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3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的研究

昝立善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246002

摘要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全新的发展方向,其强调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历史真相的正确方法,并通过了解历史从而做出理性的评价与思考,以此获得相应的思想启发。如此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起到指引作用,使其在生活中面临选择与困难时,能够有效地做出准确判断。

关键词:高中历史;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引言

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历史知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并且对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性意义,历史学科在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也具有关键价值。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立足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以此充分发挥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般分为五个方面,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其内涵与价值不同,又相互联系。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联系中,在观察与分析中形成思想意识与思维方式;史料实证是辨析获得的史料,尽最大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历史解释是基于史料,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事物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唯物史观是一种把握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的是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情感,表现的是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等。

二、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性内容占比过大

高中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的要求并未脱离通识范畴,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框架并补充重要历史节点,这个教学目标与具体内容至少会引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高中阶段历史知识与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均存在一些重复,如部编高一历史必修(下)中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与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大航海”内容基本一致,这就导致学生在重复性学习时很难注意到具体的知识点细节差异,也会产生“我会了”的错觉,给学生的学习心态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无法高效、高质量地学习;另一方面,高中阶段历史学习依旧没有摆脱“重记忆、轻分析”的传统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在不经意间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利用高强度的机械性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此种教学模式可能带来的隐患与问题。

(二)教师没有指导学习方法

如今,许多高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较为传统、落后的,往往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教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师更少,这种状况,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非常大的不利影响,学生只有学习到方法,才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当学习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时,学生就更加易于接受新知识。教师积极指导学生,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实现教学目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才会更加融洽。

(三)教学方法单一

历史教学目标并非只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并记忆一个个简单但陌生的名字或基本的历史事件框架,而是要在更大的维度上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并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了解影响当下的因素以及可能对当下形成显著影响的原因。高中历史教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宽泛,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任何历史选择都是当事人根据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做出的,不能简单通过好或坏来画像。要想达到这个教学目标便需要综合应用多种视角与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历史教学方法的丰富程度还相对薄弱。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通常只是教授简单的历史事件框架,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限的分析也存在“标准答案”,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初衷。因此,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构建全新的有效教学体系才显得弥足珍贵。

三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人们对高中历史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因为高中教育的各个科目当中,语、数、外在考试中的分值比重较大,所以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这几门课的教学,同时学生家长也会对学生在这几门课程上的学习加以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逐渐忽视历史科目。长时间让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大幅缩短,致使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兴趣降低;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综合学习造成较大影响。除此之外,现如今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比较落后、刻板,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显然不具备吸引力,这也会让学生无法保持足够的兴趣以及耐心来学习这门课程。面对这样的现象,就必须及时加强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当中的渗透,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应有的教育教学经验,精心制订教学目标,加强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深入剖析及解读,了解其中所提出的教学方针及教学要求,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核心素养理论体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撼动,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吸收情况以及了解程度,将当前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历史课本内容相结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着手,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一一对应,促进多种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非常关键,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要求有所区别,学生的学习进度差异明显,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按照一种教学目标一以贯之,而要进行灵活调整及分析。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二战”前后的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然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根源,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其中的变化。在综合对比以及研究的过程中还原历史事件,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记忆相关的历史内容,了解各个国家的真实处境,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历史观。

(二)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方法

历史事件与时间相对应,且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历史事件的这一特点,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进行培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进行渗透,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有效手段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朝代更迭的相关知识的教授时,教师便可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进行培养。不过,考虑到历史知识较为枯燥乏味,且涉及的年代较多,学生很容易在记忆过程中出现混淆现象,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尽可能将朝代内容趣味化。比如,教师可以将顺口溜或儿歌的方式利用起来,将朝代顺序串联,让学生快速记忆。比如,教师可以将这样的顺口溜呈现于学生面前: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亡。由于顺口溜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记忆知识的难度,且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可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如,在进行汉武帝相关知识点的教授时,教师便可将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引入,使学生结合历史人物进行事件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如此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进行有效培养。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想要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进行培养,课堂教学就不能从某个内容入手,而是要从整体入手。而为了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如此,学生才可真正了解历史,形成历史时空观念,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三)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中,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等。这需要师生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对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作出科学的评价。唯物史观还能帮助学生重构历史知识体系,如教师可以将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工业革命结合起来,让学生站在全球视野认识历史事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基于主题和问题,自主搜集、整理与分析史料,追求历史真相,探究历史现象本质。如在讲授“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时,教师可以将早期全球化与中国联系起来,确定“白银帝国——早期全球化时期的中国”探究主题,并引入晁中辰《论明代的私人海外贸易》、韩琦《美洲白银与中国早期经济的发展》这两份材料,说明欧洲殖民者用美洲开采的白银换取丝绸和瓷器,在广州贸易获得丰厚利润,并提出问题:“白银为何会流向中国?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早期全球化与中国史的历史,基于丝银贸易的背景思考问题。学生跟随引导,能从我国手工业品受欧洲欢迎,商人积极开拓海外贸易,中欧的白银价差等方面展开分析:“美洲是白银流出,地区的文明进程被打断,造成极度贫困;亚洲是白银流入,依然保持稳定与发展;欧洲金银流入,迅速崛起。”学生最终能得出结论:丝银贸易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引发欧洲的商业革命;白银流入亚洲,促进亚洲手工业的发展;大量白银从美洲流出,造成美洲极度贫困。

(四)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优化学生对于历史解释的理解

目前,许多地区高中历史使用的史料教材以课本为主,过于依赖教材,缺乏教学创新。为此,在历史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教材的优势,发挥教材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兼顾课外史料资源,将拓展性的历史知识与教材的内容联系起来。只有通过多个层次的史料阅读方式,才能让学生的史料阅读训练更有章可循,才能让学生的历史关键知识提取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可以选择适合高中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拓展的书籍,如《史记》《三国志》等,不仅适合高中生,更重要的是,这些书籍还能融合历史教学和语文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作为历史教师,还可以在班会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推荐书籍的活动,让有限的史料阅读资源能够得到拓展,让学生基于史料证实素养,培养自身的历史剖析和解读能力。

(五)围绕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学习积极性,可辅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首先,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相关的教学原则,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第一,教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转化固有的教学思想,不再单方面地进行知识灌输,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与其他同学展开思想交流、思维交流。与此同时,教师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群体,而是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思考。第二,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其分成多种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核心素养目标及教学目标,并为其设定不同的合作探究主题及问题,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其核心素养。其次,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相关的教学程序。在教学活动开始阶段,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做好教学铺垫。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之后,教师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通过这一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产生课堂参与感、融入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学习体验,提升核心素养。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答疑并反馈,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人文底蕴,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六)探究民族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教学情景的创设、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分享展示优秀作品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是真实教学情景的创设,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细节以及真相,学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可以使学生学习崇高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是学习氛围的营造,高中历史教师广泛搜集与家国情怀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将爱国教育与历史教学充分融合,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爱家情怀。最后是分享展示优秀作品,现阶段我国涌现了大量爱国和历史主题的影视作品,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优秀的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及历史素养和爱国情感。以高中历史教材中“人民解放战争”这章节内容为例,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发展状况,全面客观地了解解放战争发展的具体过程,并且深入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与抗战相关的纪录片,真实的影视记录能够为学生呈现具体的历史画面和情境,教师也需要将所学知识内容与纪录片画面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讲解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播放抗战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受体会中华民族奋勇向前、不畏艰难的优秀精神品质。

(七)布置基于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拓展的参观任务

从空间上看,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拓展主要集中于校内,而利用校外资源进行历史学习也很重要,博物馆参观无疑是一项重要活动。不同于一般参观,阅读实践活动体系中的参观,更强调建立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拓展基础上,即先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拓展,而后带着任务去进行参观,参观结束后再设置不同后续任务。如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结束后,笔者布置学生完成对《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的阅读。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拓展阅读基础上,组织学生自由结组,带着“概述展览的总体概况;推介展览的典型文物;以某文物为例,结合课内所学与拓展阅读,进行深度介绍”等任务,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要求学生在参观中及时记录,参观结束后,由组员共同整理学习收获,制作宣讲课件进行汇报。课外阅读拓展是将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基于阅读的参观活动则是将学习空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不管是课外还是校外,出发点都是课堂,以课堂所学为基础,联通课内外。建立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拓展基础上的博物馆参观等实践活动,笔者将其称为“探究性阅读实践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强调教师应深入理解历史核心素养内涵,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来设置课堂教学活动,由此提高学生思想认知,并使其对核心素养产生深刻的学习感悟。

参考文献

[1]杨小艳.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措施分析[J].读天下:综合,2021(12):0212-0212.

[2]葛吉兵.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2(18):3.

[3]林爱娇.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建构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研究:以史料与实证能力建构为例[J].高考,2017(3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