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

唐婷婷

安徽省阜南实验中学

摘要:21世纪以来,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是现代人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各个国家也更加重视环境问题,纷纷提出了新的环保举措。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脆弱等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的趋势,环境教育因此也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基于此,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当体现出环境教育功能,发挥其在观念塑造上的优势,考虑怎样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课程当中,并切实做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以环境教育为重点探究内容,剖析当前高中地理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发挥环境教育功能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环境教育

前言

在地理学科中,应当帮助学生塑造人地协调观,而这需要通过环境教育来实现。环境是人类生存所必要的物质基础,现今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土地酸化、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对人们的生活与发展造成了很大威胁。所以在高中教育中,就应当通过地理学科,积极地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提高其学科素养。

1.高中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1.1环境教育观念淡薄

当前,很多环境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而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环境恶化的问题,还有日益枯竭的各种资源,这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现在的生活。但由于人们环境教育观念薄弱,没有意识到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环境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当前环境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次,当前环境教育只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为主,环境教育与升学或就业并没有直接关联,这使作为环境教育主阵地之一的学校,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压力下,往往没有把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环境教育观念薄弱。这使高一学生即便对环境知识有浓厚兴趣也改变了观念,而高二、高三的学生则忙于备考,环境意识也不能取得实质性提升。在当前升学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环境教育的地位是一落千丈。

1.2环境教育方式单一

从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况来看,环境教育是有缺失的,这和其教学方式单一有关。在课堂上,教师机械式地梳理知识点,讲授内容全来自课本,且不会和学生有过多的互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学生接受不到有效的环境教育,也缺少实践的机会,对于学习会表现出被动、消极,同时也无法产生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主观意识。加上高中比较强烈的应试氛围,让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形成麻木感,并不会对环境问题有过多看法。

1.3环境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环境问题是一项综合性课题,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有社会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法律等多种多样的知识点。这就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教师掌握具有较强的环境教学知识与技巧。但很多教师对环境教育的了解也都来源于课本,缺少足够的实践经验。加之教师本身的环境意识比较淡薄,在地理课程中对环境教学的关注程度不足,也缺少继续深造的动力。同时,地方教育部门很少举办关于环境的教育教学培训班。如果教师整体的业务素质较低,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储备不足,那么其是很难将环境知识、技术、意识、心态、行动等方面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的,也是不利于环境教育质量整体提高的。

2.提高高中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功能的措施

2.1树立环境教育观念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让他们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也能够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在未来的发展,所以现在就要求学校要经常性地进行环境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环境教学设备的建设,比如,环境技能学习与实践的场所,引导学校注重环境教育,提高其对环境教育的积极性;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学校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场地,需要逐步改变教学观念,将健康校园作为整体融入校园管理与维护工作中,并通过与学校政教处、团委、教务处、总务处等部门的沟通、合作,确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宏观上做好环境宣传、督导、管理等工作;在教师层面上来说,则需要教师掌握较多的环境教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渊博的环境教育常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环境教育知识,更关键的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责任感。

2.2融合现代技术,渗透环境教育

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手段,高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拓展教学容量,利用视频、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把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或与不够形象、直观的内容,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地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例如,在介绍土壤盐碱化这种重大生态问题时,教师可播放“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的教学视频。在观看了生动、有趣的视频后,学生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类侵害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后果。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灾害产生的社会危害及造成灾难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说,现代媒体的运用给环境教育带来了生命力,在如果能够正确地使用,对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设置环境保护的专题,让学生制作相应的PPT课件并上台进行讲述,这样既能够便于对课程主题进行一定的拓展,也让学生可以自己去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2.3借助乡土地理,实现共情教育

在地里学科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可以借助乡土地理,实现对学生的共情教育。简而言之,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故土都有特殊的情感,如何去合理的引导和利用,也能帮助提高学习的效果。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乡土地理融入到教学中,实现共情教育,这样就能去的远大于传统教学的成果。比如,在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成因、应对办法时,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到学校或家的附近去现场观察,直观提出土地荒漠化对当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结合本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治措施,由此扩展到华中、西北等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原因的异同点。对于自己熟悉的环境,学生都能言之有物,课堂气氛活跃,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为家乡的建设建言献策,很有成就感。这不仅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围绕家乡经常出现的与环境相关的新闻事件展开探讨,将环境法律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里,让学生更了解环保法律的意义,懂得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

2.4环境教育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在环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通过力所能及的努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比如,塑料制品的使用引发的白色污染,学生深有体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白色污染调查”作为研究课题,并按照教师设计的调查纲要相关要求调查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污染内容并进行初步研究记录。在课题的基础上,学生针对所研究的环境具体内容进行了材料的收集,然后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找出污染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在整个学习、研究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总设计、知识补充、指导、督促等作用。教师让学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深入研究,能很好地将地理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结语

环境教育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这要求教师从思想上树立环保教育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与实践,如此才能发现更多、更好的实施环保教学的新办法与新途径。同时,要设法将学生调动起来,让他们热衷于了解和环境有关的内容,并且借助乡土地理教育,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并逐步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以及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久而久之,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促进了环境教育质量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宪国.我国环境教育现状及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8):3.

[2]王志明.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文存阅刊,2020(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