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许小燕

华中师范大学幼儿园   湖北 武汉   4300000

摘要:积极、乐观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石。3~6岁是幼儿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幼儿的品格与行为习惯可以对其成年期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具有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幼儿,据研究表明,其更易于与周围人交往,社会能力也会随之发展得更好。但就近些年我国的家庭教养方式来看,祖辈及父母对待家中的幼儿溺爱与娇惯多于教育与引导,这就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较难养成。因此,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培养;幼儿园

引言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较为重要。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在将来的生活中更加快速地适应生活,而且能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如何帮助幼儿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培养能帮助幼儿尽早形成优秀的生活习惯,例如,讲礼貌、讲道德、勤洗手、遵守行为规范等。一方面,能防止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良习惯,影响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通过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行为习惯的示范以及讲授之外,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自身的思想,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对幼儿的成长以及生活实现更加有效的指导。

(二)完成幼儿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阶段,主要是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进一步意识当前的社会规则,促进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快速地融入当前的社会生活,提升幼儿自身的社会适应水平。因此,在该阶段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及时地纠正幼儿在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以及接受到的不良思想行为,而且能提升幼儿自身进行思考以及事物认识的水平,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实现幼儿园教育阶段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标。

(三)提升幼儿自身素质水平

幼儿园教育阶段,不仅需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观念,还应当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以及基础生活常识。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幼儿良好思想行为习惯培养中,会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材或者素材对幼儿进行启发,教师在使用此类素材进行教学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对当前事物的思考方式,以及之后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从而提升了幼儿看待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进行幼儿良好思想教育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幼儿会学习到较为先进的理念以及知识,拓展幼儿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提升幼儿自身的综合素质,帮助幼儿更加快速和全面地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

二、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影响幼儿今后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元素,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针对幼儿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系统的安排和教育,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以及纠正之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引导以及纠正。例如,可以要求幼儿在吃中午饭之前洗手,从而树立起讲卫生、爱清洁的行为意识以及勤洗手的行为习惯。并且,教师还可以要求幼儿之间在进行吃饭之前应当相互监督,对在吃饭之前不进行洗手的幼儿进行指导教育,对长时间表现优异的幼儿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表扬,充分地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幼儿快速地形成勤洗手、讲卫生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还应当要求家长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进行监督,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并且应当告诫家长不应当过度溺爱幼儿,更不能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错误行为习惯坐视不管。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家长幼儿教育作业的方式,来促进家长对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的监督,对不能完成幼儿教育的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其在进行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商讨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幼儿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生活习惯以及错误生活行为。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幼儿主要学习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的生活常识以及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因此,幼儿阶段的教育同样较为重要,具有开好头、起好步的重要作用。首先,在进行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要求幼儿进行自主学习,或者使用合作以及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出幼儿进行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制订出适合其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计划,并要求幼儿根据当前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避免幼儿出现拖延学习或者虚度光阴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而保障幼儿自身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其次,在进行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中,教师可以使用制订计划以及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更加快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制订出当天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安排,并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设置出一定的奖励,幼儿完成该阶段的学习目标时,则可以获得该奖励,从而实现对幼儿的正向激励,促进幼儿在完成任务以及获得奖励的游戏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在该过程中还能进一步培养幼儿自身进行主动学习的意识,引导幼儿使用更加高效便捷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提升幼儿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思想意识。最后,针对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中出现错误学习习惯的幼儿,教师应当对其错误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批评。帮助幼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纠正幼儿出现的不重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保持。

(三)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幼儿所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常识进行教授之外,教师还应当培养幼儿自身进行社会交往的相关技能以及意识,从而帮助幼儿更加快速地适应当前的社会节奏,提升幼儿在之后的成长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水平。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幼儿良好的社交习惯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幼儿在某一情境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培养幼儿自身的角色意识以及进行交流的技巧和交流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在餐厅进行就餐的情境,让幼儿分别扮演顾客以及服务员,并且要求幼儿在进行交流过程中使用礼貌的语气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出幼儿礼貌用语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应当以身作则,尊重幼儿自身作为独立的个体,帮助幼儿养成尊重其他人员的社交习惯。此外,教师应该使用游戏的方式促使不同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同伴的帮助,并且教导幼儿不应欺软怕硬,应当主动帮助弱者,从而进一步完善幼儿自身的社交意识,帮助幼儿形成更加优秀的社交习惯。

结束语

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能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以及后续学习和生活的进步,同时应该使用科学的方式以及策略,实现幼儿行为与习惯科学有效地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永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行为、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2]赵志秀.注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社会性行为[M].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下).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05:975.

[3]常艳云.幼儿教育如何融德育于幼儿生活[J].现代交际,2014(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