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蚕丝》一课中看“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从《蚕丝》一课中看“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刘琼燕

福建省泉州市昇文小学

摘要: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双基能力走向三维目标到目前的素养教育。核心素养不是考试目标,是学生一生受用的方法和能力。通过《蚕丝》一课浅谈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上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 培养 能力 思维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已经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从双基能力走向三维目标到目前的素养教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是考试目标,是学生一生受用的方法和能力,它包括道德品质、持久的兴趣、探究的学习能力和人性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大多在课堂上习得,那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应如何落实呢?我们借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蚕丝》一课教学过程来看“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2分钟播放轻音乐欣赏一组关于蚕的图片:

 

学校开展养蚕活动        蚕吐丝、蚕结茧、蚕食桑叶       人们收集蚕茧

抽蚕丝               蚕丝被制作过程         蚕一生变化周期和过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情境导入学生平常喜欢的养蚕活动,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带进教学情境里,其思维随之活跃起来,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添上润滑剂。

百度CEO李彦宏的爱好非常广泛。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的他,一步步严格要求自己,考取硕士,出国留学,从普通的工人家庭走向了世界互联网界。李彦宏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就是因为他始终都能够调动着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且跟着自己的兴趣坚持终身学习。可见兴趣学习很重要,人的兴趣越大,动力也就越大,我们要充分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根源上爱上知识。

二、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解决问题:“一条春蚕吐的丝大约有多长?”时不急于列式求解,首先引导学生从上面文中寻找解决该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讲到:“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交流信息已成为日常社会交际的基本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避开的步骤。如果学生一直都没有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信息世界,他们将会无所适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给予学生大量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加工和处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学生获得解决“一条春蚕吐的丝大约有多长?”的相关信息后,组织学生自己尝试估算并全班交流估算方法,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发展学生估算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估算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估算的实际意义。”在数学学习中,估算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结果正确与否,有助于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在日常生活中估算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直接估算其结果,如:日常购物时估算下所购物品的总费用是否达到商家赠送活动要求的价钱;外出旅游时估算下所有费用有没有超出预算;自家新房子装修时得需要买多少块瓷砖;春游时学校得需要包几辆车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一切估算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他们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针对问题“一条春蚕吐的丝大约有多长?”,有一些学生会用脱式计算的方法:

1.2×1.25

=1×1 + 0.2×0.25

=1.05(千米)

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相应运算定律,因此出现此类问题时学生不易说清其计算过程对与错,基于此年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小数乘法与面积直观图巧妙结合,通过计算四部分图形面积之和的过程,来呈现小数乘法的算理。即:

1.25

①把求1.2×1.25的得数看成是求长方形1.2 的面积。        

②再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进行分割,长分割成1和0.25,宽分割成1和0.2。这个时候整个长方形则被分成了4块:

        1   0.25

1     ①   ③ 

0.2   ④   ② 

则求1.2×1.25的积就相当于求这4块面积的和。而①块面积是1×1,②块面积是0.2×0.25,③块面积是1×0.25,④块面积是1×0.2。

因此脱式计算的正确解法应该是:

1.2×1.25

=1×1 + 0.2×0.25 + 1×0.25 + 1×0.2

=1.5(千米)

    这个探究过程不仅积累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经验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不是数和形的和谐统一,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某些代数问题、三角问题往往都有几何背景,而借助其背景图形的性质,可使那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以便于探求解题思路或找到问题的结论。“数形结合”思想同时也是一条人生哲理:生活中当一种方式行不通时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决。

五、培养学生化归思想

由上述第二情境问题解得:“0.35×300=”。由于学生之前从没学过乘数是整百数的小数乘法,此时根据“小数的乘法计算都是先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引导学生用化归思想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即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由35×300的列竖式方法得到0.35×300的竖式计算过程:

0.35×300=

0.3 5

 ×     3 0 0 

1 0 5 0 0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将问题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较难的问题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化归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每解决一个情境问题后,教师均充分利用数学优势由数据渗透德育教育。

第一情境德育小插曲:“通过刚才计算我们知道一条春蚕一生吐丝的长度是1.5千米,1.5千米有多高呢?它相当于500层楼那么高。你看,一条蚕这么渺小但只要每天坚持吐丝,到最后就有惊人的成果;我们也一样:即使我们目前很渺小但只要每天坚持学点知识,最终也会有惊人的成就。”

第二情境德育小插曲:“300条蚕吐的丝只可织一条丝巾,可想这个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平时不仅要珍惜人类的劳动成果,也要珍惜大自然赠给我们的劳动成果。保护树木,保护益虫!”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习得一种知识或较为容易,但要习得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则需要长期积累。捕捉小学数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

七、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由学生小组合作得出这5组小数乘法得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5个式子之间的特点,交流讨论得出内在规律。寻找规律能让学生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内在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以敏锐的思考分析迅速地掌握问题的核心的能力。只有具备了逻辑推理能力,方能对事物作出符合逻辑关系的正确判断,因此逻辑推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应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欣赏图片、寻找信息、探究讨论、列式计算、寻找规律和德育渗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核心素养”深深地扎根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努力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架构,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为祖国的明天播种太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 魏岳芬.《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中国期刊.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