1486-1491.

[5]王希,赵堃,叶放蕾.迷路内出血相关突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17(01):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