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应用研究

乔燕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100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新时代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的摇篮,需要肩负起对国家振兴、人民幸福的责任感。劳动和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需品。通过实施劳动教育,鼓励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人生幸福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有机统一,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梦中国梦,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深耕细作,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而劳动教育评价旨在判断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建构一个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实践应用

引言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坚持以“实践育人顶层设计为核心,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行业及其地域双载体,构建校园文化引导、技能竞赛协同发展”的理念,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发现和解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尤为关键。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特征

1.1突出职业教育特质,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劳动教育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它直接面向劳动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有着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生产性、开放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当首先突出其职业教育特质,与时俱进,依托专业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劳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职业技能、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1.2贯穿“立德树人”,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与核心要义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当始终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个人素养,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动态度。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劳动教育所涉及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职业能力、责任感与使命感等诸多方面,但更需要强调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涵养健康人格。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把培育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全面提升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与核心要义。

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国家一直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重新被提升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的地位,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劳动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以及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大多院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弊端,要么将脑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对立起来,过分重视智力发展而导致劳动体验不足。与专业教育结合方面,职业教育与劳动技能教育相脱节,职业专业素养和劳动精神教育结合相脱节,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两张皮。另一方面,有些学校为吸引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会开展有趣、精彩的劳动活动,虽然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但是容易使劳动教育呈现“游戏化”趋向。模糊劳动和游戏的区别,混淆娱乐与工作的时空边界,消解传统的玩乐与劳动的对立关系,造成“有劳动,未必有教育”的现象。

2.2家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理念被弱化

忽视劳动教育,忽视劳动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这是大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应试教育背景下,“唯分数论”的取才标准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通用的,尤其到了中学后期,因中考分流政策的影响,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在家务上基本“大包大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逐渐被忽视。延伸到大学校园中,劳动教育目前多集中于思政教育课,专业课中的劳动教育较为薄弱,如在大学中单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使“劳动实践”变成“课堂说教”,教育效果折扣,也容易造成学生抵触。到了大学后,家庭贫困的学生更习惯于通过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方式获得资助,而对于勤工助学存在抵触,尽管学校给予的勤工助学名额在不断扩大,但是学生申请数量一直在减少,而且更多的申请图书馆、办公室的岗位,食堂等后勤部门反而难以招到学生,在与学生沟通后得知,很多学生认为“端盘子”低人一等,是伺候人的工作,把劳动分为三六九等。

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应用策略

3.1全程评价、权利分置,多主体共商劳动教育评价的维度导向

为学生建立劳动素养档案,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将劳动素养的劳动精神等内源性发展指标和劳动技能等外源性发展指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全程记录、全程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校内劳动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寝室卫生评价、校外社区服务评价、专业课程(校内)实训劳动评价、专业实习(校外)劳动评价、就业创业劳动评价和家庭劳动评价等八个部分。在评价主体上,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用人单位分配评价权。教师负责对学生劳动理论课程学习、劳动周表现、职业劳动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进行评价;学生主要对劳动小组和寝室成员的劳动态度进行互评;家长主要通过假期家庭劳动记录表对学生进行评价;社区主要对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用人单位主要通过校外实习实训等环节对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态度进行评价。

3.2注重过程、善用结果,构建劳动教育评价的良性循环

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不是终点。高职院校要规范劳动素养结果的运用,坚持“评价—反馈—应用—改进”的劳动教育评价工作思路,将各阶段劳动素养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以及入党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将劳动素养终评结果作为学生毕业的刚性指标并放入学生档案,作为升学或就业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进一步激励学生培养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任务,其中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担当意识发挥突出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加强对基本劳动能力和较强劳动素质的教育,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志宁.比较视域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21(4):169-176.

[2]田鹏颖.高校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和实施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15):68.

[3]李艳.以劳动教育促高职学生担当精神培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