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G理论的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团实践育人策略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基于ERG理论的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团实践育人策略优化研究

李超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000

摘要:艺术类高校社团是活动是高校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部分高校社团运行管理现状,基于ERG理论从高校社团活动的教师配置、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等三个方面探索提升社团管理运行效率的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社团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ERG;社团活动;实践育人

1.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社团实践育人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以及中学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大学生社团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呈上升之势。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爱好广泛等特点,更容易基于兴趣形成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生成长、融入社会的重要载体。目前有些高校因其具有强大的兴趣共同性、专业交叉性、跨年级性、较强的实践、组织性,已经把其作为高校“第二课堂”实现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种类繁多,规范体系少。活动内容丰富,但娱乐的内容多而育人内容少。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发展理念没有充分发挥好,学生社团活动为题的实践育人功能没有发挥出来等问题,因此新时期下加强学生社团实践育人能力建设应是当务之急。

2.ERG理论与学生社团实践育人能力建设的关系研究

ERG理论是人本主义流派学者奥尔德弗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研究提出的一种更加贴合实际经验的需求理论。奥尔德弗把人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求(Existence)、相互关系需求(Relatedness)和成长发展(Growth)。根据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感性的身心特点,笔者认为相较于其他需求理论,ERG 需求理论可以更好解释社团活动中成员的沟通协作产生的相互关系需要,在社团活动中组织行为、参与行为、发挥特长所产生的成长需求。通过深入调查,大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专业上进步,对于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样值得关注,这一点在艺术类大学生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其学业的发展对于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要求更高。他们更需要社会交往,获得他人的认可。而社团实践育人能力建设是实施思政教育、科学管理、激发创作的最近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将“ERG”理论作为社团实践育人能力建设的理论指导,充分融合两者的特点是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它的应用不仅是人的需求理论,同时这也是管理者提供科学管理、正向引导的一种过程。因此将“ERG”理论作为社团实践育人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当前大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以及长期工作中所了解的有关情况来看。大学生社团在其管理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影响了其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查找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大学生社团管理运行当中存在问题是大学生社团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

3.1 社团组织结构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大部分社团基本挂靠在学校团委、社团联合会名下。校团委代表学校可以全面了解全校的社团建设和发展情况,同时社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另一方面校团委人少面广,提供的资源有限,社团工作往往被视为“非主流”任务。另外目前从实际调研的结果来看部分艺术类高校的社团很多处于半“休眠状态”由于管理上的不到位,创新活动开展的少,成员流失率高、参与活动率低。特别是由于部分高校实行二课堂制度,学生对于有学分的活动参加、没有学分的活动少参加或者不参加。

3.2个别社团目标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

高校社团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组织,应改明确一个正向、长久、清晰、为学生服务的目标,这里面应分为近期、中期、中长期、长期目标。进一步要将这个目标进行细化,只有让社团每一个成员明白知道他们的目标在哪里、每一步的操作步骤。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这个社团目标应该是全体成员的愿景,只有大家的愿景一致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3.3社团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一些高校社团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管理制度。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社团全凭感性参与、缺乏理性管理。一些社团成员纪律观念淡薄、在组织活动中调整、更改、取消活动的内容、形式、地点、时间。这种不顾及他人感受,极大伤害了成员的热情。一些社团活动工作随意性大,要么停留在策划阶段、要么是半途而为,或者草草收场,既没有事后考核也没有进行总结教训。另外因为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的公平性被破坏,不利于形成将强大的凝聚力、更难以产生良好的实践育人的效果。

3.4社团活动形式内容的创新性不足

随着网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快速多元化趋势,现代个人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传统的活动需要协调人、物、环境、制度等各种资源问题,要承担活动过程中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以及活动失利后的物质和精神损失。这些过程虽然是大学生成长锻炼的一部分,但部分学生很难正视这些问题。所以大学生对于传统线下的聚集类活动参与兴趣逐步降低,转而投向网络虚拟世界寻求参与活动。这些活动相较于传统活动具有非接触性、低代价性、时空灵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迎合了当前大学生身心成长需求。

4.提升大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策略优化分析

4.1进一步发挥指导教师的力量

指导教师要切实起到指导的作用,一方面在社团运营管理中要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生活经验给予细心的指导,另一方面在社团活动中要切实的给其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在社团发展方面上、和成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加强社团指导老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提升社团实践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改变目前现状,首先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社团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随着学生思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团种类数量逐步增大,指导难度也在提升。这就要求指导老师需要不断的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保持与社团发展同步。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鼓励指导老师选修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程,定期组织一些社团内部的研讨,交流思想,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唯有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思政素质且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社团指导老师团队,才能让社团实践育人效果发挥的更加明显。

4.2进一步加强社团管理的制度建设,鼓励引导大学生参与活动

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学生社团运行管理的重要软件基础。管理制度的缺失和不规范,会导致管理的不到位,进而引起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直接导致社团整体的健康发展。虽然团中央已经出台了《大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等文件。但是当前大学生社团呈现出网络化、跨校区性、校园外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社团根据自身的建设特点补齐制度上的漏洞,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社团管理者除了为社团活动提供全面的服务与保障之外,还要及时化解活动中存在各种问题。在以问题为导向,找出制度中存在的漏洞,补充相应的更加详细的制度文件。再者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首先要做好社团负责人和骨干的培养和建设工作。对于社团负责人及骨干培养关系到整个团队往哪走、怎么走的问题。提升骨干队伍的综合素养是扩大团队实力的根本保障。可以通过完善的培养体系和在评奖评优过程中考量其工作业绩等方式,凝聚更多的同学加入社团活动中。

4.3进一步做好资源的投入和配置

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的亮点特色,支持社团活动离不开资源的投入和合理配置。活动场地受限、资金的短缺都会导致社团的高层次、高水平发展受阻。应该把社团建设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计划中。深挖校园资源,合理分配活动场地的使用,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设备。高校可以重点扶持一些优秀的、有特色的精品社团,把有限帮扶资源与奖励措施相结合,在发挥硬性帮扶措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社团的实践育人效果。另外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站为社团站台背书,通过网络的宣传和联系,可以提供社团的知名度、影响力。增进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联系。还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线上活动,一方面减少线下资源有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提高社团活动交流沟通效率。有效的增强社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

4.4精确掌握学生需求,丰富社团活动氛围

高校社团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是社团延续发展的主动力。所以社团在开展活动中,要积极主动了解学生需求。在设计社团活动过程中除了掌握政治性、思想性外,还要考虑是否具有针对性、新颖性、亲和性、广泛参与性等因素。准确掌握时代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切实增强活动思政实践育人的效果。让社团活动从被动组织参加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彻底转变以往靠“学分”“拿奖”等以利诱之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通过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吸引学生群体参与,努力营造人人想参加、人人愿参加、人人能参加的良好氛围。

5.结语

总之,高校社团发展管理规范化,研究科学化的是推动艺术院校学生社团实践育人能力建设重要保障。依据ERG理论,从提高社团活动管理运行水平角度,可以丰富社团实践育人的内涵,并且使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内容、方式得到补充。同时也为后续的学生社团研究提供了真实材料,为进一步探索艺术院校学生社团实践育人策略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社团实践育人理论体系。

★课题项目:2019年度天津美术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基于ERG理论的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团实践育人策略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杨鑫,董方白.教育现代化. 2016(23)
  2. 学习型组织视阈下的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建设[J]. 冼季夏,莫晓静.广西社会科学. 2015(10)
  3. 宋歌.基于ERG理论的中国校园文化文化建设思考[[J]知与行.2016.03.56-58
  4. 张文莉.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与管理[[J].南京工超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