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先学后教"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黄海云

福州市闽清县池园镇井后中心小学

摘要:“学”与“教”是数学学习的两个关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学”,让学生通过“先学”建立知识概念,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推动教师的“后教”。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难度更大,也为“先学后教”的应用提供有利契机。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先学后教”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学数学;高年级

引言:“先学后教”强调“先学”的关键性,意味着学生的“先学”不能简单走过场,而是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学生高质量的“先学”,才能为教师的“后教”打好基础,共同攻克知识难关。鉴于小学高段数学的特征,讨论“先学后教”路径很有必要。

一、合理引导学生“先学”

“课前预习”固然是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但是预习不能“走过场”。如果学生在阅读阶段仅仅是简单的“看书”,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一目十行”,预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要重视预习阶段的作用,发挥预习在“先学”层面的优势。教师恰当布置预习“作业”,并设定自学要求,让学生按照作业有序“先学”,通过作业高质量完成预习任务。学生的“先学”路径较多,例如讲授“积的近似值”相关知识时,教师让学生浏览课程知识概念与相关例题,在不懂的位置处做记号,高效完成自学过程。学生预习“积的近似值”,理应对相关知识有所涉猎。教师在预习作业中设置1.2*0.4、0.8*0.6、0.22*0.7等作业题,让学生口算完成上述题目,并通过“四舍五入”方式计算每道题目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初次接触“近似值”,对“近似值”没有完整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预习作业中,布置“概念解读”、“例题分析”等作业,作为学生理解“近似值”概念的辅助依据,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保留一位小数”,并探索保留不同位数小数之间的差异。学生逐步理解上述概念后,带着概念重新回到预习作业,检测个人的预习效果,逐步走进新知识、新概念环境,并扫除课上学习的盲点。

二、善用小组合作方式

数学知识的抽象度较高,相比于形象类学科,知识展示过程相对枯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要求较高。高段小学生尽管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看待事物仍主要靠感性思维。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借助小组合作模式,让不同层次、不同学情的学生分组合作,在共同探讨中相互促进。讲授“循环小数”过程中,教师事先布置小组合作的问题,并留给小组学生5~10min讨论时间。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交流“预习作业”中的问题,或者提出本人对知识点的一些看法与观点。教师也可以设置问题,例如“400÷75的结果如何、计算结果有何特征、是否存在除不尽的情况”,并让学生探讨“进一步除下去”的情况。教师基于“前置作业”布置上述任务,学生探讨问题的同时,自身也有发挥空间,同时还能考察学生在“先学”阶段的具体效果,帮助教师定位学生的情况。小数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循环小数、无限小数等多个概念,学生混淆概念在所难免。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容易混淆的概念并配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借助题目,比较观察小数循环特征。例如教师给出“28÷18”、“76÷11”等题目,让学生计算结果并分析是否存在“除不尽”的情况,总结“除不尽”现象的特征,由此归纳总结循环小数的特征。学生发现“有些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教师借机让学生用特定的符号表示这些数字。上述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进入到“循环小数”学习状态,正确理解不同概念的差异。

三、重视导入环节的应用

数学学习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强调导入环节的关键作用。教师在这一阶段善用导学案,主动推动知识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导入性任务,让学生在攻克难关中获得乐趣。教师在讲解“商的近似值”相关知识时,可以借鉴此前“积的近似值”教学经验,将其作为导入内容。学生通过导入内容,回忆“积的近似值”学习过程,并借助对“积的近似值”的理解,尝试理解什么是“商的近似值”,并定位两者之间的异同。两个知识点都涉及到“近似值”,意味着必然有相通之处。教师要善用不同知识之间的“交集”,推动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交集的运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讲授“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时,并不适合使用“近似值”法,必须结合课程知识的相关内容,推动课程知识的合理迁移,有效实现融会贯通。讲授“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不同类型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归纳面积计算公式的异同点,并鼓励学生自主推导公式。例如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让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说出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表示“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一分为二就是三角形,由此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提出个人猜想后,亲身验证个人的猜想,由此产生成就感,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四、通过“后教”总结教学过程

“后教”与“先学”相辅相成,此前提到了学生分组学习,在“后教”阶段,教师让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随后由教师汇总全部结果。教师遴选优秀的代表上台讲授数学知识,也可以亲自汇总分析小组讨论效果。如果让学生上台讲解,教师要聆听学生讲解的内容,并点头授意学生的正确之处。如果学生讲解有错误,教师不要基于打断,而是先让学生顺畅讲完全部内容,随后挑出不正确的部分并深入分析,补充学生漏掉的知识。教师在“后教”阶段要注意提纲挈领分析,并适当补充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本次课程的知识框架,梳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例如讲授“面积”知识时,不少学生不能准确区分“周长”和“面积”。教师在“后教”阶段选择典型生活案例,让学生借助生活因素理解“周长”和“面积”。教师在讲台上用一条绳子围成一个区域,让学生意识到“围成区域的大小”就是“面积”,绳子本身的长度就是“周长”,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

结束语

“先学后教”是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关键手”,教师要准确定位“先学”和“后教”的关系,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方案,推动数学知识的接受与吸收,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顾卫.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新智慧,2022,(35):81-83.

[2]陈东虎. 小学数学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活动的实践策略[J]. 天津教育,2022,(31):90-92.

[3]邱文桂. 先学后教理念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 天津教育,2022,(15):153-155.

[4]马永华. “先学后教”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J]. 学园,2022,15(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