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表达在作文教学中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思辨性表达在作文教学中的培养

纪艳艳

陕西省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文章从不同侧面阐述思辨性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培养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 品味生活

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小学生思辨性表达及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我认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善于以放为主,以扶为辅,认真评议,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作文水平。”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一、积累生活,品味生活。

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其实是缺少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上海大学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认为:“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把作文和学科学习相联系起来,不仅拓宽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景,而且教会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作文和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

(一)留意生活,注意观察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学会观察大自然:在科学课上观察实验,在美术课上学生写生、临摹、制作各种小物品,设计喜欢的东西,既学会认识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绘物体形态、色彩的能力,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在体育课上学会观察描绘把握动作,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只有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心中的话才会淌出源源清流。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描写的事物就会越生动形象。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只 “望题兴叹”,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因此,作文先观察,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二)积累名句,厚积薄发

“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积累名句就要日积月累,这对写作有重要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将阅读时读到的格言、警句、谚语等自己认为有价值而实用的东西记在卡片上。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做摘录时要按原文实录,不得增添、删减、更改原字句和标点符号。

不管是采用卡片法还是摘录法,最后都要注明出处,如书名、页码、出版社、版面、出版时期及作家姓名,便于日后查实。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语文课程》关于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如果“说”是手段,“写”才是目的。积累素材,应由易到难。

(一)创设意境,愉悦表达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这样让学生在音乐、动画的氛围中进行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闭着眼睛听着音乐心理想象古诗词描述的优美画面,然后在睁开眼睛轻声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续写、扩写或补写。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常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顺着课文思路,续写故事结尾。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有的文章因需要,省略了有关情节,或在过渡环节上,对人物情节写的十分简练。遇到这样的文章,我指导学生想象,补写一段相关的情节,进行扩写练习。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兴趣浓,乐意写。

(二)乐于书写,勤于修改。

1.不限文体,易于动笔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因为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2.修改润色,文从改出

修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一环。不少学生将写作当负担,勉强完成任务,不修改。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说:“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作文认真的同学,大都有体会:文章写完后,细读一番,就会发现一些毛病;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会变得好一些。这正是“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

修改文章,考虑的地方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推敲等。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连贯?层次是否清楚?语言是否得体?让学生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

三.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只有把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坚持下去才能变成一种习惯。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是每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只有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才是培养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教师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加强检查督促,耐心进行个别指导。对于缺乏恒心的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发现其点滴进步,及时加以鼓励。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得到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的增值,而人在一生正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方法很多,需要语文教师不断研究和总结。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要能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大鼻子李教授-新体验作文》

管建刚作文系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